![]() ![]() ![]() |
|
|
|
2023/01/29 07:54:24瀏覽548|回應0|推薦6 | |
前些時候「花蓮舊時光」社團有一位文史愛好者貼了一張一九四五年的美軍舊地圖,那地圖範圍涵蓋北縱谷,就是木瓜溪南、北兩岸。原貼以為那是空照圖,並指出志學火車站可能在的「影子」。我在他圖紙下方回應那是五萬分之一的比例圖,並指出志學火車站的位置。作者看了我的回應就有反應,問我火車站前不遠的四方塊是什麼?是怎樣的建築?我回說那是當年「塩水製糖秼式會社」的蔗園,後來移交給「台糖公司」,在東華大學未成立前都是台糖種甘蔗的地方。 這張地圖的下半部就是我的出生地,很久很久以前叫「吳全城」,公元一九零四年日人賀田金三郎在那裡成立「賀田農場」,並更名「賀田村」。這是當年木瓜溪南岸最早開發的土地,也是當地最早的聚落。台灣光復後行政劃分,這裡一度成為吳全村,只是現在什麼都不是,只能稱作「吳全社區」。這塊土地留存有我許多記憶和對故鄉的懷想。事後詳細比對這張地圖,更發現圖籍裡有許多新資訊,不表不明,一些都是文史工作者有興趣的元素。 當然,能指出這張圖紙變化的人現在都已經七老八十了,而且還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經過耆老們證實的才具可信度,像我這種六十上下年紀,距離一九四五年已有一、二十年光景,說了誰相信?更何況後來又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自然或人為。但圖紙裡的地面確實有我的回憶,又發現圖紙藏有那麼多的新資訊,這讓我興趣勃然,就不揣簡陋了,想利用自己有限的記憶,企圖將地圖和現實差異比對出來,說出那裡面曾經有過,好讓地方文史愛好者參考,也讓生活在那塊土地的人對故鄉多一層認識。 一九四五年的圖籍資料對於臺灣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那就是日據時代的分界線,圖籍資料封存也可以說是保全日治的一些資訊。首先讓我們攤開這一張圖紙,就從地圖裡最明顯的四方塊說起,圖紙的上方就是北方,雖然那一方塊有點左傾,但為了方便說明起見,估且就把它的右左下上當作東西南北,就從這方塊逐一開展開來,讓我說說土地的一些故事。 方塊中間有一西北、東南向的黑線就是當年的賀田路,它從北點往南拐,到了方塊西緣再向右偏,行到路底就是火車站,那車站最早叫知伯驛,後來改名賀田驛,現在稱志學火車站。整條賀田路都劃黑線,即使把圖紙放大也無法看清那是什麼?但過去那裡路旁有一排泡過瀝青的黑色電桿,那線路只是一條稍寬的泥石子路,並不是台糖後來興建的那條輕便路,也就是說在一九四五年前,「塩水製糖秼式會社」在賀田路上並沒有舖設載運甘蔗的輕便路,那時只有牛車路。賀田路兩旁就是種甘蔗的地方。一九四五年前那大方塊都是甘蔗園區,到了一九九四年東華大學在甘蔗園蓋了大學(坐標8293),還欄腰切斷既有賀田路,這才使吳全社區附近的地貎有了全新翻轉。 提到「賀田村」的輕便路,最早舖設時間應在一九零四年賀田農場成立當下,當時的移民村就有軌道,這有舊照可資證明,只是它通往那裡,起迄位置就沒有人知道。我的童年就見過台糖在當地唯一的輕便路,就從木瓜溪南岸廿八番地目到賀田路右彎,再順著賀田路直行,越過方塊北端約三百公尺位置再左轉向西通往賀田驛。圖籍裡的輕便路從木瓜溪南岸到賀田路都沿方塊南緣行進,就是劃虛線那路段,此一虛線過賀田路仍續直行,一直抵達荖溪南岸共和村附近的台東農場,那裡面就是原壽工場的位置。壽工場成立於一九一三年,這條輕便路應該就在那個年代設立,此線在今天平和村五區段另舖有支線穿過花東線鐡路,繞進鯉魚山下,當年鯉魚山下全是台糖土地。壽工場結束於二次大戰,這條輕便軌便從那時走入歴史。 在這張一九四五年的圖紙裡還可發現幾段輕便路,最有趣的該屬火車站前那條,原來這地面也有輕便路,這段輕便路一定完善於火車設站之後,就是一九一三年以後,此路順著賀田路前進並沒有跟著右彎到「吳全城」,反而左拐前往木瓜溪出水口,那區塊是不是屬於「塩田製糖秼式會社」的土地,還是民間和糖場契作的用地,目前無法得悉,這條輕便路和花東鐡路接續,蔗作是不是運往壽工場?還是直接載到光復大和工場,這我也無從說明,只知大和工場成立於一九二一年,花東鐡路北段通車時間是一九一七年,另比對其它地圖,這樣的佈局在一九二四年已經底定。幾個時間點能不能找出輕便軌和哪一製糖場有關?就等後續有人發明。 方塊東緣,就是地目廿十八番位置還有左彎向西北的輕便路跡,一直到方塊最北緣,但東緣、北緣並沒有接續,那段軌跡也沒和賀田驛通往木瓜溪出山口軌道接通,顯然兩條線路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這段輕便路後來毁於一九五八年的「八七水災」,那次洪害造成廣面積破碎,木瓜溪溢流的洪水將地圖裡的方塊割裂成幾個區塊,洪水直抵吳全社區北緣,目前吳全公墓北端還留有洪水肆虐的溝壑,從方塊東面到吳全社區一共有三道裂口,幾乎把賀田金三郎開墾的土地,就是那方塊田產流失三分之一,原來一野平疇變成畸零地塊。 說到木瓜溪的放肆,在這張地圖就可清楚解析,在一九四五年前的兩岸並未修築堤防,木瓜溪出水口呈喇叭狀,出山水口僅幾百公尺寬,到了下游與花蓮溪匯流處竟達幾千公尺長,從南濱花蓮溪出海口一直到方塊東緣和南緣交接處,之後才是農墾區。當然那是一九四五年前的樣子,到了一九五八年八月就不是了,前面概略提到木瓜溪水向南征服近三公里的地面,這使得下游河幅寬近十公里,那一大片土地都成荒地,怎麼不叫可惜。這就不得不讓人想起後來束水修堤的功臣,開闢木瓜溪兩岸,國軍退除役官兵組織的「開發大隊」。 木瓜溪下游氾流區,那河的兩岸,北邊就是花蓮港舊港,南濱海岸原是輪船接駁的灘岸,那裡還有鐡路通往花蓮舊站。其南跨木瓜溪就到「賀田村」,就是北縱谷最早開發處,當年農場生產的紅糖都運銷日木,就從花蓮舊港運出,「吳全城」通往舊港的距離不遠,不超過十公里,用牛車載運不是問題。當初日本人修建鐡、公路為什麼不走直線,在這張圖紙也可以看出端倪,全因為木瓜溪,不去考慮當時財政,僅就營造技術言,傻瓜才會把橋修在這樣的河段。沒有束水修堤,控制肆無忌憚的水流方向,就不可能有道路興建。 在這張圖紙的北方還可發現「吳全城」東邊有兩條虛線企圖穿涉木瓜溪,一條就在輕便路北段起點,地目廿八番位置,一條位於花蓮溪左岸,地目三十番所在,這兩條路線應該都是枯水期涉渡地點,兩道虛線都是「吳全城」向北前往木瓜溪的泥路,當時都是牛車路,這應該和羅大春當初修築「北路」考慮的觀點相同。小時候我們在廿八番地工作,常見有人腳穿夾腳鞋,從木瓜溪那端涉水過來,那時候鯉魚山東側早就有鐡、公路運行,不知那人是想抄捷徑,還是歷史習慣使然,人們還沒有忘記「北路」縱走南北的記憶。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