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日前報導全國醫院「護士荒」問題,十分重要,值得台灣社會反思。
醫院體系是公共衛生維護全民健康集體事業重要的一環。其中醫療人員,包括護士、醫生、藥師、檢驗師、社工師、營養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是醫院的心臟;而這個「心臟」醫療團隊中,占最高比例的是護理人員,在二○○九年台灣醫療院所近廿萬醫事人員總數中,占百分之五十五。
然而,護士荒的報導卻反映台灣醫院體系的危機,它的心臟發生問題了:醫院主管中竟九成表示招募護士有困難;而二○○九年一項跨國調查也顯示:八成台灣護理人員提到工作超量及人手不足,現職護理人員未來五年內僅三成願留任。換句話說,護理人員以行動向醫院體系抗議:我不幹了!
心臟顧不好是會致命的,為什麼台灣醫院體系連自己的心臟都顧不好呢?那是因為醫院「人(指醫院)在江湖(指醫療市場),身不由己」。
台灣醫療產業在一九七○年代後就開始快速商品化及市場化,資本投入醫療產業的主要目的是藉由醫療商品的提供,賺取利潤,擴大及積累資本,這就是醫療產業的運作邏輯。這樣的運作邏輯到八○、九○年代後更變本加厲。醫療產業急遽擴張,醫事人力快速增加,從一九七○年僅一萬多人飆升至二○○九年近廿萬人,病床數則從二萬多飆升到十五萬多。醫療產業大量僱用平均薪資是醫療團隊中最低的護理人員,大量而快速地提供醫療商品,甚至取代薪資最高的醫師部分醫療作業。因此飆升的醫事人員中,以護理人員增加最多,從一九七○到二○○九年增加近三十倍,醫師卻只增加近八倍。
人在江湖的醫院經營者為因應醫療市場的激烈競爭,不僅以僱用薪資低的護理人員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還進一步以增加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工作負荷及工作時間來增加收入;以縮減正職人員的福利及職場健康保護、遇缺不補或改聘薪資及福利更低的約聘或兼職人員來降低成本。護理人員流失率居高不下,這是護士荒的根本原因。
醫院體系若以上述市場邏輯繼續運作下去,我們可以預測:不僅護理人員,醫院體系「心臟」醫療團隊的其他成員,也將面臨各式各樣的危機。那麼,社會大眾或許應該反思:我們是放任市場邏輯繼續讓醫療團隊成員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而無法盡其助人之職呢?還是摒棄市場邏輯,肯定醫療團隊,讓他們發揮助人專業、經驗及人道情懷,來解除我們的病痛、挽救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