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網路徵文】一起生活的器物
2021/10/14 12:02:30瀏覽3199|回應62|推薦4

鍋子、碗盤、杯子、茶壺、花器……器物如此安靜,卻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乘載了人們的日常與記憶。你有哪些珍愛的器物?歡迎寫下與你一起生活的器物故事與我們分享。

來稿文長建議700~800字(含標點符號),每人投稿篇數不限,請於本篇徵稿文案底下留言投稿,貼文主旨即為標題(「一起生活的器物」為主題,請另訂標題),文中請註明姓名/筆名及所屬縣市,文末請附上email信箱(附註:若無臉書帳號,請拉到最下方的「發表迴響」貼文,因新版word易產生格式不符的問題,請將文字複製於記事本,並刪除多餘的空格,再複製貼於部落格內,並無須填寫URL項目)

參考格式如下:

〈文章標題〉

王小明(新北汐止) 

(文章內容)

email:family@udngroup.com

即日起即可貼文投稿,投稿作品切勿虛構或抄襲,優勝名單揭曉前不得投稿於其他媒體發表(包含家庭好時光部落格以外之網路平台)。截稿日期為2021年10月31日24:00,優勝名單預計於11月公布,並擇期於聯合報家庭版刊出,前三名優勝作者除致贈稿酬,還可獲贈日本品牌「能作台灣」精選純錫商品一件。

本次活動邀請「走味關係」團隊料理人J與同時身兼日本手工家飾品牌社群行銷的攝影師D擔任評審。

家庭好時光部落格保有刪除回應文章之權力,本辦法如有未竟事宜得隨時修訂公布,若貼稿時間逾截稿時間,由家庭好時光部落格認定是否保留其參賽資格;主辦單位並保留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本活動之權力。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mily123&aid=169431604

 回應文章 頁/共 7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賽夏客
2021/10/31 17:07

神器

我身邊有個超厲害神器,包山包海,協助我克紹箕裘,完成志業,並不擔心它糊塗或鬧脾氣搞軌,對它百分百的信任。

說起它來,雖然不是我最初始的「阿娜達」,但是擁有了它,那簡直頭可拋、血可流,就是身邊不能沒有它,迷戀甚深,心甘情願被它箝制住,一刻都不能消失在我的視線內,親密關係一旦發展到瘋狂的程度,彷彿我是機器人,它才是主人,我必須乖乖聽它使喚。

約二十年前吧!主持一場重要會議,起先發言很踴躍,相談甚歡,正陶醉於眾星拱月中,突然發現,會場一片靜悄悄地,人聲杳聞,我戴起老花眼鏡一瞧,怎麼大家都成為低頭族,神遊在手中那小方塊中,讓我瞬間跌落神壇。

不久,對岸準親家來台做客,印象中,他們的生活水平應該遠遠落後於我們三十年,心存無上尊榮感;此時,又被親家母手中那只「神器」傷身挫骨,她一機在手,不但全家話題跟著走,還把世界盡收眼簾,而我手中緊握著笨重的第一代手機,功能只能接收訊息,相形見絀,自卑到無以自容。

被刺激的能量最大,我一刻也不耽誤,口袋帶著鼓鼓鈔票,直衝電信局,洗刷我落伍的形象,並宣告我顯赫的身分地位;甚者帶著它,我一夕間走路有風,成為人人羨慕的「科技新貴」,葳蕤的尊榮感與自信心好像吃了大補丸般突然壯大,第一次感受到「輸人不輸陣」的快意。

後來隨著手機功能增強,使我如魚得水,優游自在,例如它貼心的提醒,解決了我丟三落四的遺忘症;它霸氣的呼叫,把我從睡夢中拔了起來;它扮演忠實的接線生,把我跟好友的關係網緊密搭建起來,我成為坐享其成的蜘蛛;兒孫都在對岸定居,以前想念他們,只能翹首盼望飛燕送來訊息,現在天涯若比鄰,視頻一按,就出現在我眼前……。

有了神器-----手機,我的眼界因它而寬廣深淼,我的生命因它而振翅頡頏,我的人生因它而渹湱滂湃,興味盎然;你說,我離開它後怎麼過生活呢?

(chenzc.zcc@msa.hinet.net)

Sherry
2021/10/31 17:01

鐵湯匙

Sherry(台南新營)

    「那是我的湯匙,不要碰!」氣急敗壞的我對著班上的男同學大喊。男同學似乎驚訝但也不以為意地說:「不就是一支鐵湯匙嗎,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只有我知道,這支湯匙是我轉移學業壓力的出口。

    學生時期有著永無止盡的作業與考試,唯獨中餐休息是我最放鬆的時間,龐大的壓力只能靠著吃來宣洩,即便中餐味道差強人意,只要配上我最心愛的湯匙都是幸福的美味。

    我的湯匙比一般的中式湯匙大,比湯杓小,凹面正是正圓型的剖半,不論是裝到像小山丘形狀的飯菜或表面張力最大極限的湯汁,它完美的圓弧形能夠乘載的食物正是放入口中最大容量,每吃一口都像是把最多分量的幸福吃下肚。它的材質是鐵,比起木製湯匙使用起來更冬暖夏涼,冰涼的甜湯入口更加透心涼,溫熱的湯麵入口更加溫暖。

    每頓餐後我總會仔細的清洗並妥善的放入書包中,一定會帶著它,不想錯過能使用的機會。不想家人及同學誤拿誤用的機會,我在柄身的最頂端貼上姓名貼紙,要大家認清楚別拿錯,這支專屬我的器物。即便多次清潔後,姓名貼上的名字處開始脫落,我仍會再貼上新的姓名貼,確保它牢牢貼上我的印記。

    隨著學測及推甄的落幕,順利成為準大學生後,學業壓力瞬間歸零,我不再把壓力轉嫁到對食物執著上,吃飯時用什麼筷子湯匙都不再執著,但我仍帶著這支湯匙前往大學開啟新生活,使用至今日,我已不追求要將湯匙中的食物最大化,它就像一份陪伴、一份安心,這支鐵湯匙完美的圓弧也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圓。

EMAIL:ccc8610911@gmail.com

(ccc8610911@gmail.com)

直心
2021/10/31 16:25

《牛角折刀》/直心﹙台中新社﹚ 

書桌的抽屜裡,有一把牛角折刀,這些年來一直靜靜的躺著,無視歲月的匆促。

我不知道這把折刀從何而來,也不確定它的用途;只記得父親用這把折刀,為我們兄妹削了一枝又一枝的鉛筆。

 這把折刀造型古樸,做工細緻。茄型的刀柄是牛角包銅製成的,牛角色澤在歲月的洗滌下,已不復光亮,但顏色黝黑,質地沉重;刀身形似竹葉,尖銳鋒利,堅固厚實。不使用時,刀身可以摺疊收入於刀柄內,玲瓏精巧,方便攜帶。

 小時候,家中生活貧困,沒有削鉛筆機。上學後,讀書寫字都需要鉛筆,當時剛上小學,年紀太小,父母不放心讓我自己削鉛筆。於是,父親用他那雙巧手幫我。

 印象中,每天晚上,功課完成後,把筆心寫鈍的鉛筆放在桌上,等待父親削尖。我總是默默的坐在一旁看著。昏暗的燈光下,父親手拿折刀俐落地削著。一片一片木屑像雪花輕輕落下,巧妙的力道,每片木屑似乎大小厚薄都一致。削鉛筆最難的部份就是筆心,必須具備細心和耐心,父親總能將筆心修得尖銳,並且長短適中。

 記憶裡,父親削鉛筆時,神情肅穆,專注而用心。每一枝鉛筆都像工藝品,精美而細緻,沒有任何偏斜或彎曲。同學看到我的鉛筆都驚嘆不已,畢竟要徒手把鉛筆削得如此漂亮,真的不容易。

 日後家裡添購削鉛筆機,父親就鮮少為我們削鉛筆。用機器削鉛筆雖然圓順尖銳,又快又好,在精準制式的背後,只有冰冷和僵化。不像手工削出來的鉛筆,傳遞人情、觸感和專注的精神,讓人覺得溫暖和感動。

 有時我也會拿起折刀,像父親一樣,一刀一刀削著鉛筆,但總覺得沒有遺傳到父親的那雙巧手,削出來的遠不如父親精巧。

 這天,不經意的打開抽屜,看見這把折刀,回想過往,有些記憶一點一滴的流逝,有些記憶一片一塊的拼湊;有些記憶模糊不清,有些記憶卻異常清晰。就像無數夜晚,父親在燈下為我削筆的情景,深刻腦海,無法抹去。

(tashung1231@yahoo.com.tw)

陳冠豪
2021/10/31 16:21
舊皮鞋


陳冠豪(台北中山)


舊皮鞋有著深咖啡色斑駁的外表,數年如一日,與剛買時相去不遠。這並非我一買來沒多久便將它穿的破舊,而是當初即為了找尋一雙如同舊皮鞋的新皮鞋。


那時剛工作不久,為了出席各種可能的正式場合,想想鞋櫃中該有雙皮鞋。逛了數家皮鞋店,嶄新、發亮的新皮鞋絲毫勾不起我的興趣,那過於光滑的皮面,總覺得有點矯揉造作的意味。半晌,我開始將目光停留在這雙看似舊皮鞋的新皮鞋,深咖啡色的表面粗糙、暗沉,一點都不光鮮亮麗的一雙皮鞋,隱身在鞋店一角,靜靜地等待它的主人。


我立刻愛上它的沉默與內斂,或許因為那就如同我自身的沉默與內斂,兩者一見如故、一拍即合。新皮鞋立刻成了我最好的同伴,上班時穿、下班時穿,週末假日出遊時也穿,逢年過節回老家時更要穿。新皮鞋一貫地默默貼合著我的腳,肩負起我的身軀重量,隨著我踏遍台灣的許多角落,跨過初出社會的不安與惶惑,從青春的莽撞步入穩重與圓滑,變成年少時心中想望成年人該有的模樣。


某次,覺得步伐不順,抬起腳來發現皮鞋的鞋底掀起,像一道張開的嘴。此時我頓時體悟到,這些年來,那雙看似舊皮鞋的新皮鞋,已經悄悄地變成一雙真正的舊皮鞋了。我用強力膠將鞋底黏了回去,假裝它仍完好如初。


相安無事了一陣子,腳底又覺得不對。一看,這次是另一塊鞋底掀起了。這次我同樣用強力膠黏住了它,但強力膠黏不住時間洪流的沖刷,也黏不住皮鞋上經年累月的沉重耗損。過沒多久,另一處的鞋底又出現鬆動的跡象。


是時候告別了。盡管我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但內心深知這是無可避免的。


就像人生有時候也得告別一些舊的事物,像是消磨身心的人際關係、糟糕透頂的回憶,還有那些消沉頹廢的生活習慣,如此一來,才能毫無罣礙地繼續往前,內心也才能清出空間,來擺放下一件值得珍愛的事物。


email:292757@yahoo.com.tw
(292757@yahoo.com.tw)

sponge
2021/10/31 10:58

喜氣橘紅電鍋 sponge

婚後自組小家庭,偶爾來家做客的婆婆,一進門,先到廚房掀電鍋,看到刷洗晶亮的裡外鍋,讚不絕口。

心中os,這台喜氣橘紅十人份電鍋可是我大齡結婚時,媽媽用多年幫人洗衣帶小孩,打毛衣,粘吊飾的工錢,貼補家用後攢下來,買給我的嫁妝,還愧疚的說:「女兒啊!爸媽沒本事,拖累妳到30多歲才結婚,工作賺的錢也都幫了家用,如今要有自己的家,媽媽也沒什麼好給妳的,這台電鍋大而實用,上班回來晚了,洗點米上面架個蛋、肉、魚一起蒸,或煮粥、燉雞湯,再燙個青菜,就有熱飯熱菜,放假有空再多做些菜。」我回:「他說,他嘴大吃四方的好養。」

媽媽點頭道:「姑爺能體諒是福氣,別兩頭忙的累壞自己,日子是要走過才知道的。」

沒想到,蜜月期過,習慣婆家濃油赤醬,重辣大肉的先生,看著清湯寡水的方便菜,難以下箸,我哀怨:「誰說嘴大吃四方的好養?」

不服輸的我,綜合兩家口味,參考食譜,加入健康概念,以電鍋為特助,在西曬的小廚房裡,切菜聲、鍋鏟聲,抽油煙機聲中,伴著爆香鑊氣,建立自家的味道,飽了胃暖了心外,也慢慢改變先生飲食習慣。

多年後,孩子們各自獨立,有了媳婦的兒子,我只祝福不便置喙。

單身生手的女兒,我送了台欣欣綠色的電鍋,教她備妥內鍋食材,適量的外鍋水,猶如定時器,按下開關,蒸、煮、燉、滷,不用擔心溢、焦、糊等問題,讓她在辛苦一天後,也能以熱飯菜來溫暖放鬆自己。

而空巢期初老人,繁華過盡,宜清淡飲食,清蒸燉煮,簡單減擔,身邊陪伴操勞的依舊是當年這台,喜氣橘紅電鍋。

email:cycle0628@gmail.com

(cycle0628@gmail.com)

高月卿
2021/10/31 10:56
                  木矮櫈                      高月卿(台北市)

  父親生日從不做壽。可能因常收到與他年齡相仿的村人的壽桃、壽龜,他持著

禮尚往來之心,於是,七十歲生日決定作壽,酬神拜天地及席開五桌宴客,也回

送村人蛋糕及壽龜。

  生日當天的半夜主時,母親準備滿桌供品後上床休息。老爸自己誦經,我能做

的只是持香站在他後頭拜拜。

  未料,生日甫過一月,老爸睡個午覺,就這麼讓我們措手不及的歸西了,不僅

讓我們傻了眼,比起長年臥病逝世更令我們哀痛。有人說,這是作壽引來閻羅王

的注意,才致如此。我們心中雖清楚是無稽之談,卻也不願多加辯解。

  而後,老媽問我,作壽酬神當夜,我在持香時有否為父親他老人家向老天神明

祈求「添福壽」?「沒有,因為我不懂,才沒興起這念頭做這個動作。」「呷這

麼多歲了,這個也不懂!」雖明知迷信,仍讓我自責不已。

  父親故去,妹妹買了一個迷你木圓矮櫈,置於他的靈桌前,上面擱著一收錄音

機,二十四小時代我們持誦「南無阿彌陀佛」佛號,祈求佛祖接引父親到西方極

樂世界。

  這小矮櫈在我家已三十年了。隨著我們搬到新建住宅,這張矮櫈也帶過來,但

因年代已久,櫈腳咬合處皆已鬆動,弟妹一直想丟棄,她說坐於其上,不小心會

摔倒。

  我堅持不丟,留著它的理由是對老爸的一種留念,同時更要藉著它提醒我,自

認為是讀書人,年輕時總認為父母的一些做法太迷信,實在應該破除;隨年歲增

長,慢慢地體會到,正面堅持自己的觀點,倒不如配合他們的做法,不跟他們唱

反調,讓他們心安。這種作法期能讓老母不再為年輕一輩堅持自己的觀點及做法

而惴惴不安,安享她的晚年,不也是一種孝心的表現。


Email address: yuehck@gmail.com
(yuehck@gmail.com)

任可怡(台北市文山區 )
2021/10/31 09:45

冰箱

任可怡(台北文山)

在那個食指浩繁的五零年代,媽媽每天都得滿頭大汗、連提帶扛地買回很多食物餵飽眾口。開飯時,只見一陣蝗蟲過境,桌上菜餚立刻一掃而空,手腳慢一點的人得用菜湯拌飯打發一頓。生吃都不夠,遑論曬乾?別說隔夜菜了,連剩菜都難得一見。因此,我們家不需要冰箱,也沒有冰箱。

孩子慢慢成長,哥哥姊姊到外地求學。在我國中二年級那年,家裡買了第一台冰箱。記得當時大同寶寶伴著冰箱到我家時,我既好奇又興奮,不斷研究冰箱內的小燈為何門開時亮、關時暗。暑假時,姐姐從冰箱中拿出草菇、豆干、小黃瓜、胡蘿蔔、青椒、豬肉絲、絲瓜……變出一道道家常菜;在那個沒有塑身、節食概念的「發育時期」,三餐之外還隨時能變著花樣做出想像中的零嘴:葡萄洗乾淨、香蕉剝了皮,放在冷凍庫中就成了好吃的水果冰;紅豆湯、酸梅湯裝在有鍊夾的塑膠袋中冷凍一晚上,第二天就成了袋裝的紅豆冰、酸梅冰……夏天午後跟家人或一群閨密聊天、啃小說配上這些冰品,最搭不過了。

轉眼我也高中畢業赴外地求學。不知道是不是天下的媽媽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會照顧自己、年輕的女生要愛漂亮、要減重、省下飯錢買漂亮的衣裳。在外受苦受難……總之,每次回到「故鄉」,媽媽都要準備一冰箱我愛吃的菜用力款待可能「營養不良」的我。一整個暑假,飽食終日的我臉色紅潤、身材漸豐。每當柿子紅了。吃完冰箱裡媽媽為我買的柿子,我知道又該是我「負笈異鄉,節衣縮食」的時刻。

出了社會,北漂的我,半工半讀地住在學生宿舍,三餐外食也暫時與冰箱絕緣。畢業後在外租屋繼續打拼。省吃儉用多年,終於買下屬於自己的房子。貼心的姐姐知道買了房子的我荷包有限,告訴我職業婦女有個好用的大冰箱,儲藏所愛的食物,除了可以餵飽身體,還能夠撫慰心靈。因此,她買了一個大冰箱作為我喬遷的新居禮物。同時,她也化身為當年媽媽的角色,經常「拜託」我消化她買的食物,我也成了妹妹賊。從此,當我從冰箱中拿出美食,都會想起姊姊和她的家常菜。

Email:cpa0503@gmail.com

(cpa0503@gmail.com)

石燈
2021/10/30 20:17
一起生活的器物

記憶中的大陶缸與小茶壺

鄭明來/新竹市

回憶兒時,住山丘上,家家戶戶在每年冬天蘿蔔、芥菜收成時,都會自製蘿蔔乾、鹹菜乾,以維春夏之生計。而那只棕黑色的大陶缸也成為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從我小二起,大陶缸的任務就與我有不解之緣。每當媽媽要製作蘿蔔乾時,我即將腳洗淨,墊上板櫈進入缸裡,媽媽則將刷洗好的蘿蔔陸續放入,並不時的加上一大瓢粗鹽,我用腳不停地踩踏,蘿蔔和粗鹽滑不溜丟的滾動,細嫩的小腳因磨擦粗鹽,已紅通通的刺痛。約半個時辰,我整個人站在將滿的缸上才算任務完成。鹹菜乾的製程亦如此。
時隔半個世紀,內人及小孩都喜歡以此類醬菜佐餐,我則睹物思情不喜下箸。
那只大陶缸不僅裝著滿滿的醬菜,更盛裝著我滿滿的童年記憶!隨著時光的推移,雖然大陶缸早已瓦解,但在我的心靈深處,依舊那麼鮮明的烙印著!
每日晚飯後的泡茶,是家中的日常習慣。從孩子們奶瓶裡裝著茶湯開始,到他們上學、工作、結婚,現在連兒孫們的奶瓶裡也是裝著茶水,跟著大人一起碰杯乾杯。在我們家從來沒有「小孩子怎麼可以喝茶?!」這個禁忌。
咱家喫茶,沒有茶道那系列的繁瑣程序,只有全家大小圍坐桌前,品茶、說笑,無所不談的愜意,是一天最放鬆、最彌足珍貴的時刻!
這些年陸續親自鐫刻收藏的手拉坯壺,因經年累月的使用把玩,已變得溫潤透亮、觸感光滑細緻,彷如藝術品。某天,驚見一只愛壺的壺嘴處剝落了一小角,應該是我在清洗收納時不慎碰到的吧?當下真是痛徹心扉、萬分不捨、無限後悔哪!感謝它們默默的陪伴家人,見證了咱家所有的喜怒哀樂與歷史進程。當它們在杯中注入溫暖茶湯的同時,也在全家人的心中注入了無形的凝聚力!(marukomars@gmail.com)

菜鳥攝影師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1/10/30 18:16

滋補神器 鍾國生(台北北投)

記得早年赴上海就職,考慮到家庭與就學問題,只能單身赴任。沒有內人的隨行打理,一切用餐只能靠外食,很快就變成廣告裡說的”老外”了。

人在台灣的內人,擔心我成天外食,被濃油赤醬的上海料理給搞壞身體,千交代萬囑咐要買個”悶燒鍋”,可燉些湯品補補身,避免飲食的營養不均。想起在台時,無論吃得多不均衡,內人時不時就會燉鍋雞湯、排骨湯…,幫全家補充營養。對她而言,悶燒鍋就是一個萬能的滋補神器!

但是,一向遠庖廚的我哪裡會煲湯,想到要細火慢燉幾小時,就覺得如苦守寒窯般累人,遲遲沒去買個滋補神器。內人時時鼓吹,只要將食材通通放入,水煮沸後,靠著內鍋的餘熱就能悶爛,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熬出一鍋好湯,這樣的說法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就這樣,抵不住內人連番的言語轟炸,趁著台商百貨公司周年慶打折之際,用相當於當地人一個月薪資的價錢,買下那個內人口中神奇的悶燒鍋。然後,照著內人交代的做法依樣畫葫蘆,沒想到真的很方便,不需耗費幾小時燉煮,就能馬上享用一鍋營養補身的湯品,濃稠美味令人喜出望外,也才深深體會內人的用心良苦。無論何時,不管我想燉過鍋人參雞、香菇排骨湯,甚至紅燒豬腳,還是各種滷味,也都能輕而易舉,一鍋搞定,堪稱是萬能鍋。

自從有了這個滋補神器,即便吃著營養不均衡的便當,隨時燉上一鍋牛肉湯,馬上就美味加分,滋補養身。尤其是薄雪輕飄的冬夜,孤寂的我,喝著故鄉味的酒家菜湯,能稍慰思鄉之苦。逢年過節無法返鄉時,也能邀請親朋好友光臨寒舍,在粗茶淡飯之後,總還是能以”端得上檯面”的獅子頭濃湯做收,讓酒酣耳熱的賓主暢爽盡歡。

記得,當我和內人視訊炫耀我的成品時,內人還嬌嗲地說「滋補神器,還得加個愛心,才是萬能喔~」,也提醒我別忘了在台的糟糠之妻,因為她才是真正的滋補神器。

johnsonjong51@yahoo.com.tw


龍妹
2021/10/30 17:17

褪色的龍蝦盤

「媽!拜託,別把那個斑駁的龍蝦盤跟進口的精緻名瓷擺在一起,很不搭」,「那,要放在哪裡?你說」,我斜著頭翻著白眼問兒子。「唉…故宮!對!就是故宮博物院。」哈哈,有其母必有其子,當年我也是這樣跟我娘說的。

   這只舊盤子已經使用過一甲子了,渾身是歷史的痕跡,脫漆、褪色、還有窯燒落灰粒不均勻造成坑坑疤疤小洞。說到這個盤子得回溯到民國五十年,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個從鶯歌來的小販,肩挑一擔碗盤…等陶器沿途叫賣,在我家附近招攬生意,我與母親也過去湊熱鬧,我們蹲在擔子旁邊看,我一直盯著龍蝦盤看了許久,後來媽媽終於買下那只盤子跟六個手繪的蝦湯匙,家人每個人都有一根。當時我手舞足蹈,喜上眉稍,開心極了。

    當年家裡最常吃的菜是素炒蕃薯葉、水煮紅蘿蔔(家裡養豬,豬吃什麼人就吃什麼菜)。家裡拜拜時媽媽特地炸菜丸,那就是我的最愛。不論哪一種菜裝在龍蝦盤裡就變得色香味俱全。記得有一次媽媽煮鹹稀飯,我們幾個小蘿蔔頭每個都是右手拿著自己的蝦湯匙舀起稀飯,大口大口地送進嘴裡,發出「窸窣叫」─ 唏哩呼魯的聲音,個個笑顏逐開,配著飯桌上龍蝦盤裡的炸菜丸。你一言、我一語,講個不停,說個沒完。對這四個身穿美援麵粉袋縫製的衣褲的姊弟來說,是幸福的、是喜悅的。

    龍蝦盤陪著我們度過了童年,而今蝦湯匙也不知去向了。一直到我退休了,還常回娘家吃飯,我發現媽媽的餐桌上依然使用那只龍蝦盤盛菜餚。有一天我跟母親說「媽!你還用這個舊盤子,不要用啦!該送進故宮博物院去了」,此後那只舊盤子就從飯桌上消失了。弟妹告訴我「二姐!媽說你今天要回來,趕緊把舊龍蝦盤收起來放進碗櫃裡,換新盤子。」每次想到這裡,我就未語淚先流。

    那只龍蝦盤的周延有十二個花瓣,中間那隻大龍蝦是手繪的,是花瓣型陶土深盤,容量大,裝的菜量多。從小我們全家大小圍著圓桌坐,而餐桌上的龍蝦盤好像把我們的胃和心緊緊地環抱在一起,我忘不了這種感覺。四年前的一個意外把龍蝦盤與原主人永隔了,在整理母親遺物時,獲得姊弟的同意,我成為龍蝦盤的新主人。每當看到這只斑駁的舊龍蝦盤彷彿回到昔日的時光,看到家人幸福的笑容,我終於了解「龍蝦盤不能送進故宮的真諦。」

(jkh1036@gmail.com)
頁/共 7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