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化
2009/12/06 19:31:12瀏覽732|回應0|推薦7

文化的意義

關於「文化」的定義,歷來有不少爭論,各門各派都有不同的定義。殷海光先生在《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中就曾把四十六種西方學者對「文化」的定義列舉出來。他認為要在眾多的定義中決定一個真正的定義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任何定義足以一舉無遺地將文化實有的內容囊括而盡,每個定義都只能說到文化的某一個或若干個的層面或要點,但若把這些定義綜合起來看便可知道文化是甚麼。他認為文化的內容是包括所謂「好的」與「不好的」,
而不是選擇性地只選「好的」作為自己的文化。依他這種對文化的理解,文化其實是指人類一切知識的總集,不管這些知識是好的或不好的。其實殷先生這種文化觀是取自西方社會學家的定義方式。現代很多人都認為「文化」是英文「culture」或「civilization」的翻譯,所以多數人都會採用西方文化觀的定義來解釋甚麼是文化。
   
西方著名哲學家泰勒(Tylor)就曾把文化定義為「一種複雜叢結之全體。這種複雜叢結
之全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獲得的才能和習慣
。這裡所說的人,是指社會的每一個分子而言。」這個定義的意思是指人類所有的東西,凡
想得出的,都網羅在內,正如其他社會學家對文化的定義一樣,這種定義都是把文化解釋為
人類知識的總集。這是最常用的定義方式,也是較接近西方文化觀的定義。但這種定義方式
不能清楚見到文化的特性,所以我想在這裡提出另一種對文化的定義,就是文化在中國式的
文化觀底下的定義。其實「文化」一詞中國古已有之,下面將會作出解釋。簡言之,在中國
式文化觀底下的所謂「文化」有三大特點:1.自覺性2.精神性3.價值性。
自覺性
 
文化的內容必定是要有人類自覺參與的創造在內,這樣才算是文化。所以蜜蜂、螞蟻雖然有類似的社群組織及分工活動,但因為不是自覺的創造,所以也不算得是文化。因此在殷先生對人生所分的四層架構(物理層、生物層、生物文化層、價值層)中,生物文化層其實不算是甚麼文化,而人類的文化其實也不是屬於生物文化,可見他各層次的劃分是不清楚的。勞思光先生在《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一書中便將文化解釋為一自覺的創造性活動,與自然相對。即是說「自然」是一已給與的存在,是不自覺地被造的,而文化則是人有自覺地創造出來的活動。而這種創造活動是有目的的,即是說人類自覺地意識到有某些目的需要達到,並透過一些實踐行動希望把它們完成的。所以勞先生便以自覺性作為區別文化與自然的分水嶺,認為只有人才能創造文化。
精神性
 
殷先生《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所羅列的文化定義,大概言之,它們所定義之文化都是指文化現象。文化可分為兩個層次討論,一般常用的是文化的現象義,也是最多人所採用的,即是所謂人類知識之總和。這種方式所指的文化可包括吃廣東菜、穿波鞋、乘地鐵等活動,但這些其實只是文化現象。因此有些反傳統人士因不滿中國一些不文明的舊禮俗如紮腳等,便把中國文化批評得一無是處;其實他們所批評的只是表面的文化現象而已。甚至如孫隆基所著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雖然書名說是「深層結構」,但內容所批判的其實也是中國人喜歡吃飯、飲茶、吐痰等文化現象而已。事實上,文化還有另一含義,就是文化精神。這個精神意義的「文化」來自中國人本身的觀念:《易經》賁卦彖傳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人文」、「文明」、「文化」四個詞也出自這裡,都是表示一種道德實踐上的價值活動。「天文」是自然的文理,沒有人為加工的過程;「人文」是人通過人的實踐以價值化此自然之文理,有人為的努力在內。故天文只是自然的「時變」,而人文則可以「化成天下」,可見這是一種價值活動。「人文化成」縮稱為「文化」,就是人之道德實踐以化成天下的意思。這種解釋代表文化不只是現象那麼簡單,而是在這些現象背後有一精神存在,而由這精神賦與自然現象以價值。
價值性
由此而說到文化之價值性。文化之所以為文化,如果用以上的意思解釋,則必須帶有價值性。所以本文開始時所說的一般定義,說文化是現象知識的總和那種說法是沒有意義的。
這即是文化的中性說,只是描述一個時期一個地方的現象,而沒有文化的價值創造的意義在內。殷海光先生在《中國文化的展望》中說到文化是中性義時,明顯不過地說,文化不是有選擇性的,好的是文化,不好的是文化。他說此話的背景是針對當時一些國粹派學者只說中國文化的優點而逃避了中國文化的缺點,但這樣解釋的文化很清楚是指文化現象而言,是中性說的解釋。問題是這樣的一種文化是決不足以化成天下的。價值宇宙在層次上是高於現象宇宙、知識宇宙、科學宇宙的。因為在這些專門知識、現象知識中並無足以立人道的價值標準。只有科技知識決不能化成天下,反而可能毀滅天下。君不見現在人們朝夕生活在擔心被戰爭毀滅的恐懼之中嗎?若沒有了人文化成的調節,社會又怎會有所謂文化呢?所以中國古人所講之「文化」不是與現代社會脫節的東西,而是正正能醫治現代社會弊病的妙方。用以上的方式來定義「文化」明顯不是現象義的解釋,但用這種解釋卻可見到西方以現
象義方式來定義「文化」的缺失。由此對比出中國式的定義是更有價值的,更能清楚見到人在「文化」中的位置,而且更明白人要做的是甚麼。

 

文化的內涵

文化的內涵:

1.器物層次

器物–物質生活;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物質,通常判斷國家是否現代化的標準,如文物古蹟、科技產品

2.制度層次

制度–社會制度;社會典章規範與風俗習慣,以維繫群體關係的穩定與秩序,如政治法律、民俗節慶
3.
理念層次

理念–價值觀念;人生的理想與觀念,個人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價值觀、人生方向

價值觀的影響

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種基本的信念,認為某特定的行為模式或事物的最終狀態,優於相反或對立的呈現方式。價值觀大部分於早年形成。
a
、價值觀的重要性: 價值觀影響我們的態度與行為,而且它也會左右人的知覺,所以於組織行為
的研究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b
、價值觀的種類: ()Rokeach價值觀調查表(Rokeach Value Survey) 簡稱RVS,包含兩類價觀:
1
、目的價值觀:為個人想達到的最終狀態,即一生中最想達到的目標。
2
、工具價值觀:即個人偏愛的行為表現方式,或為達到目的價值觀的手段。

規範的影響

倫理、道德、宗教、法律,都是社會規範。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頭腦裡的想法和做出來的行為都應該遵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社會規範。例如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時候,每一個人的頭腦裡都不應該有自私的想法,故意聊天偷懶是不對的行為,要團結合作一起把事情做好和做完才對。在人與人相處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要遵守社會規範,這樣子社會秩序才不會混亂,大家的生活才能夠安全有保障。例如在危險的馬路上,如果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無照駕駛、開快車、闖紅綠燈,那麼交通秩序就會大亂,大家在路上行走就不安全,生命就沒有保障,隨時有發生車禍的危險。社會規範包括倫理、道德、宗教、法律。倫理、道德、宗教約束人的良心;法律約束人的行為。一個人如果違反了社會規範,除了會受到良心的譴責、被大家排斥之外,如果犯罪了,還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所謂倫理就是人與人相處所應該遵守的道理。在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叫做「家庭倫理」,在社會中朋友或團體所應該遵守的道理叫做「社會倫理」。「家庭倫理」是指夫妻之間要互相信任、互相尊敬、互相愛護,父母要愛護子女,子女要孝順父母,兄姊要友愛弟妹,弟妹要尊敬兄姊,全家生活和諧美滿,不做亂倫或犯罪的事。中華民國的法律規定,結婚是一夫一妻制,夫妻結婚後必須嚴格遵守家庭倫理,不可以外遇和其他人發生性行為,也不可以性侵害自己的子女,或是叫子女去賣淫。法律也規定與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的親屬不可以發生性行為,否則就是亂倫。另外,六等親內的親屬不可以結婚,否則會生出畸形兒或智能障礙的嬰兒。「社會倫理」是指朋友之間要守信用,不可以借錢不還,也不可以性侵害或傷害同學。另外,每一個人在團體中都要盡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負責的工作,大家分工合作、相互尊重,才能夠創造和諧的社會。想一想,現在社會上恐嚇勒索、綁票殺人的案件那麼多,就是因為這些壞人缺乏社會倫理規範。大家一定要從小就培養正確的社會倫理道德,不欺騙說謊,不偷錢借錢,不無照騎機車,不性騷擾或性侵害。中華民國刑法第 227 條(1)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性交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3)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性交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4)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項、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所謂道德就是指四維、八德,四維是指「禮、義、廉、恥」,八德是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維和八德都是每一個人應該要遵守的道德行為。禮是規規矩短的態度。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姿勢、說話、眼神、動作,都要表現出禮的行為。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每一個人都要遵守自己的本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且不做違規犯法的事。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以拿,不可以貪小便宜,不可以當小偷。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要隨時反省檢討自己的錯誤,勇敢地改過向善,不斷改進自己行為。

符號的意義

符號(symbol):符號是互動論的中心概念,它包括語言、文字及符號。符號互動論者認為符號無所不在,到處都有。語言文字是符號,因為它們代表某些東西和意義。它們是行動者用來代表物體、感覺、觀念、思想、價值和情緒。語言文字所代表之客體是社會所賦予的,是用來溝通的。個人的動作實際上也是一種符號,因為當我們做某一個動作時,我們總是為了要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去以與別人溝通。如擁抱、接吻、握手等動作都不僅是身體的接觸,而且具有符號意義。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部份都會用到符號,如人們的思想、觀察、傾聽、行動等都須經由符號來表達。符號互動論者相信對符號的使用,是我們從很小就已經發展出來,它是整個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加農(Charon, 1989)指出符號有三個基本特質,即:符號的發展是社會性的,是經由互動過程以符號表達意念、價值和思想;符號的意義與運用並非完全一致的,它是由使用者隨意而定,當互動方式改變時,符號定義在運用上也可能會改變,手勢和語言都含有某種特定的意義,當人們把幾個手勢和語言連接在一起時,它們就能用來表達意思,溝通和互動。

語言的意義

所謂語言其實包括兩類互相交疊,但卻不完全重合的項目,那就是語言和文字。一般,我們把,語言,應用的很廣,但所指的不但包括上述的言語和文字,而且包括啞子的手姿,水兵的旗語,以至情人的眼神和松濤的韻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人類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言語比文字早有,雖然比起言語,文字是後來的創作,可是有由於文字是藉著某種物理結構或幾何形態表現出來的。所以它具有一些言語所沒有的長處。語言是一種有意義的記號系統,具有語文意義的記號稱為符號,因此語言是一種有意義的符號系統。人們對於某記號的瞭解,人們寄託在某記號上的心意與念頭,人們使用某記號來表達的意思,就是該記號的意義,雖然意義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項目,可是它卻不是一個很單純的項目。某意義和某記號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聯,某記號之所以具有某某意義,那是發明記號的人所賦給的,也就是賦值活動。我們把語意解釋交賦給某某記號身上。我們有絕對的自由,把某意義關聯到某記號,而不發生正不正常,合不合理,正確不正確的問題。記號的意義是經過了人們使用的習慣,才定型下來,變成它似乎不可分離的一部份。所以我們常常說記號的意義是約定俗成的。記號的意義是種習慣,而不是一種必然,符號是人們發明的,而不是我們發掘的。當然這話並不表示,符號的發明是完全沒有原因的,為什麼我們把人寫成人,把某種笑貌形容為哈哈大笑,都是有它的根據的。像象形,像擬聲等等,都不失為指引我們創造符號的動機或靈感根源。可是那不是某一記號一定具有某一意義的邏輯理由,記號的意義是約定俗成的,符號的存在是人們發明的。

儀式的重要

  古人或稍早提及的部落人們,他們以日常的儀式來提醒自己,喚起生命中的非凡精神力量。我們還可以在類似飯前禱告這樣的儀式中,發現古老經驗的遺跡,但就連這儀式在現代的社會也已大抵消失。一個阿帕切的長者曾告訴我:當我們準備舉行某種典禮時,我們會到森林裏尋覓合適的柴枝,我們必須徵詢每一柴枝是否願意成為典禮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聆聽回答並慎重處置,那些回以的,我們就必須放下。不僅尋覓典禮用的柴枝如此:每一天每一時刻的每件行動,都是我們與存在於萬物且透過萬物說話的偉大心靈溝通的機會。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98350262&aid=356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