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0 19:26:58瀏覽598|回應0|推薦1 | |
在現代社會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物資不虞匱乏的社會裡,人們的生活變得方便了,生活的水平都較以往提高了許多。的確,社會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了益處,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這卻使人們的心靈變得脆弱,日趨枯澀。在現代社會裡許多人都感到不快樂,為什麼呢?這是有種種原因的:有的人被生活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以致失去了自由的精神空間;有的人利慾薰心,被名、利、財、權等而蒙蔽,失去了純潔的心靈。更有些人在世俗塵囂之中隨波逐流,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本性。 以上種種的人比比皆是,這不禁引起我們的深思:究竟我們要什麼,不要什麼?在這個繁盛塵囂的社會之中,我們該如何自處?答案很簡單,就是做到清貧和簡樸。只有當我們過著清貧簡樸的生活時才會變得無欲無求,心境感到寧靜,和諧與喜悅。如此就似濁世間的一股清泉,悠然自得。 在《處處簡樸心——名人談清貧》一書中,就邀請了十八位臺灣的名人,包括高希均、陸達誠、余德慧、張曉風等,來談談他們獨特的清貧生活經驗,並分享他們對清貧簡樸的生活的看法。這十八位名人各自從事不同的職業,有叱顯赫的政界首長,有聲望崇高的宗教領袖,有淡泊名利的田園作家,更有精明幹練的商場高手。他們的職業全是風馬牛不相及,但當他們一起放下了世俗間的角色,深思人最基本的渴望,最基本的快樂時,仔細一看,他們彼此的想法卻是那麼的接近,那樣殊途同歸!原來當人放下了自身的角色,放下了世俗的觀念、偏見時,不分貧或富,男或女,老或幼,智或愚,他們心底裡最基本的渴盼,對快樂的理解均是一樣的,那就是清貧簡樸,知足常樂的生活! 許多人常誤解「清貧生活」的意思,以為它是一種貧困、艱苦、為日子而發愁的生活。其實不然,清貧乃是一種甘願刻苦的生活,一種泰然自若的生活,乃至於清而不覺寒,貧而不為苦。清貧二字,實在十分巧妙,意義深長。「清」就是去明白自我,不隨波逐流,而亦只有心靈的清澄,才能超然物外,脫離世俗的枷鎖。至於「貧」,並非字面上意思的貧窮,瀕於餓死的狗不是清貧,飢寒交迫的人不是清貧。「貧」的意思是去除多餘的東西,不去奢求貪得,非分不要,非分不取。既無奢求,因此不論貧或富,心靈也是充實富足,達至「清貧」的境界。 然則清貧的生活有何好處?清貧的好處可多著呢!首先,清貧能使人得到自主。現代人的生活多姿多采,卻也使人眼花繚亂,感到迷惘,稍一不慎,即墮入隨波逐流之列,如追趕潮流,崇拜偶像等表現,如此人云亦云,個人便逐漸失去了自主性,心靈亦隨之乾枯。但當我們過著清貧的生活時,因本著無欲無求的原則,正所謂「無欲則剛」,我們的意志便變得堅定,不為外界的刺激所影響,而無拘無束,至受到真正的自主自由。 清貧也使人謙和。清貧既使一個人無欲無求,也必令這個人的心境變得平和恬靜。就如出家人般無牽無掛,內心一片至明。如是者不易生瞋生怒,面對任何的遭遇和命運,也安於接受,不怨天尤人,不苛責別人,人便自然變得謙厚和善了。 清貧的最大好處就是能令人快樂。清貧使人從置身世外的生活,得到豐富的心靈。而心靈的豐富,就使人閑適舒暢,而生安穩快樂之心。就以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為例,他四十二歲辭官後,便穩居於山群鄉村,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陶淵明的居所雖只「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可是他卻自言「久在樊籬裡,復得反自然」,道出了他回到自然,過著簡樸生活的愜意快活。由此可見,清貧的生活確可使人快樂,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大自在」、「大歡喜」的境地了。 看完這本《處處簡樸心——名人談清貧》後,我深切地感受到清貧簡樸生活的好處是如何的深遠!它能使人找回自我,更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和心境,使其變得謙和及快樂。人們常常認為簡樸的生活是遙不可及的事,其實只要我們肯去克制自己,滿足自己擁有的,不要有太多奢求,不要浪費任何一分一毫,雖不能效法古人隱居山野,卻也是一種簡樸的生活,一種精神的鍛煉,使我們的身心充盈了。 我希望大家能看看這本書,而從中獲得啟發,明白到簡樸生活就是美這個道理;並實踐簡樸的生活,從內而外拓展廣闊的心靈,從中獲得自由自在的快樂!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