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政治菁英與小市民關心的議題不一定相符合 候選人辯論應邀市民發問(聯合報 1998-11-15)
2008/05/24 10:33:08瀏覽209|回應0|推薦0

台北市長選舉的前四次辯論已經告一段落。我們看到了許多對於辯論技巧的探討,以及辯論賽對於選舉勝負的分析。本文的重點不在探討辯論技巧以及選舉勝負,而是希望從民主政治運作的角度來討論前四次的辯論以及對第五場辯論遊戲規則的建議。 

以前四次辯論的型態來看,這樣的辯論賽恐有淪為政治菁英的遊戲之虞。候選人在開場及結辯時天馬行空、自由發揮,在事前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攻擊對手並為自己辯護。而學者及記者等政治菁英提出來的問題固然精闢,但是與小市民關心的議題是否完全相符,亦不無疑義。美國政治傳播學者比較記者與一般市民關心的議題後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相當的落差。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政治菁英長期專注於政治事務,觀點自然與一般大眾有異。再加上辯論賽後,各方人馬在評論時又都是千篇一律地讚揚自己人並貶抑對手的表現,讓人覺得他們看的其實是不同的辯論賽。整個過程中,政治菁英們以彼此熟悉的語言高來高去,一般民眾不免有霧裡看花,隔靴搔癢的遺憾。在後三場一對一的辯論裡,民眾並沒有現場參加的機會。而雙方陣營參與者吝於給對手掌聲的表現,實在比起第一場民眾的表現還要不如。

其實學者早在19401948年的美國總統選舉研究裡就發現多數的選民早在競選活動開始前就已經決定投票對象。在現在離投票時間還早的情況下,其實辯論表現並不會對選舉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在乎的是選民能不能藉由這些競選活動,進一步培養民主素養及政治參與感。因此我們建議第五場的辯論,能採用「市民大會」的方式,隨機抽樣邀請台北市民參與,並以市民發問,參選人回應的方式進行。相信這樣的方式提出的題目,會是小市民切身關心的議題,而無緣與會的民眾亦能有較強烈的參與感。如果我們連對市民參與辯論的能力和信心都沒有,如何能寄望民主政治能順利推行呢?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sheng&aid=189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