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漢傳準提法門
2007/01/27 19:13:56瀏覽307|回應0|推薦2
  1. 修準提法的前行準備

現代人學佛比較幸福,台灣已經自許在這末法時代為淨土重鎮,所謂大乘佛教的明珠。有東「慈濟」、北「法鼓」、中「中台」、南「佛光」等現代興起的山派,另外藏密的傳揚,在各地都發現喇嘛的蹤跡,法王一個接著一個來台灣弘法。要學佛離家不遠都有這些山派的禪淨中心,去參加法會或取得經書都是很方便,應該有助於佛教度化眾生的使命。為修準提法來剖析一下,對於聖者傳揚生命真諦工作,人們是如何看待:

1.      將佛法當作宗教信仰者:會認為佛教是亂世的精神依歸,讓人精神寄託的。所以會將弘法道場、修行的精舍都當作佛教,教人「行善止惡」。家中父母親也會學佛修行為個人的信仰,自己個人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個人選擇。政府的公務人員對於宗教都是自由的想法,反正寺、廟、教會都是讓社會淨化的好團體。而這樣的認知,自己都會分辨自己的信仰。皈依者會禮佛,用奉獻來供養佛菩薩,以佛為精神寄託。未皈依的人,進入佛寺通常入境隨俗合掌鞠躬,故不知實修的人都會將佛歸於信仰。

2.      佛法是哲學者:許多現代知識份子,將自己的學問認為是科學,佛教則是玄學、神學、宗教學,將佛法認為是人生的哲學,用論理的方式存在,形而上的領域。通常這些人會認為經文是古文、梵文、藏文,將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論證,究竟就是通達佛理。用人生的思考來分辨大藏經理的說法,辨證佛法為指導人對生命型態的認知,然後用自己認識的佛法來說佛法。現代大多數人就將佛學認為是哲學,不講求修行。

3.      佛法是不可思議的領域:對於到佛寺看見一些佛像、護法神像,都會認為修行者有大神通,得到神的庇護。台灣大學的教授在特異功能者潛能研究時,要小孩用手指讀黑布中的「佛」字,小孩看到的都是光。所以許多人都會先想求佛菩薩保佑,所有來設佛桌供佛,而每一個道場也都灌輸一個觀念,尊神敬無形眾生。這樣認知的人,在佛面前都是希望有求必應,而修行就成了慾望的延伸。

4.      佛法是人的事業:西藏因為文化關係,佛寺就是政教中心,達賴喇嘛是流亡政府的領導人,在西藏藏傳佛教是人的生的中心點,而佛法就成為西藏人生活智慧的指導者。至於過去藏傳佛教大成就者,具備諸法神通是佛法的一部分,加持力的存在是為了將法脈傳到未來。這種認知將生活與佛的智慧融入,會將瑜珈行認為是生活的自然。而台灣有一種不用皈依的佛弟子,就是慈濟功德會的成員,許多人奉獻不是為了拜佛,而是奉獻生命的喜悅,這樣認知使得這樣的人不會說慈濟是宗教團體。

5.      佛法是修行:對於佛法修行法門,向來都是現代人好奇的地方,有人甚至以為修行會長生不老。皈依一位師父、上師都代表向一位「和尚」學習修行方法,不僅學習念佛、持咒、觀想、行願,而是要成就佛道。故有些人進入佛寺就只對臨終修行有興趣,就是西藏所謂中陰身的修法。到老了才信佛都有著一絲希望,希望不要下到地獄去,或知道死後的狀況。於是會勤於打七、閉關、修法,年紀輕一些的會離群索居修行去了,走的是小乘佛教的路。若是大乘弟子會知道講求利他的修行,通達「法無我」的境界。

6.      佛法是萬物存在的真諦:這種認知是因為『緣起性空』的體悟,佛陀所悟的真理是因為萬物因緣生、因緣滅!不僅地球萬物如此,宇宙如此,而對於時空解釋更是如此。生命是流轉的,無常的。現代人因為知識提升慾望無窮,故對於佛道無法頓悟,自性佛完全被蒙住。故進入佛的領域出自發現『生命底的喜悅』,法法平等、眾生平等,當佛教徒還在論戰女身修行轉男身,比丘與比丘尼地位時,這些人早知到淨土裡都沒有這些問題,萬法歸一、萬物歸元,無所爭、無所求。若是體悟到這樣的道理,這樣的佛弟子無須皈依師父,也已經自性皈依了。

用如此通俗的說法為了啟動您對於準提法門修法的認知,對於一個在家弟子而言,持修佛法是「一種生活型態」,當然更應該知道整體觀念,不明白為何學佛,其實多念一句佛號,還在埋下菩提種子的階段。真正佛法就是釋尊說的沒有佛法,弘法49年說完說了一句沒講過佛法!若是這樣說,大家一起來參參釋尊上半夜修「準提法」的意思。藏密說修密法要先入顯教佛理12年,而有些傳法金剛上師,會告訴佛弟子無須如此此辛苦,修準提法可即身成佛,這會不會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溝通?用上面的說法來驗證一下,在末那識(潛意識)中自己如何準備來修準提法。

佛法是能適應各種時代,而無論出家與否都可以修行,若一心追求佛果,十地菩薩讓人知道此生修是不夠的,念起不覺為迷。修法的煩惱還是煩惱,叫做法的煩惱與與原來的『諸漏皆苦』無異。那如何來履行四弘誓願?發過誓就得實踐。「法門無量誓願學」,許多師父或者道場都教徒弟子一門深入,準提法門就是一門。不過先提一下這可是「總持門」,無所謂高深的法大的法,是智慧累積的結果。這門通了自然可體悟道感應道交,方便而已。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polestar&aid=6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