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蘇花高速公路的迷思
2006/01/13 13:16:59瀏覽822|回應7|推薦1
  台灣自納入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分工以來,舉凡各項產業的投資比例、經濟的發展方向、勞動與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定、乃至於人民的生活狀態,大都趨向配合跨國資本及台灣社會內部各資本利益集團的各項要求,而非檢視台灣社會與自然條件本身的需要。

在勞動條件方面,低工資與高工時,勞動安全名存實不存;而各種自然資源的無償或廉價使用、長期工業污染的視若無睹,以及無限度的開發,兩者都提供了台灣資本超額利潤的基礎來源,並使得西台灣至今滿目瘡痍,各種公害後遺症屢見不鮮。時至今日,這樣的大政方針並未隨著政黨輪替、綠色執政而有所調整,反而變本加厲。多年來,西台灣的開發策略早已在城鄉落差、環保污染等方面備受質疑,引發了各種不同的反思。從近來各種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理由和目的中,可見得這十多年社運人士的反思,在決策者眼中仍是微不足道的。

「蘇花高速公路」,這個原本幾乎胎死腹中的重大開發政策,在「挑戰二00八」的大戰略之下,又被人提出來,成為政府振興台灣經濟的特效藥之一。根據「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劃」的設計,蘇花高速公路被賦予了「平衡區域發展」、「觀光客倍增」與「落實全島高快速公路網」等任務。目前本項工程,已經完成環境影響評估,並且正在進行規劃,預計在今年底發包施工。然而細細想來,目前的交通運輸量是否像官方工程單位所宣稱的「已近飽和」、這個工程是否能夠承擔「平衡區域發展」等這些任務,都有值得商榷的空間。

  蘇花高速公路的問題,必須上溯自台十一線的拓寬工程來看,才能更清楚顯示。一九九三年經建會將台十一線拓寬計畫納入六年國建的一部分。原本倍受詬病的「產業東移計畫」,後來換湯不換藥地更名為「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發展計畫」,其中交通建設一項下就包括有這筆公路拓寬計畫。於是敏感的「產業東移」被官方的規劃單位換以「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發展計畫」,提出以發展無污染的觀光產業繁榮花東地區的經濟計畫。經建會的邏輯很簡單:要發展觀光,首先要提高地區的「可及性」,因此不進行交通建設是無法在山脈阻隔的東部地區發展什麼觀光業的。因此這份計畫書裡就充斥著交通建設計畫,不僅有三條國道──「國道東部、中橫快速道路」以及「國道南橫」,還有重要聯外道路如「省道台九線」及「台十一線」的拓寬改善計畫,自然另有許多鐵公路建設計畫。實際上,光只加強「點對點傳輸」的交通規劃,恰與花東地區近年來興起的深層觀光(結合生態、人文與古蹟導覽與教學)背道而馳。「可及性」當然是發展觀光的條件之一。不過東部地區真的需要新建道路或是拓寬道路來達到可及性嗎?經建會所謂的「觀光業」到底又是什麼樣的觀光業?
(有關台十一線的問題,詳見「台十一線的共闡主義」,http: //www.fortunecity.com/greenfield/raven/112/story.htm)

如今台十一線拓寬工程完成了,交通情形並無明顯「改善」,因為本來就少有塞車情形,何來「改善」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意識到一個問題:花東地區的交通,到底是為了誰的需要:真是此地交通需求量已面臨飽和?抑或某種擴大內需方案?還是為了特定產業服務?

首先我們來檢視此地的交通需求量,以台十一線「花蓮市/水璉」段(全線最大交通量路段)為例,每日平均交通量是3215輛,平均每27秒才通過一輛車,真可謂是全台灣最暢通的省道了。因此,交通量的壓力的理由,似乎站不住腳。

其次,針對「擴大內需」的部分,的確,任何重大交通建設多多少少都會帶動所謂的「內需」。可是就以現在正在進行的台灣高鐵為例,營建部分的工程大量僱佣外勞,以極低的工資與毫不改善的工安條件逼使本國工人望而卻步,達到了拉低工資水平、增加剝削率、獲取更多利潤的結果。這樣的方式所形成的內需,不過是本土營建資本惡質增長的延伸罷了。何況,即使要擴大內需,花東地區目前還有許多重大的問題有待處理,為何獨獨要在交通這一項著墨如此之多,而且是這樣多重重複、一條又一條的拓寬和興建公路?

最後,開發蘇花高速公路,是為了誰服務?以政府「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發展計畫」的角度來思考,花蓮地區有何產業是政府必須認真「安撫」,以防止其出走台灣的?難道不是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口的「亞洲水泥廠」以及霸佔和平溪口的「和平水泥專用區/專用港」(主要投資、建設者為「台灣水泥公司」)嗎?台灣水泥每人每年使用量將近1000公斤、日本約350公斤、美國300 公斤、歐洲約536公斤。台灣就這麼一個島,水泥使用量又偏高,不能漫無節制的消耗我們的資源。加上最近亞洲水泥接到中國長江三峽大壩水泥原料訂單之消息甚囂塵上,不得不令人產生種種聯想。可預見的,這樣的政策與發展,只為這地區的民眾帶來更多位於太魯閣山區裡吞食山林的水泥礦場、更多砂石車與大型工程車呼嘯而過。

實際上,花東地區的民眾並不反對經濟發展,也歡迎更加便捷的交通。但是,我們應該更進一步思考,這樣的建設計劃與產業發展模式,到底能為人民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回到現實面來看蘇花高速公路的開發案,目前花蓮地區,台十一線省道已拓寬完工,而且,交通部規劃單位與鐵路局也早有將北迴鐵路改為雙軌的計劃,並已逐步實施中,包括雙軌化,以及截彎取直、搖擺式列車Tilting Train等鐵路改善計畫,然而,這比起蘇花高速公路的開發,不論是成本花費上或是對環境影響衝擊上,都比蘇花高速公路開發來得有利。難道高速公路的開發,在交通方面真有那麼的「不可替代性」,以至於有了現有道路拓寬、鐵路雙軌化的進行之後,還一定需要加上一條高速公路來「改善」東部的交通?這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著蘇花高速公路一定要建的決心?

當然,交通問題決不只是建設與否本身的問題。以北迴鐵路改善工程為例,任何重大的工程規劃,都對未來台鐵的營虧、資產的處置、員工的福祉、區域整體交通規劃的權重等等,產生連帶的影響。台鐵早有許多改善的工程與規劃(如上述的雙軌化,以及截彎取直、搖擺式列車Tilting Train等)。可是如今面臨民營化的問題,許多規劃與改善工程不是仍停留在紙上作業,就是逐年編列小額預算而難以有效執行,換句話說,在未來營運方向未定之前,所有重大的改善工程與規劃,都不可能有效進行。若是台鐵繼續走向民營化,許多應改善或應作長期投資的工程,都會為了沖銷帳面赤字而停擺,連帶影響員工工作權益。相對的,台灣的道路需求,不諱言的,近二十年來持續成長。可是這樣的增長,除了必要的物流傳輸和人員移動,自1990年以來小汽車的無限量成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根據交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小汽車車主平均每人持有1.83輛(1995年基準),人均持有量是每3.5人就一輛。如果任憑小汽車無限成長,道路的拓寬與新路的開闢勢不可免,那麼台灣有多少地可以改成公路以滿足這些「道路需求」?要變更多少的農地和綠地來成為水泥化的公路?台灣的農業還要不要維持?山林還不要保養?

因此,表面上只是不同交通工具選項的問題,其中還牽涉到對國營事業民營化、交通規劃中的大眾交通系統與私人轎車、甚至是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東台灣是否要複製西台灣的發展道路?我們可以在這樣的一個事件背後,思索出什麼樣的台灣發展的新道路?進一步,我們才可以大聲說:後山要走不一樣的路。

綠色陣線 徐文路

http://www.gff.org.tw/Suhua/suhua1.htm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eeyeahong&aid=149710

 回應文章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蘇花高」決策過程的粗糙搖擺,突顯了由上而下、一時的政治利益大於專業、長遠的決策模式
2006/06/04 18:35
■蘇花高速公路
   1990年行政院核定「改善交通全盤計劃」,規劃未來需完成「環島高速公路網」,首先規劃的是「北宜高速公路」,北宜高預定在民國九十四年底通往蘇澳;接下來就是「蘇花高速公路」,未來從台北到花蓮,預估由目前的六小時縮短為兩小時,一時之間「北宜高」與「蘇花高」儼然成為促進東部發展的代名詞。
  去年七月花蓮縣長補選,陳水扁總統開出支票,宣佈蘇花高將於年底動工,粗糙的決策過程引起地方的疑慮,在各方反彈聲浪下,游前行政院長在2003年十二月底宣佈緩建蘇花高。時隔四月,「蘇花高」卻被包裹在新十大建設中繼續推動。

   不論執政者是藍是綠,從十多年前的「環島高速公路網」到現在的「第三波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等同於地方發展的神話,始終是難以動搖。最令學者與環保團體憂心的是,耗資九百多億,將徹底改變東部生態的高速公路建設,竟然沒有經過政策環境影響評估,甚至開發案本身也僅僅通過環境影響說明書,而沒有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實質審查的程序。
   淡大運研所教授張勝雄指出,全島路網的政策形成僅僅是根基於「交通建設=地方發展」、「一日生活圈」的粗略想像上,而各運輸系統的規劃缺乏整體性,甚至出現排擠的現象。例如:新十大建設中同時規劃「蘇花高」與「北迴線雙軌電氣化」、「增購搖擺式車廂」,將縮短台北-花蓮的鐵路時程在兩小時內,屆時高速公路的效益將大為降低,但卻造成國家財政的負荷。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亦表示,包括「蘇花高」在內的新十大建設,沒有嚴謹的成本效益分析與政策環評,卻要以特別法的方式一次通過五年的預算,違反預算法與環評法,更嚴重違反國家永續發展的原則。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為可怕。蘇花高決策過程的粗糙搖擺,突顯了由上而下、政策大於專業的決策模式,從過去到現在,無論誰來執政始終沒有改變,在永續發展的基礎上,如今環保團體成為唯一的在野陣營。
推薦:【Anti-CNN
微博
噗浪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仁智互見」但邏輯要一致,立場要清楚
2006/01/13 15:15
如果以「花東居民的交通方便」和「觀光客流量」的角度看

個人以為「蓋公路」不是最好的選擇
擴建機場加強「空運」或是推動“藍色公路”擴增港口都是繁榮、興旺東台灣,在交通建設上的更好選項

搞出個「蘇花高」除了砂石、水泥和營建業者得利之外,對東部發展觀光或其他事業能有多少好處?
看到西部許多地方在原本沒有路的地方開了路(省道、縣道)
政治人物在決定開路的時候都說「通車」之後有多少好處
但結果呢? 除了砂石車橫行、河川地/水土保持被破壞之外,對觀光等產業的幫助有多少?
西邊(中南部)各地現在的狀況難道不是最好的事證嗎?

看到這些,真的還有人以為「蘇花高」對東部發展真的有利嗎?真的能說是「利多於害」嗎?


蓋一條公路對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的
對「觀光客」而言,一個地方“玩爛了”頂多換個地方玩

但是對在地居民來說,自己的家園被不必要的開發“玩爛了”會是值得高興的事嗎?

Das Reich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是見仁見智
2006/01/13 14:21
但是大家別傷了和氣,好好討論,既使沒有結果,總要讓大家彼此瞭解各自看法和立場,不然不就等於專斷獨行了?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立足於花蓮人子弟的立場
2006/01/13 14:13

建議筆者可以到_花蓮縣政府_頭家論壇網站_見識一下花蓮人的心聲與對_蘇花高速公路興建的民調_

因篇幅的關係與因你不是花蓮人_所以_不想為這議題與外地人討論_

或許筆者會認為回應者_無理_回應者接受(立足於花蓮人子弟的立場)_因為回應者全家老小都世居花蓮_

因此_蘇花高速公路_一定要興建_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誰誤導了誰的「視聽」?
2006/01/13 13:56
什麼叫「誤導視聽」?
個人認為…動不動就說出這個詞的人,根本就是毫無「民主精神」可言,容不下半點「不同聲音」的政客、利益團體__或盲從的愚夫愚婦

「民主社會」對一件事情(蘇花高)
本來 不就是 該有各種不同的意見/聲音的討論嗎?
「支持」的人自有你的理由,我就算再怎麼不同意,也不會說你們這是「妖言惑眾」還是「誤導視聽」

難道「反對」蘇花高的只要不住在花蓮就沒有資格說話?

『興建蘇花高』這件事,難道只有東部人才有『資格』關心嗎?

若照你的邏輯,以住在基隆市的在下來說
是不是凡是有關『基隆港』的一切問題,不管是要“開放三通”或“市港合一”等等的題目
以後只要咱們基隆市民說了就算,再也不需要理會台北縣市和其他地方人的意見?



總之,對事情的討論、觀察本來就該有多元不同的聲音
一個地方的事情“當地人”當然最該站出來說話,但也不該說“外地人”完全不能說話吧


我真的對「誤導視聽」這四個字很反感
我記得只有「威權」或「獨裁」的政權才會整天把這四個字掛在嘴邊吧

Das Reich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01/13 13:44
別緊張,這都是轉貼文章,看後頭的署名和連結就知道了。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誤導視聽
2006/01/13 13:35

你不住在花蓮_所以請勿誤導視聽_

以上建議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