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21 21:04:42瀏覽70|回應0|推薦0 | |
一篇文章可以跨過三個時期,本文最早完成是在我86年讀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訓練丙類訓練學分班,課程 "親職教育"的學期報告。 十年後加以潤飾,參加民國97年3月中國時報舉辦的<全民拼教育>徵文,得了個第三名,獎金五千元。 103年1月放在網路上讓大家閱讀一下。
「全民拚教育」有獎徵文----社會人士組 第三名
只要為了大家好,全民一起拼教育
很愛孩子,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都希望他們懂事、有禮貌、受教、知書達理…,也很希望他們健康、快樂的長大。很多教育專家和教養孩子的書都說,良好的生活規範及品德是建立最佳人際關係的基礎,接受扎實的基礎教育,是奠定未來國家發展的根基。實際上真是如此。 教改是希望孩子有較多的發展機會,機會多了父母徬徨,孩子更徬徨。父母徬徨的是孩子有哪些天賦需要去發覺或培養?放學之後,滿街的父母像無頭蒼蠅一樣,帶著孩子東上英文、西上音樂。晚上十點了,補習班外面還有一堆家長等著接孩子回家。孩子徬徨的是我為什麼要上這麼多課?家長跟孩子一樣辛苦和忙碌,我們的教改到底是改了什麼? 我覺得十幾年的教改,大部分的人還是以現實社會的需要在教育小孩,其實就是以能賺錢生活為主,不管小孩有什麼特出之處,父母總執著在自己的想法裡。 我問一位母親:「你的孩子為什麼要學鋼琴?」她回答:「以後每個人最好要有第二專長,如果將來孩子找工作第一專長不行,還有第二專長可以輔助。」再問:「你確定孩子喜歡學鋼琴嗎?」回答是:「不怎麼喜歡。」我花了一番唇舌跟她溝通,最後總算答應停掉孩子的鋼琴課。後來這位母親把時間拿去跟孩子一起做喜歡的運動,母子倆都變健康了。 「青出於藍,勝於藍」,做父母的都希望一代強過一代。實質上,一個人的教育是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打從母親懷孕開始到孩子長大成人;學校教育是指從小孩進幼稚園開始到離開學校為止;社會教育是指小孩除了家庭、學校以外所接觸的人、事、物。因此,社會教育是從小孩會聽、會說、能看開始到老死。這三部分環環相扣。 教改要從基本改起,如何才是最根本的作法?我認為該立個「父母教育法」,學生從國三開始就要上一門「兩性關係的基礎課」,高三要上「如何做父母的初階課」,大學要上「如何做父母的高階課」,沒有機會上高中或大學的人,要利用社區大學所開設的「父母訓練課程」,去完成為人父母的教育課程,全民接受「父母訓練」,不是說將來不論男、女都得做父母,因為教育是全民的事,每個人都有機會教到自己的孩子或是別人的孩子。 父母訓練課程,會減少孩子發生受虐、或是因父母缺乏教養知識而出現的問題。減少問題父母和問題小孩,就會減少問題家庭;減少了問題家庭,就會減少學校和社會的問題。 「父母教育法」,是要求每個成人都要在25歲以前上完這些課程,一旦女性不及20歲就生子,也要盡快完成所有父母訓練課程,讓孩子在父母經過訓練的情形下成長。若子女發生行為及心理上的問題,父母要再受訓練或輔導。 如果教育能從根開始,大家都建立了正確的教養知識和觀念,家庭教育變好,學校教育方向正確,社會教育會更健全。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