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拼布教學 社論-「根除異己」仇恨心會毀了台灣
2017/02/03 12:57:52瀏覽13|回應0|推薦0
納粹曾在20世紀帶給世界浩劫,其餘毒竟然出現在21世紀的台灣。民主自由體制下,人身與言論自由及財產安全,應受到憲法保障,政府不能任意限制或剝奪,退休公職人員同樣受憲法保障,除非法有明文,否則不得限制其自由權,更不能以言論或行動「不當」為由,剝奪他們應得的退休金。但《自由時報》日前卻發表社論,主張取消「遊走兩岸」退休公職人員退休金,懲罰他們「親中賣台」行為。

《自由時報》這篇〈根除「內應」的心腹之患〉社論,用了3個詞:「根除」、「內應」、「心腹之患」,像極了恐怖分子的用語。這些仇恨文字並不是出自政治上的被壓迫者,也不是種族上的受迫害者,而是出自多數選票、與執政黨同一理念的媒體,向政府所做的呼籲。這個報紙要求政府高舉嗔恨的大旗,將他們所定義的「非我群體」放在對立面,並剝奪其財產以為懲罰。這不是21世紀的納粹餘毒嗎?這是台灣社會應該容忍的嗎?



讀《自由時報》這篇社論,只消「嗔」字就可描述。「嗔」是對不喜歡的事物所產生的排斥及惱恨心理,也是一種愚癡的表現,更是佛法「貪、嗔、痴」三毒惡首。當嗔恨之心形成言語或付諸於行動時,理智不見了,道德不見了,甚至法律也不見了。有嗔心的人,讓他人不舒服;有嗔心的政府,讓人民遭殃;有嗔心的媒體,讓人恐懼;有嗔心的社會,必然是理盲、缺少道德與價值信念的社會。這種社會不會有未來,只會自我毀滅,台灣人民多年胼手胝足的成果必會毀於嗔心。

《自由時報》這篇社論發表前,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已在《自由時報》撰文,羞辱諷刺「遊走兩岸」的政商學人。接著該報就透過社論稱這些人為「內應」,主張「根除」台灣「心中之患」。另一方面,這個報紙卻歌頌主張釣魚台屬於日本的前總統李登輝,讚揚拆掉抗日紀念碑,改建成日本神社鳥居的台中市長林佳龍。他們質疑退休「文官武官」對國家的忠誠,卻忘了自己從未忠誠面對中華民國:拿的是中華民國護照,用的是中華民國鈔票,卻天天以羞辱、拆除中華民國為志。這個報紙的道德價值由他們自己來訂,難怪曾任職《自由時報》的《新台灣新聞週刊》發行人詹錫奎(筆名老包)說:「《自由時報》生態地位幾乎就是台派的馬龍白蘭度了(飾演黑手黨教父成名的美國演員),人人對它噤若寒蟬、敢怒不敢言。」

在《自由時報》呼籲政府訂定「赴中傷害國家尊嚴之罰則」後,泛綠立委已提出數個修法版本,行政院也表示正在研議,「行政罰鍰及停俸、減俸納入罰則」都納入討論。台灣社會正張大眼睛,看看民進黨政府如何定義「國家尊嚴」與所謂「傷害國家尊嚴」行為,又能夠制定出什麼有關「傷害國家尊嚴」的金錢罰責,更要看看民進黨政府會不會成為開民主倒車的黑色笑話。倘真要處罰「傷害國家尊嚴」,對那些不尊重中華民國國號、國旗、國歌、憲法領土範圍的人是否也給予處罰?

兩岸關係目前的氣氛並不好,但民進黨政府為了營造兩岸交流「維持現狀」印象,甚至主動向學術界表示,希望能夠多邀大陸人士來台灣參加研討會,更希望觀光客來台能夠恢復正常。如果民進黨政府輕易制訂相關罰責,毫無疑問地必將更惡化兩岸關係。《自由時報》不斷地火上加油,既不顧法,也不在乎兩岸關係險峻,難道一定要偏執地拉著台灣一起陪葬?這不是存心給民進黨政府「添亂」,存心讓聲望已快速下跌的蔡英文總統更加困難嗎?

任何人都應該有道德意識,必須遵從憲政原則,媒體當拼布工具然也必須。製造及散播嗔恨不是任何人,更非媒體所應為。統獨是方向的選擇,道德與憲政原則卻不能自行詮釋。在沒有法律判決前,不能稱自己的同胞是「敵人內應」,不能有「根除」之心,這是基本道德與憲政原則。

認同問題已經帶給台灣太多困擾了,影響了團結,阻礙了進步。唯有相互理解彼此,選擇理性對話,才是最好的良方。狹隘心胸、嗔心反應、根除異己,對台灣毫無益處,《自由時報》與綠營支持者應該自省。

(中國時報拼布教學)




5A03128AA6003E2E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pbp40&aid=9082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