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麻相關資料
2011/02/18 09:59:27瀏覽1397|回應0|推薦2

  天麻相關資料

    高先生從四川成都回來,發現當地產的天麻,與巴西的一種野生蘭科植物相當類似,因此託我找些相關的資料,茲將蒐集到的天麻資料整理如下:

高赤箭為蘭科(Orehidaceae)赤箭屬(Gastrodia)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為天麻該屬有36(Tuyama , 1996),分佈於在北韓24-45度東經94-142由馬達加斯加、錫蘭、印度,向東達日本,向南達新幾內亞與澳洲、紐西蘭,但因其無葉片及地上部,通常只能在花期及結莢期才能發現,所以實際數目應不止於此。根據文獻記載,在中國有5種赤箭屬原種,台灣有9(而最近有學者將台灣赤箭屬植物重新分類,認為應該可分為19個物種),顯示台灣可能是一重要的遺傳變異中心。天麻(高赤箭)是赤箭屬中最受矚目,研究最多的物種,但也因為具有經濟價值而被大量採集,野生族群大幅減少,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VU),並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II中,同時也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中,為II級保護植物。周鉉、陳心啟(1983)將天麻分為6個變型:毛天麻(G.elata B1. f. pilifera Tuyama)、綠天麻(G.elata B1. f. viridisMak.)、烏天麻(G.elata B1. f. glauca S.Chow)、松天麻(G.elata B1. f. alba S. Chow)、紅天麻(G.elata B1. f. elata)、黃天麻(G.elata B1. f. flavida S.Chow),目前商業栽培有紅天麻、烏天麻及綠天麻,其中以紅天麻產量高,也是最主要的栽培種。

    天麻地下塊莖根據不同發育階段,可分為原球莖(protocorm)、營養繁殖莖(vegetative propagation corm)、米麻(juvenile tuber)、白麻(immature tuber)和箭麻(mature tuber)。原球莖指由種子萌發後之球莖,只有頂端分生組織而無側芽。營養繁殖莖指由原球莖所生長或白麻、米麻無性繁殖所萌生的細長狀繁殖莖。米麻指由營養繁殖莖的頂芽或側芽生長,2cm以下的小塊莖,因其形狀似米粒而稱,可作為無性繁殖種麻。白麻指具有白色頂芽的地下塊莖,白麻沒有花芽,需要再1-2年生長成箭麻,大白麻可做為種麻栽培,也可做藥材,中小白麻僅能做種麻栽培用。箭麻指具有頂生花莖芽的天麻塊莖,越冬後能抽苔開花,通常做為藥材商品或準備開花結莢採收種子。

    天麻花莖由箭麻頂芽發育生長而成,花莖可高達1-1.5公尺,直徑1-1.5公分,有5-7節,節上互生膜質鱗片。前期花莖中心為海綿狀、肉質實心,果莢成熟後花莖變為中空,顏色變深。天麻花序為總狀花序,長30-40公分,花序發育時花芽原基以螺旋狀的方式的方式不斷由基部向上分化形成花芽,花序由下部的花先開,依序由下向上開放,亦以同樣的方式凋萎。天麻花為兩性花,左右對稱,花由花被、蕊柱、子房、花梗幾部分構而成。花色因品種不同而異,有淡黃、淡綠、赤黃和白色等。一般每株可開30-70朵花,花朵的多少與留種箭麻的大小、氣候條件以及栽培介質有關。自然條件下天麻花靠昆蟲傳粉,自花授粉和異花授粉均可結實。在自然環境下天麻種子萌發到次一世代的種子成熟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種子於夏季萌發後發育為原球莖,隨後伸長發育為營養繁殖莖,經由第一次無性繁殖形成米麻和白麻;越冬的白麻進行第二次無性繁殖形成具頂生花芽之箭麻;越冬的箭麻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抽苔、開花和結莢,而米麻或白麻在生長時,除了頂芽快速膨大生長外,同時側芽也會持續生長,因此,同一窩中可以同時看見米麻、白麻和箭麻生長在一起,稱為窩麻。

    天麻是一種相當特別的植物,其植物體無根,葉片退化,不具正常功能的葉綠體,因此,不能自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養分完全得自於植物體周圍的共生真菌,稱為真菌異營植物(myco-heterophyte),亦即以往所稱的「腐生植物」(saprophyte)或「腐生蘭」。在自然環境下,天麻須要先後與小菇屬(Mycena sp.)與蜜環菌(Armellaria mellea)共生才可完成整個生活史,天麻種子依靠小菇屬真菌侵染後萌芽為圓球莖,此時萌發菌提供的養分已不足使用,需與蜜環菌共生獲得營養才能持續生長,否則長出得營養繁殖莖瘦弱且無法再生長成為米麻或白麻,所以天麻有性繁殖時必須兩種真菌同時具備,缺一不可。在天麻營養生長階段,是依靠塊莖的更新,作為母本的塊莖本身不再長大,而是生成新的塊莖,使天麻的重量及數量增加,而母本塊莖則養分耗盡後腐爛。新生塊莖的大小取決於母本塊莖的營養貯備和蜜環菌提供養分的狀況,因此優良的蜜環菌菌株及活性也是栽培天麻的重要因素。天麻依據採收季節分為冬麻及春麻,冬麻為秋末冬初時採挖,皺紋細而少,品質較好,而春麻為春季植株花芽抽出時採挖,皺紋粗而多,品質較差。購買以塊莖大、質堅體重、潤澤明亮,色黃白、無空心、斷面成半透明狀者品質為佳。

    天麻入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雖然赤箭之名於東漢《神農本草經》一書就已記載,但至宋朝《開寶本草》始稱天麻,爾後就慣以天麻稱之,但以植物分類學立場來說,林讚標教授認為赤箭之名先出,應以赤箭為名。在古籍中除了赤箭及天麻之名外,另有許多名稱如赤箭芝《藥性》、獨搖芝《抱朴子》、定風草《藥性》、離母《本經》、合離草《抱樸子》、神草《吳普》、鬼督郵《本經》等,其中赤箭,以花莖型狀似箭而名;獨搖、定風,以花莖的奇異地特性而名;離母、合離,以箭麻塊莖與白麻、米麻分離的特性而名;神草、鬼督郵,則以描述他的藥效功能而名。明代李時珍「草本綱目」記載,赤箭(天麻)氣味辛、溫、無毒,主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癱患不隨、虛眩頭痛等,久服益氣、輕身長年。中國藥典(2010年版)則描述天麻功效為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可用於小兒驚風、癲癇抽蓄、破傷風、頭痛眩暈、手足不遂、肢體麻木、風濕痹痛等。而經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天麻具有抗驚厥、健腦、延緩衰老、鎮靜、安眠、抗炎、提高免疫力、降血壓等作用,具有極高藥用價值。近代重視養身保健,天麻除了做中藥使用外,也常做藥膳使用。台灣是天麻物種分布的主要地區之一,但相關研究並不多,尤其對於繁殖栽培技術研究則尚付闕如。目前台灣使用的天麻藥材均自中國進口,品質參差不齊,極大部分為人工栽培產品。雖然天麻栽培技術較為複雜,且生長環境需求嚴苛,但天麻價格昂貴,台灣內部需求量也大,2009年的進口量已達60餘公噸。

    希望以上的資料,對高先生有些許參考價值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minics&aid=489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