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嘉誠的兩句話:勿得罪人、勿遭人忌! (好文章分享)
2011/01/15 23:11:59瀏覽273|回應0|推薦0


 


 















 


 








 


 
















 





 



 





 



 



 



主旨: FW:
李嘉誠的兩句話:勿得罪人、勿遭人忌! (好文章分享)





 







世因空而淨 人因空而足 事因空而圓 物因空而滿





 










李嘉誠的兩句話:勿得罪人、勿遭人忌!



 我見過許多站在最高峰者,李嘉誠 先生個人在顯赫與謙虛間的巨大落差,讓我震撼,也反覆思索。 



與 李嘉誠
先生會面,我印象最深刻是,他一再提起的:
不要得罪人。

  談話一開始,他就如此說:「我今天兩個要求,你怎麼寫都行,但是第一點,你不要得罪人;第二點,你不要讓人家妒忌我。人哪,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稱讚自己,也不要自己說自己有什麼成就。


  談話結束後,對相關稿子,他又很誠懇的重提:「最要緊不要得罪人。」坐在旁邊的幕僚介面:「你現在說那麼多,晚上就辛苦了。」(意思是,他會懊惱是否多言得罪人。)


  一個世界級的首富,富可敵國,影響力遍及五十五國。該是別人擔心是否得罪他,怎麼反過來?我見過許多站在最高峰者,李嘉誠 先生個人在顯赫與謙虛間的巨大落差,讓我震撼,也反覆思索。


  在他七十層樓高的總部辦公室,從巨大的落地窗俯瞰維多利亞港灣與一幢幢如森林般的香港高樓,景觀氣派,彷彿坐在直升機翱翔於水泥森林間。這是權力與顯赫。一個擁有力量的人在處理人際關係,進退如此謹慎,非常少見,但他在五、六十年前就如此,當他還初出社會就小心翼翼的,不讓自己成為冒出頭的釘子。 



不喜歡出鋒頭業績冠軍,甘與第二名領同樣分紅 



  李嘉誠十七歲,於一家公司當業務員時就嶄露頭角。第一年,他就是七個業務員中,業績最好的那一人,業績是第二名的七倍。這讓他的老闆頭痛不已,因為依照銷售成績來算,他沒想到李嘉誠的業績如此突出,分紅收入將領得比總經理還高。李嘉誠得知後,竟然主動跟老闆說:「同一個公司每個人都妒忌我,你給我分紅跟第二名一樣就行了,這樣大家都開心,就解決了問題。」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沒人教他,就領悟到職場大忌:別遭人妒忌、勿得罪人。 

  他這樣行事風格,始終如一。他的「不得罪學」,最奇特的是,連能力比他低者、甚至仇人,他都不得罪 



他剛創業時候,與一家做英國生意的進口商往來,進口商欺負他小,騙他說因為海關作業關係,每筆貨款都要暫扣三%,也就是每一百元要被對方先扣三十元,從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長達七年,一個銅板都沒退給李嘉誠,壓得剛創業的李嘉誠幾乎週轉不過來。


海關老早把錢退給這進口商,但他就留著自己用,一年加起來比李嘉誠原本運作的資金還大好幾倍。忍無可忍,後來,李嘉誠寫了一封最後通牒的信:六個月後不再接受這樣的訂單。信發出後,結果全部的暫扣款全數退還。頓時間,湧出這筆龐大的錢,李嘉誠五味雜陳:「我剛開始可以說如虎添翼。但是,也讓我恨之入骨。」


  故事傳奇在後頭,李嘉誠飛黃騰達後的某一天收到一封信。有一人從英國寫封信過來,他在英國的報紙上看到李嘉誠的名字,他問:「究竟你是不是我從前認識的做塑膠花的Mr. Li Ka
Shing
?」這人說,他年歲已大,希望重遊香港,問李嘉誠能否支付他機票與飯店的錢。接到信後,李嘉誠說:「好,你自投羅網。」


以李嘉誠的個性,通常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多是搭頭等艙。而且,一住進酒店,就送花送酒致意。這次,雖然答應,但是高規格對待都免了。他想再會一面,讓他「恨之入骨」的人。


闊別多年,滄海桑田,一見面,李嘉誠原本的憤怒瞬間澆熄。他看到對方,白髮蒼蒼,胖了,行動不便。「我一見他馬上扶他,一句話都不敢講。馬上打給我秘書,酒啊!水果啊!快點送過去。」李嘉誠本來是要罵他:「可知道,那七年我受過苦喔?」

一個當年逼得他幾乎撐不下去的仇人,李嘉誠的回應讓人不解。


我問他:當你恩人和仇人沒什麼兩樣,還可以搭商務艙免費遊香港?


  他的回答在文字上聽不出大道理,理解他但求無愧:「你看到他好慘,我很好。他回去後一年就過世了。」老天爺其實已經給了兩個不同做生意風格的人,公平回應。



 



凡事只講三分 即便被追問,回答也是點到為止



  先生的言語,非常簡單,凡事只講三分。大道理,在他口中,也只有類似「不疾而速」這樣簡潔的形容。即便追問,回答也是簡短,點到為止。所以,要把「客座總編輯觀點」以問答形式呈現,而且要能讓讀者看得很過癮,這是高挑戰。如果你沒先閱讀過他先前的演講稿、沒有足夠的商場歷練、深厚的人生體悟,不見得能聽出其中的智慧。譬如,他談到對待仇人的方式,表面言語,聽不出什麼,但其實是寬厚,也就是所謂的「讓敵人相信你」,這是經商很高的境界。在他五十七年商場生涯,有很多此類智慧,皆非言語能全然表達。


  我還記得,很多年前聽普騰電子董事長 洪敏昌 先生說,他很早之前跟父親去拜會「日本經營之神」松下 幸之助 先生(洪家因長期代理日本松下家電而有淵源),聽老先生講話,就如同聽得道高僧,很多話不完全能意會。先生的話當然沒那麼抽象,但是我不知怎麼的,訪完後腦中就浮出洪敏昌的話。


  從我的角度看他,他是一個客氣、拘謹、言語平淡的「客座總編輯」,但是是一個讓人尊敬的商人與巨人。從他身上得到的啟迪,倒不是談話,而是風範。 



世因空而淨 人因空而足 事因空而圓 物因空而滿



===========================================================================
 



學會讚美,會更快樂! 


  一年多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叫《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
)》,講一個人聽到自己罹患絕症噩耗時,會想做什麼事?故事從一個億萬富翁(由傑克尼克遜所飾演)在病房遇到了另一個修車工(由摩根費里曼所飾演)講起,兩個人都因癌症住進醫院,走到了人生盡頭。



過世前想看、想體驗的事



  有一天,億萬富翁看到技工一直在書寫,很好奇追問才發現他在寫人生清單,他剛進大學時,哲學老師叫他們列出的一份人生清單,寫出他們在過世前想做、想看以及想體驗的事。



億萬富翁聽了之後覺得這個點子太棒了,隨後也列出自己的人生清單,兩個人還結伴做了許多想做的事,包括賽車、打獵和旅行,在世界各地留下許多快樂的足跡。



  有一天到了埃及金字塔,技工突然變得很認真嚴肅,不管是表情還是話語都很慎重,他說埃及人一直有個傳說,說人死後到天堂門口會被問兩個問題,回答的內容會決定你往哪裡走。



第一個問題是:「你在世上的這一生快樂嗎?」
億萬富翁聽了之後沉默不語,因為他雖然擁有私人飛機、豪宅和美食,十分富有,極其享受,但他回答不出來,因為他的確不快樂,他知道有很多東西不是金錢能換得的



他無法回答,催促著趕快說第二個問題,技工說:「那你在世上這一生有沒有幫助別人找到快樂?」
億萬富翁聽了更加沉默,甚至生氣,因為他是個大老闆,對人極為嚴苛,常常挑剔找麻煩,不要說幫助人快樂了,甚至還讓人很不快樂,是別人痛苦的來源。加上自己還離過四次婚,唯一的一個女兒不相往來,他這一輩子從來沒幫助別人快樂過。



 



減少批評、責備、抱怨,才會快樂起來



  我對那一幕印象極為深刻,我們現代人都忙著工作,競爭壓力很大,如果我沒猜錯,很多人跟我一樣,從來沒想過第一個問題:「我這一生快不快樂?」而對第二個問題,反應還會是:「問了還不是白問,我還能怎麼樣?還不是得上班、下班?」



  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當然不一定。
同樣的環境職場,同樣的工作,如果我們很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感恩惜福,也會在逆境中抱持正向態度,可以讓自己快樂的程度就不一樣。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們有沒有幫助別人更快樂?」可以想的東西就更多了,似乎跟第一個問題關係很密切。一個不快樂的人,很難帶給別人快樂,因為想法、作為都是負面的。



  卡內基講得很清楚,人要減少批評、責備、抱怨和挑毛病,才會快樂起來,也才有可能跟別人好好相處溝通,帶給別人快樂。



  我有個朋友是快遞公司總經理,有一天他的助理跟他說:「總經理,拜託你不要這麼愁眉苦臉的好不好?」他生氣地說:「難道我連自己不快樂的權利都沒有嗎?」那小姐說:「你真的沒有權利愁眉苦臉,因為你害得我們的工作士氣也很低落。」在家裡也是,如果父母愁眉苦臉,孩子也沒辦法快樂起來,影響一家人。



自己積極正向,不僅自己能快樂,也會大大影響別人的。



 



學會讚美,帶給別人快樂



  我最近在看巴菲特的自傳,裡面提到員工都很喜歡跟他一起工作,因為他很會讚美別人。其實巴菲特以前並不是快樂的人,內向、害羞和退縮,他是在二十幾歲參加卡內基訓練之後改變的,他在自傳裡提到卡內基有16次之多,講到他如何從退縮害羞變得有自信,懂得跟別人溝通,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甚至讓他娶到老婆。那是他在一次訓練得獎後,十分開心快樂,晚上才有自信開口跟女朋友求婚,結果一舉成功,更加深他日後持續改變,愈來愈有信心。



  我們在臺灣長大的人,特別是4060歲的人,不太會也不好意思讚美別人。但要帶給別人快樂,就要先學會讚美別人和聆聽別人說話,這部份我們以後慢慢再談。


  寫《追逐日光》的尤金·歐凱利是美國KPMG會計事務所的總裁兼執行長,他也是在發現自己得腦瘤,生命只剩100天後,寫下最想做的事,結果發現前幾項都是想去跟別人說感謝和讚美的話。他寫信給一個高中同學,說自己跟他在一起時有多開心,結果對方沒回應,他乾脆打電話去,才知道對方根本沒收到,他就在電話裡說了起來,對方也很真誠地回答他:「你在我們班上什麼都是跑第一的,第一個當總裁,第一個做什麼什麼的,現在連去天堂都是第一個的,但我們早晚都會在天堂見。」



尤金·歐凱利在死前給我們的建議就是,不管你現在幾歲,身體健康狀況如何,都要把你想做的事情儘量往前移,不要等到五十幾、六十幾才做,現在就去做。


  我看完書,立刻打電話給我在美國的妹妹,告訴她我們以前在家裡有多快樂,最佩服她不記仇,不會對人懷恨在心,我講完後好開心,她也好開心,這就是我講的,自己快樂,對別人說出讚美肯定的話,就能帶給別人快樂。



在未來的歲月裡,不管你是做哪個行業,什麼樣的工作,每天醒來後,都可以先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我快樂嗎?」、「我能不能幫助別人更快樂?」


那麼一天的生活就會很不一樣



知足喜捨,是一種幸福!



健康平安,是一種幸福!



分享共好,是一種幸福!



體驗學習,是一種幸福!



活在當下,是一種幸福!



實踐夢想,是一種幸福!


 順祝 


闔家安康!事事如意!永遠健康快樂!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ggyharry&aid=479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