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脊椎神醫張國華,1萬6000刀的奇蹟!
2011/01/11 21:42:59瀏覽397|回應0|推薦0

真了不起的一號人物!



脊椎神醫張國華,16000刀的奇蹟!



【遠見雜誌2009/2月號】◎作者:黃漢華



 



cid:001501cae5a2$fa298c50$1733030a@Admin 



 



從醫近30年,開刀超過16000人次的張國華,獨創脊椎12項手術方法,被國際脊椎醫學期刊《Spine》喻為神醫。他的醫學突破也被Discovery頻道看中,花了一年拍攝他的紀錄片。



 



每到星期三、星期四下午,位於台中縣太平市國軍台中總醫院的骨科門診,總會擠滿100200名病患。有的來自台灣各地,也有來自國外,即使醫院有限號規定,仍擋不住病人的求診意願。



 



看診室的桌上擺滿了健保卡和病歷,醫師緊盯著X光片,詳細解釋病情。為了服務這幾百名病患,照X光片、做核磁共振的放射科工作人員,忙到晚上9點多還不能吃晚飯。



醫療奇蹟,一夕治好20年駝背



以區域醫院來講,這樣的就診盛況相當罕見。能夠如此,是不斷有醫療奇蹟從這裡傳出。



 



80歲的趙樹芬就是最近的一個奇蹟。原本她彎腰駝背,去年底還拄著拐杖,在人群中候診,雖然年事已高,卻是滿懷希望。聖誕節前夕,她開刀治療,今年元旦出院,不但能挺直背站立,身高也從150拉長到160公分。



 



親友看到她20多年的宿疾能一夕治好,開刀後第三天下床,第四天丟掉用了多年的拐杖,起身走路,莫不嘖嘖稱奇。而長達30公分、縫了64針的脊椎傷口,不但沒有流血,也不必塗藥。趙樹芬高興地說:「這是最棒的聖誕禮物。」



 



這樣的奇蹟也發生在旅台美國籍牧師張大衛(David Atkin)身上。罹患S型脊椎側彎近30年,步入中年後,腰痛加劇。2005年底,他接受開刀,傷口從脖子直到腰部,雖然被鋸掉三根肋骨,也能在開刀後第三天站起來,兩星期後回到教會工作。



  



獲新生罹患S型脊椎側彎的患者大衛,手術前X光片(左圖)呈現脊椎嚴重彎曲,胸椎彎曲角度達65度,腰椎彎曲達45度,不但外觀畸形,更因壓迫內臟、神經造成嚴重疼痛。 張國華醫師為大衛在每節脊椎釘上鈦合金鋼釘,配合以鋼索矯正拉直,手術後X光片(右圖)可看到原本嚴重彎曲的脊椎,已大致恢復正常。(張國華醫師提供)





奇特的是,原本喜愛運動的張大衛在手術後半年,就能參加運動比賽,術後一年,更參加花蓮盃鐵人競賽,跑完10公里、游泳1500公尺、騎單車40公里。「我現在的呼吸狀況比開刀前好多了,高爾夫球打得更遠,」他開心地說。



現代神醫,開刀成功率極高



趙樹芬、張大衛只是其中的幸運病人,而不斷帶給脊椎病變患者希望的是台中總醫院骨科醫師也是台灣脊椎中心執行長張國華。



 



56歲的張國華以精湛的醫術吸引各地病人,尤其是他發明的脊椎刀法11年來,成功率極高,讓海內外醫界驚奇不已。國際頂尖的脊椎期刊《Spine》,因為他發明了12項創新手術法,稱呼他是the miracle doctor」(神醫)



Spine》說張國華是神醫,不無道理。



脊椎是人體的主要支撐架構,構造極為複雜,中間包覆中樞神經,前面有主動脈一旦開刀失敗,不是癱瘓造成殘疾,就是失血死亡,風險很高,不僅病人害怕,很多醫師也很不願意動這種手術。



 



但是,張國華突破了這個存在已久的困難。他化繁為簡,將複雜的脊椎手術,從十幾個小時縮短到三、五個小時,原本病人要開兩次刀,側面、背部各畫下長長的傷口,他的手術卻只要動一次刀,就讓病人重生,也大大提高安全性。



 



張國華的12項創新手術,每年吸引約3040名外國病人來台。從醫近30年,開刀約16000次,被他動刀的病人有背部拱起像個圓球,有下巴快貼近胸部,更多的是肩背歪斜,最後都能像正常人般直立。



 



畢業於國防醫學院的他,沒有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20年前只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進修一年,就能在台灣研發12項手術,引起國際媒體Discovery注意,拍攝《聚焦台灣》紀錄片,去年12月底首次播出,締造下半年最高收視率。



節目播出後,他的病號超過300人。來到診間門口,只見坐滿了人,不少病患拿著別家醫院的X光片,前來尋找「神醫」。



從小自律嚴謹,菩薩心救世 到底張國華是何許人也?



神情自信,說話帶著堅毅語氣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問他如何做到12項創新手術,顯得十分謙虛,連講好幾次:「我沒有特別聰明,這是24名團隊成員合作的成果。」



 



然而,細究起來,能創造奇蹟,和張國華努力不懈、追求完美的個性有很大關連。



張國華醫生出生於民國42年,家教嚴格,祖父來自以紀律嚴謹著稱的湘軍,父親也一脈相承。五歲開始,如同《朱子家訓》所言,清晨5點就要起床,灑掃庭除,整理家務,還要蹲馬步、練倒立,鍛鍊體魄,才能到學校上課,從小養成他凡事都要做好的習慣。



 



20多年前,他發現脊椎疾病的盛行率僅次於感冒,當時醫術不進步,為減輕病人痛苦,就選擇高難度的脊椎外科。憑著凡事要做好的理念,發現療效不理想,便設法改善,就這樣,陸續有了12項發明。



 



1986年的復位固定術到今年將要發表的駝背損傷神經治療術23年來,張國華發明骨折復位固定器,植入壓碎脊椎的上、下端,減輕病人痛苦,1992年以後更研發大角度脊椎側彎、駝背矯正法,危險的手術變得安全有效(見表)。





張國華說,對脊椎瞭解愈多,就愈發現時下的治療方法都有缺點,連國際名醫的方法也不夠完美,於是下功夫研究。在他的辦公室裡,有一付真人骨骸,一有時間他就做實驗,希望找到更好的手術方法。



文化靈感,創四兩撥千斤手術



發現問題、尋找解答是張國華創新不斷的動力。1990年開始,他經常接到其他醫院轉介來的病人,有的駝背近90度,有的開了七、八次刀,還是站不起來,家屬向他下跪,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



 



「這些人已沒有去處,不救怎麼辦?」他想。



 



於是他更細心研究,焚膏繼咎,也因為遇上種種棘手病例,他面臨挑戰,反倒開啟更多發明,轟動醫界的一次手術法就是這樣出現的。



 



以大角度脊椎側彎病人而言,得開兩次刀,張國華在多次實驗中運用力學原理,發現槓桿法可以一次拉直側彎的C型脊椎。他將兩根長棒從後方插入C型兩端,長棒向內側擠壓,脊椎就能變直。



 



這個名叫四兩撥千斤」的一次手術法,在1998年向世界發表。心胸開放的張國華,隨時觀察生活周遭,好取得靈感,連中國文化也能成為他創新的泉源。



 



臨床上他遇到最大的瓶頸是S型脊椎側彎,這也是國際間公認最難治療的畸型。這類病人腰部疼痛,胸椎、腰椎都有彎曲,脊椎呈現S型,醫師習慣在胸部、腰部開刀,卻降低病人柔軟度和活動力。他認為這方法不好,思索解決之道。



 



有一天,腦海突然浮現成語醍醐灌頂,他想到力量由上往下,可以把脊椎變直,也就是說,拉直胸椎,矯正的力量就能向下灌到腰椎,達到自行矯正的效果,不必動第二次刀,就能保有腰部運動力。20002007年間,他從臨床中獲得驗證,於是發明「洗髓灌頂法」,成為他12項創新裡極重要的項目。



 



「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張國華謙虛地說,只因自小沉浸在中國文化中才能得到靈感,他相信西方人很難找到這個答案。



意志力旺盛,勤於追蹤病情



「他對脊椎治療有種使命感,」擔任張國華祕書超過20年的許香蘭觀察,張國華具備深入研究的毅力,從不半途而廢。大里仁愛醫院骨科主君泰認為,他有過人的意志力,即使已有多項創新,仍不斷修改,自我超越。



 



意志力讓張國華不斷向前,從日常生活就能看出。他每天清晨5點起床,跑 5000公尺
,即使寒流來襲,也不例外。每週有一個晚上,他會把家裡的電燈關掉,在跑步機上跑 5000公尺 ,「在黑暗中,我跑得很篤定,雖不知道還有多少路要跑,但再累也要堅持到底,」他是這樣鍛練自己的意志力。



 



憑著意志力,他勤於追蹤病情,對照術前、術後的差異,就算病人沒有回院檢查,也會主動打電話追蹤,有的甚至追蹤長達四、五年。如此一來,他已經建立了萬筆以上的資料,做為研究與創新的基礎。



 



自律也讓他專注醫術、心無旁騖。他極少參加應酬,不熬夜,不碰菸酒,一下班就回家,十多年前跟著學習的台中澄清醫院骨科主任林進盛形容他獨來獨往、朋友不多。



 



「我第二天面對病人的生命,那牽繫一個家族,若是體力不夠,該怎麼辦?」他反問道。



 



因為尊重病人生命、自律嚴謹,張國華也這樣要求團隊,練就技術精良、默契十足的醫療小組。



 



看過他開刀的人,無不對其發出讚嘆。為Discovery拍片的亮相館影像總監黃建亮帶著難以置信的口吻說,靠著團隊合作,張國華能同時開兩、三檯刀。他拿起電鑽、鐵槌、鋼釘、鋼條,像打地基一般,熟練迅速地在脊椎上鑽洞、打釘,完全不靠X光機,光憑手的感覺,就知道鋼釘位置是否正確。



技術有成,國外來取經



如此看來,受過軍事訓練的張國華,開起刀來就像打仗一般,講究戰略與戰術。「太神奇了,他的眼睛就像X光機,鋼釘個個百發百中!」廈門大學中山醫院骨科主任夏春在Discovery紀錄片裡帶著驚訝的語氣表示。



 



原來脊椎距離中樞神經、大動脈僅23毫米,間不容髮,為免傷及,醫師鑽洞之後,要靠X光機透視檢查,才能鎖上鋼釘,然而,在扭曲變形的脊椎上鑽洞,有X光機也未必能精準判斷,張國華竟然徒手打釘,就能把彎曲的脊椎拉直。



 



就像小提琴家閉著眼睛,憑感覺就知道琴音的位置,張國華看不到扭曲變形的神經、血管,靠著器械傳回來的感覺,他知道鑽洞位置是正確的,這樣的手感是苦練得來,「至少得練十年!」他說。



 



經年累月下來,張國華的那一雙手似乎具備了神奇力量。去年夏天,不用開刀,他只花十分鐘,靠著這神奇的手感就把一位頸椎斷裂的印尼病人,把下垂的頸部接回頭部。復元之後,這位印尼病人豎起大拇指稱謝,開心返家。



 



張國華說,這種御勁而不使勁的功夫來自太極理論,放鬆身心,就能專心,感受雙手。如今他將這手上功夫的訣竅整理出來,跟在身邊的醫師只需兩到三年就能理解。



 



張國華手術功力獨步全球,從2001年開始,每年約莫有20名外醫師前來觀摩學習,見識他的神奇之處,法、美、馬來西亞、大陸的醫師更是絡繹不絕。



 



「不可思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骨科副主任潘新形容觀摩心得,他說,張國華將畸型的病人,矯正得如此完美,讓他嘆為觀止。



 



因為張國華,台灣的脊椎外科在國際間占有一席之地。他在《Spine》至今發表12篇論文,兩岸三地的三萬名骨科醫師,在此刊登的論文不過100多篇,這樣的成績叫人難望其項背。



 



「能在《Spine》登上一篇文章,就很不錯了。他沒待過醫學中心,只是區域醫院,真不容易!」曾向張國華取經的三總脊椎骨外科主任趙國華表示。
仁愛醫院主任連君泰說,他的論文都是獨創,相當難得。



失敗教訓,練就5秒研判病情



然而,如此技藝高超的醫師,動刀從來果真萬無一失嗎?其實他也有過挫敗,但是,這卻練就他日後更精準的技術。



 



11年前,南投病人黃毓奇在手術檯上發生脊椎脫位的意外,病情惡化而死亡,「張醫師那時難過得掉眼淚,人瘦了一圈,好幾個月沒有勇氣再開刀,」黃毓奇的女兒黃敏華回憶說,她爸爸知道張國華盡全力治療,和媽媽反過來安慰他。



 



「他視病猶親,是條漢子!」黃敏華說。張國華責任感強,不會逃避,這些年來,每年都會探望,從醫病關係變成朋友,去年她媽媽因為腦膜瘤開刀,張國華也很關心。



 



「那種意外,教科書上沒寫,但是我也判斷錯誤,很內疚!」張國華說,從此他更仔細做術前研究,不但研發新技術,開刀次次成功,還練就五秒鐘就能研判病情的功夫。因為拍片觀察張國華一年多的亮相館總監黃建亮發現,「門診病人還沒坐下,不用開口,他就能指出病兆。」



 



憑這身好功夫和學術成就,張國華早就可以到醫學中心,或當醫學院教授了,可是,他淡泊名利,還留在服務快30年的區域醫院,「我對這裡有感情,同事是我的哥兒們!」顯露他重情講義的一面。



 



現在,他只想趁著雙手還有力的時候,多救幾個病人脫離痛苦。受到健保額度影響,骨科半個月就用完一個月的額度,他只得把病人轉到鄰近的大里仁愛醫院,親自跨院動刀,而病號已排到秋天,連Discovery北亞區總經理林東民也接到掛號的求助電話。



 



看到自己幫助病人恢復正常,張國華知道這條路走對了,心中感到無限欣慰。



 



「媽,放心,神醫說你沒事了。」骨科門診傳出這樣的對白,對專注醫術的他而言,病人與家屬的信任無疑就是最大的回饋了。



 



醫師簡介:



1. 學經資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研究醫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研究醫師



國軍臺中總醫院骨科部主任



國際腰椎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關節重建學會會員



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2.發明



1)76年發明/脊椎復位─固定(RF)內植入系統



2)78年發明/胸腰椎銳角駝背畸型手術矯正新法



3)82年發明/少節數全方位脊椎畸形矯正術



4)84年發明/頸椎單支螺釘內固定新法



5)86年發明/僵直性脊椎畸形全方位矯正術



6)87年發展成功/神經腔外應力脊椎畸形矯正術



7)88年發展成功/三度空間脊椎畸形矯正術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ggyharry&aid=478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