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27 04:11:33瀏覽1622|回應0|推薦19 | |
一個政府執政的成績好壞?要看它治下的民生能否長期進步!至於一支軍隊能否經常性的打勝仗?從平時的訓練,到軍事裝備的整補(後勤能力),指揮官的臨戰應變,軍隊士氣以及情報蒐集,都是勝負手!但無論是搞政治還是去帶兵打仗,要贏?個人認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比對手更強的組織動員能力,誰的組織動員能力更強?就有更高的勝算.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注意到這點的謀士,其實是曹操最為倚重的謀臣:郭嘉,郭奉孝在官渡之戰前,為了鼓舞主公的鬥志,對曹操所做的曹勝袁敗的預判式建言(所謂的十勝十敗論),綜合起來就是:曹營雖然在兵力上不如袁營,但曹營組織精良而袁營組織渙散,所以曹操有極大的可能戰勝袁紹,事實也如郭奉孝的預測,烏巢一把火之下(烏巢做為袁軍的糧草基地,地點卻與袁軍的主陣地平行,這是兵家大忌!顯示做為主帥的袁紹不知兵,不懂戰時的補給線即為戰敗時軍隊的逃命線這最為淺顯的道理),袁紹軍隊全軍潰敗. 若將這個觀點運用在政治判斷上,道理一樣相同.歐洲國家的資本家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進行內部結盟,用搞議會政治(民主是其簡化版的說法)做為藉口與各國的王室相抗衡,由於歐洲各國都是小國,其專制政權的執政效率遠不及中國,加上歐洲王室經常性的揮霍無度,所以資本家一結盟起來反對王室後,各國王室在鬥爭上經常是輸家(以克倫威爾幹掉查理一世為代表).而資本家取得政權後,為了資本逐利的天性,開始推動工業化,附帶的其生產效率開始逐步超越農業國家,而在軍事上面,被生產出來的軍火其殺傷和破壞效率遠高過傳統農業帝國,以冷兵器為主的軍隊.想當年,即使清朝擁有號稱全球三分之一的GDP,照樣在鴉片戰爭被英國一支小小的遠征軍打得滿地找牙.根本原因在於工業化後的英軍軍隊,其軍火的戰爭效率與軍隊的組織力遠勝過同時期的清軍. 如果鴉片戰爭時因軍事技術不如人,可以做為失敗的理由,那隨後清朝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則更彰顯組織動員能力的重要性.甲午戰爭時,清朝的人口與國土至少在日本十倍以上,財政收入是日本的四倍(僅這點就可看出日本的組織效率比清朝高),武器也並不落後,北洋水師且號稱亞洲第一,結果一打起來,清朝的海陸軍盡皆潰散.所謂的明治維新,實際是將舊式的封建制度(幕藩體制)轉化為適合日本進行侵略擴張,效法歐洲列強搞帝國主義的一次政治組織效能的大躍進,日本的政治組織體制轉換成功了,而清朝的自強運動則只是搞軍火生產的皮毛,無法提升其政治組織的總體效率,所以清朝最終慘敗. 後續清朝的有識之士為了進行政治改革,分成兩個派別.一個是康梁主導的君主立憲派,另一個則是孫文主導的革命派.但由於真正於當時主導實際政治的,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老糊塗保守派.論組織效能則是:革命派強於立憲派,立憲派又勝過老糊塗保守派,但那幫糊塗的懶滿(這幫主導清廷政治的昏官,多數是連滿文都不會寫的渾球)手頭的籌碼多過另外兩派,直到武昌起義後,革命派與立憲派合流,懶滿們的手底下又出現袁世凱這個野心家,裡應外合加忽悠之下,最沒效率的清朝終於在歷史上謝幕! 註:郭奉孝的十勝十敗論的原文如下-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為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檢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徳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率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號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公有此十勝,于以敗紹無難矣。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