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OECD學力評量PISA主席獨家專訪:比排名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什麼成功? 作者:賓靜蓀 2018-10-08
2018/10/22 00:14:55瀏覽398|回應0|推薦0

OECD 學力評量 PISA 主席獨家專訪:

比排名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什麼成功?
作者:賓靜蓀

2018-10-08
▲OECD教育與技能主席安得列.史萊賀,18年前催生、主導PISA評比,讓教育成為全球各國的關鍵議題。曾千倚攝

每3年舉行一次、全球矚目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吸引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百萬名15歲中學生參與。台灣從2006年開始加入,從此不能自外於世界教育潮流。除了閱讀、數學、自然科學,PISA近年也加入「非認知能力」的評比,如團隊合作、全球素養、創意思考和想像力等,這些都很重要,但該如何評量?安德列‧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這樣告訴《親子天下》的讀者。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3年大規模舉辦一次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是全球影響力最大、參與中學生人數最多的教育評比之一。從2000年創立以來,PISA對15歲少年在閱讀、數學、自然科學素養的評量重點,已經影響全球教育方向,成為世界各國制訂、調整教育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隨著科技扮演的角色逐漸重要,2015年起,PISA開始加入非認知能力的評量,如團隊合作的能力、全球素養等,2020年,更將測試孩子的創意思考、想像力。
18年來領導PISA的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安德列‧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也成為最熟悉全球成功教育體系的專家,和世界領袖平起平坐。在如世界經濟論壇(WEF)等各種重要的場合,常見這位身高近190公分的德國人,用稍帶德國腔、非常快速的英文,分享PISA蒐集到的全球教育大數據,包括對教育體系、教育領導者、老師、學生學習等珍貴訊息,「因為幫助教育成功,培育出好的人才,更能促成國家進步、經濟發展,」史萊賀說。
他和義大利籍的太太育有兩名子女,長年在巴黎工作、生活,也常參訪世界各國的學校。他從數據和實地訪查中,看到亞洲教育注重全人式教學、教深不教廣的優勢,也觀察到過長的學習時間(例如課後補習)其實無助於學習成果。
史萊賀應邀擔任第二屆一丹獎評審委員會"一丹教育研究獎"評審小組主席,今年9月《親子天下》採訪團隊就在香港一丹獎得主公佈會場,獨家專訪了史萊賀,以下為專訪精華摘錄:
Q1:為什麼2018的PISA評量,除了測試15歲少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還要加入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
A:所有人都與全球化脫不了關係,它不再只是那些出國旅行的人所需面對的。當你走進超市,架上堆放著來自不同地方的商品;當你打開電視、連上網,你會發現沒看過的新東西。所以我們希望了解15歲的青少年能否透過不同視角去看這個世界、能否欣賞不同的思考方式、欣賞不同的文化。多元的事物時常被視為一種威脅,例如當你看見一個與你不同的人,你會視他為異己。不過多元的事物也是一種優勢,現今的創新必須仰賴多方的串聯,才能夠孕育出下一個絕佳的好點子。我們認為全球素養(欣賞不同的思考方式、文化)是在21世紀成功的關鍵能力之一。
Q2:全球素養為什麼重要?又該如何評量?
A:全球素養不再只講知識,它也關於技能、價值、態度。我們都有能力去了解多元化的意義,但如果你不願接受這樣的概念,那我們就幫不了你。態度這件事相當重要,你無法替人類的尊嚴打分數。許多事跟對與錯無關,而是用哪種方式和態度去面對。如果你不願接納新的想法,你就看不見它的美好。
評量的方式,我們全部是用電腦測試,給學生一些設想的情境,例如,提供一段youtube影音,呈現一位少女站在印加古文明遺跡前,用她的母語奇楚瓦語(南美洲原住民的一支)演唱美國歌手麥可‧傑克森的歌曲,這是串連全球、保存語運動的活動之一……藉此讓學生去思考並且做出選擇,我們不是要判斷學生的價值,而是激發孩子去省思,這種態度的測驗是無法用紙本進行的。
Q3:AI時代還有哪些特質和能力,是PISA認為15歲學生應該要學習的?
A:創造力、面對複雜性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非常重要。我們在2000年創立PISA時便想做這些測試,但當時缺乏適當的工具以及方法,現在我們才有合適的評量工具。例如2015年時,我們測試了團隊合作的能力;今年做了全球素養的測試,要到2019才會公佈結果。我們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深究這些結果。
PISA的目的並不是要評斷表現的好與壞,而是要深究讓學生成功的方法、讓學校成功的方法、讓教育體系成功的方法,所以我們會花相當的時間去深入研究這些結果。PISA現有超過80個國家共同參與,若要更深入了解結果,那麼我們就必須對這些國家有相當程度的理解。
Q4:PISA評量已有18年歷史,你認為PISA達成了什麼目標?又還有哪些挑戰?
A:我認為PISA已經建立起某種教育界的「度量衡」,讓我們可以評估教育成果的品質。但它仍有很多挑戰。我們需要去擁抱更多的技能、知識與態度並將之結合,如何去測量這些指標將會是未來的挑戰之一。創意思考的能力、想像的能力、實現內在的正面增強效果。這將會是2021年的重點。
孩子還必須擁有面對不確定性、壓力跟困境的能力。我們現今身處的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社會,你會接收到很多矛盾的資訊。當你從google、微博尋找資料,你必須去明辨是非,並在雜亂的資訊中找出方向。
學生本身的行動力也很重要。在現今的世界,學習不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它是一個學生需要主動在今天以及未來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扮演主動的角色。PISA需要開發新方法去測試這些難以測量的面向。
第二個挑戰,是去了解能夠幫助學生、學校、教育體系成功的關鍵因素。PISA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學得更好、老師教得更好、學校運作得更有效率,所以我們必須更深入地去了解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第三個重要的挑戰是,即便是現在PISA已經有8、90個國家參與,還有許多其他國家想共襄盛舉,但他們並不具備必要的方法或工具。我們必須發展出更大的包容性,讓更多國家能夠參與PISA。
Q5:許多人仍將PISA視為一種比較式的國家排名,例如認為芬蘭、中國、或新加坡,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你覺得PISA評量的價值是什麼?
A:我認為去觀察排名前面的國家其實是一個好的出發點,但焦點應該放在如何從他們身上學習。你如果翻開PISA報告,就會發現前面可能只有10頁在講排名,後面大概990頁都會是在試著了解成功背後的關鍵因素。所以我不介意排名的存在,因為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有效的。但PISA的價值,就在於帶大家去了解成功背後的原因。成功的方法並不只是把成功經驗原封不動「複製、貼上」到全球各地,而是真正去了解背不同情境與條件中成功背後的原因。
Q6:在PISA中排行前面的亞洲國家中,有些教育方式被認為比較注重背誦,而非創造力或創新力,你認為這些符合教育創新的趨勢嗎?
A:我不這麼認為這裡有矛盾。你仔細去看PISA的結果,雖然很多人認為在上海是透過死記硬背來學習,而在美國則強調有創造力的技能,但結果顯示並非如此。事實上,若你看深度的概念理解,上海的學生是優於美國學生的;若你看解決問題的創意能力,新加坡學生的表現是勝於美國學生的。美國的經濟確實能夠促使人們發揮高效率,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來自中國的人才會去矽谷賺取高昂的薪水。
「中國就是背誦式教學、棍棒式教育」這樣的想法只是一個常見的刻板印象。有很多排前面的非亞洲國家也有很多反覆背誦,甚至於流行,例如英國。我剛出版了一本書叫《世界級的教育系統》(暫譯,World Class--How to Build a 21st Century School System),研究了來自全世界的成功案例,其中很多是在亞洲學校的教室中觀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亞洲全人式的教學方法,日本的老師不只是在課堂上教授學生,也在課後花許多時間輔導學生。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發展,而非單單教導數學等學科。我認為這是整合認知和情緒、一個非常全人式的教育,也足見老師對教學的投入。
你看上海,它們吸引最優秀的老師到最充滿挑戰性的學校,這本身即是一大成功。我們也可以向新加坡學習,去發展有效率的教師職涯。他們的老師能夠在職涯中成長,他們會相互分享最佳方案、組成專業進修團體。我想我們有非常多的東西可以向亞洲學習。
不過亞洲也有許多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教育,其中之一是所耗費的學習時間。學生所花費的時間量與學習成果幾乎毫無關聯。例如在韓國,學生會在早上和下午去補習,但卻沒為他們在PISA的表現上帶來太多正面影響。學生所感受到的考試壓力,同樣無法為學習成果加分。這些也是我認為亞洲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的。
Q7:你如何說服全世界的教育者或學校,推動教育創新該怎麼開始?
A:這要從課綱開始。教學系統非常重要。
我們很會把愈來愈多的東西加入教育體系,挑戰是如何教得更少、更深,我認為這是一個起點。如果你希望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更有創意,那你就必須給他們時間和空間、去支持他們,老師們常常忙著教厚重的教科書,根本沒時間(發揮創意)。所以我建議開始制定那種能夠促進創意的課綱、能幫助、鼓勵創新。
你知道,所有人都愛創新的老師,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當白老鼠。當牽涉到自身時,人們對於孩子的想法就變得非常保護。我認為如果我們希望有創造力,就必須冒險去實驗、去承擔風險。我們難免會犯錯,若教育體系不善於接受錯誤、不會有助於自錯誤中學習,那我們大概也不會去發揮創意。
這就是關鍵,教育體系應該給21世紀老師容錯、幫助改進的環境。
教育體系中有很多優秀的人才,我們必須信任、支持他們,並創造一個能讓他們創新的環境。許多老師願意創新,但經常是教育體系不支持老師的新想法。我們透過定期的電話調查訪談老師,其實很多老師都非常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體驗,但他們受到教育體制牽制。如果你一面告訴老師要有創意,但一面以學校考試傳達出你在乎的只是學生能否解出算式,這會對老師傳達錯誤的訊息。
Q8:你能說說你自己嗎?是什麼促使你投入全球教育改革?
A: 教育開啟我很多學習的機會,最震撼的經驗之一是當我在德國青年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時,突然必須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孩子合作。我並不會說他們的語言,但我們仍能彼此溝通、合作、訓練,各種創意創造了各種不同的溝通的方式。
適性的教育也讓小學成績不夠好的我,能夠進入德國的高中。
但我憂心,這個世界進步的腳步遠遠快過我們教育制度的進步。我認為唯一使人們能在未來的世界扮演一個角色的方式,便是透過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學習經驗、更適性的教育、更自主的教育。一直以來都在用我們過去的經驗去教導學生,現在困難的是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面對未來。我認為全世界的教育,有太多可以相互學習之處。PISA不是一種排名用的工具,而是一個讓各個國家相互學習、一同學習的機會。教育充滿理念與理想,我其實懂得很少,但我在OECD的工作,就是促成大家去向彼此學習。(逐字稿整理/實習記者陳德芬)
延伸閱讀
PISA 2018 國際素養怎麼考?辨假新聞、種族歧視擬入題
文化包容、國際力 將納2018年PISA測驗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986?fbclid=IwAR02zqfPOvR-NnY0rksYCH1jYuBtHZR-9I1OZpTUvtPs-ByhRPsTtuUle60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rrenlin123&aid=11832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