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魔鏡 ......魔鏡......
2009/03/24 17:41:31瀏覽2802|回應1|推薦0

 

 魔鏡........... 魔鏡............
 
誰是世界上......最......最......的人
 
有一天......魔鏡被問煩了......
 
突然...自我爆裂.....散成三片破碎的心:
 
防衛心......炫耀心......結黨心......

防衛心:即使錯了   堅固其心  捍衛到底
 
 炫耀心:輕炫逞能   標新立異  怕人不知 
 
結黨心:壯大奧援  遠交近攻   排除異己
 
虛擬世界也好......現實生活也罷......
 
每天........................
 
我們何不觀察這三種心態......自我檢視......
 


 
( 創作散文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400108&aid=1715416

 回應文章

碧潭釣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2009/03/24 21:31

碧潭釣客(d400108) 於 2009-03-24 21:52 回覆:

完美主義者與出離心

     ─by 宗薩欽哲仁波切

    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
 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
 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

 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
 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

 對於生活在城市裏,喝瓶裝水,
 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
 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

 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
 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裏修,
 在地鐵裏,在公司裏,在下班的路上,
 在晚飯之後。但你同樣可以出離。
 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

 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
 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
 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裏出離了。

 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
 那只是開始。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
 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
    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你的能力。
 你也就獲得了自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
    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裏所說的所有的事物,
    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
 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
 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
    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

 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
 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裏出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
 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
 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
    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裏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

 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
 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
 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

 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
 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

 要擺脫這種不爽的心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
 不再執著於每個人必須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

 還有一個就是換一個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樣的臨時工。
 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你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換臨時工
 (這也是很多人不斷更換老公的原因)。

 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個照你說的方式去擦桌子的臨時工,
 但你很快會發現,她上廁所的時候居然忘了沖馬桶。

 因此,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
 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
 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
    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
 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
 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
 你可能因為任何事情生氣,你可能因為公共汽車開得太慢而生氣,
 可能因為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而生氣
 (她把東西放哪了?她總是亂放東西),
 甚至可能因為你想讓他生氣的人不生氣而生氣。
 這說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
 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

 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
 過去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
 而現在你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
 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較鹹的菜而不會抱怨。
 所謂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
   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
 你希望住在牆壁是天藍色的屋子裏
 (如果不是,你就會睡不著覺),
 你不喝瓶裝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茶,
 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濃也不要太淡。

 做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壞處就是,你會經常痛苦,
 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
 它們不會事事順著你。
 要讓他們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必須花很多時間。
 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不過他們最終都被證明失敗了。

 事實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調整,一切都會很完美。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
 是因為你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
 如果你可以從這裡出離,你會變得非常強大。

 你不再堅持必須住在有藍色牆壁的屋子裡,
 不再堅持必須喝瓶裝水,不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
 不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須不濃不淡。

 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傷害你。

碧潭釣客(d400108) 於 2015-07-13 13:07 回覆:
何謂「證悟」?---宗薩欽哲仁波切

在佛教裡,證悟就是免於執迷、免於偏執妄想。證悟不是一個你可以移民過去的地方,然後在那裡你會多生出一些手臂,另外拿著一些武器,而且擁有某種超能力可以讀別人的日記;那不是證悟。假如你有能力去讀別人的日記,會有很多痛苦。我們不要這種能力,我們要的是免於執迷,免於把拖鞋放整齊的執迷,以及其他有關食物、購物、原則等等的執著。

身為人類,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原則,證悟的另一種解釋就是當你不再有任何原則。當你最後能夠擺脫所有原則,你就成為一個聖人。

尤其是像我們這些亞洲人,原則特別多。我們的腦袋從孔夫子那兒下載了許許多多原則,很多原則是我們需要擺脫的,否則我們會不自由。你也許認為這兩分鐘的方法太簡單,但別瞧不起它,因為它是很重要的方法。這個建議不是源自於我,功勞應該歸於佛陀本人以及一些偉大的大師,他們都這麼做。


需要儀式和鈴杵嗎?

也許各位接著會問:「為什麼有這些黃帽、紅帽、儀式、鈴杵以及法袍等等的東西?」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我們自找麻煩。〈笑聲〉其實一切都很簡單,不過人類不信任簡單。簡單不具任何形體,而我們喜歡各種顏色、形狀、壇城…。我們喜歡混亂,混亂很重要,但同時我們又要秩序。所以佛很慈悲,他在混亂當中創造秩序。壇城的整個概念就是有秩序的混亂,佛教裡像是燃香、供花等等的方法,真的就是有秩序的混亂。

為什麼供養食物給佛?希望各位不會認為佛會肚子餓。這只是一種有秩序的混亂,這是一種方法。如果你以為佛需要適時的進餐,比如早餐、午餐,那就大錯特錯,那就小看了佛。

佛自己在《金剛經》裡說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基本上,那些視佛為某種具體的顏色、身形、名字、或歷史等等的人,《金剛經》繼續說:「是人行邪道…」。我們必須記住,這些複雜狀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自找麻煩。我們人類喜歡複雜,當然我們也抱怨複雜,但我們需要複雜,而且某種程度上它也有效。

這有點像是我們需要這愚蠢的、所謂的「成就感」,當然,它來自驕傲。自我多麼奇怪,門就在那兒,如果你需要出去,只要直接走出去就可以了,但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這麼做沒有成就感。所以當我們繞個圈兒,穿過那些柱子,也許再爬上天花板,最後到了那裡,然後說:「我完成了某些事情。」所以做一百萬遍大禮拜,念一百萬遍這個咒或那個咒,這會發生效用。

如果我們走在沙漠裡,口很渴,看見遠處有水。其實那是海市蜃樓,可是它像水一樣地流動。我們心裡想:「那裡有水,過去吧!」有人知道那不是水,而只是海市蜃樓,他應該說:「喂,那不是水,不要被騙了。別往那裡走,那只會消耗我們的力氣。」但這話行不通,也許一百次裡有一二次行得通。你這麼渴,所以不會聽那個人所說的話 ──「那不是水」。

有時候,就算知道它不是水,確定一下總是好的。走老遠的路到那裡發現沒有水,這也給你成就感。很愚蠢,不是嗎?我們應該要覺得沮喪,卻得到某種滿足感──「至少,是我自己發現那裡沒有水。」所以,情況就是如此。

如果可以,每天請修二分鐘禪定,份量不多。待會兒各位可以發問,但也許我們現在先禪定幾分鐘。

身體坐直,把它當作戒律、規範。如果需要,現在就先清清喉嚨或做任何事。不用關掉手機,但如果在禪定當中手機鈴響了,別把它關掉。正常呼吸,不要打呵欠,不要咳嗽,不要動。可以眨眼睛,嚥口水,除此之外,不要做任何事,不要做白日夢。

不管心裡想到什麼,就只是看著。如果你想到吉隆坡,就只是看著;如果下一分鐘想到巴黎,就只是看著;再下一分鐘想到羅馬,也只是看著。不要評斷,只是覺知,沒有別的。

不要壓抑念頭,也不要鼓勵它,因為你一壓抑或鼓勵,你的注意就落在念頭上。不要關注念頭,只要看著,就這樣簡簡單單的。我們現在來做做看。
碧潭釣客(d400108) 於 2009-11-17 17:33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