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22 14:47:24瀏覽18|回應0|推薦0 | |
有金錢上的困擾的人很多 很多人急用錢卻求助無門 有時候就走上不好的借錢管道.. 所以我今天分享了一個合法的借錢管道給大家 第二,我對於各大專院校跨領域整併以提高國際能見度的願景感到懷疑。跨領域並沒有不好,但是政大與台科大、陽明與交大的整併是怎麼樣的人文與科技、生醫與理工的結合?跨領域不應該只是為了衝高國際排名,而未認真思考不同領域的資源如何整合重組;更進一步,這些跨領域之後的知識生產究竟意味著什麼?當今的台灣,學術成果以投稿國際(英美為主)知名期刊作為評鑑基準、世界大學排行更以國際期刊作為重要評比標的,造成知識生產愈趨於單一化,迎合英美的問題意識。結果就是,本土的問題意識在這些評比標準中被排擠而消失了。以陽明與交大的併校案為例,當時一些校友反對併校的理由是生醫與理工的結合悖離了陽明培養偏鄉醫療人才的創校宗旨,我認為這種意見是重要的——並不是說陽明必得固守於偏鄉醫療,而是,如果生醫與理工的結合僅僅是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們應該提問:這樣的知識生產真的有益於在地嗎?我們應該想像另一條知識生產進路,擺脫偏狹的英美化知識了。 然而,我想對這個「公公併」的高教藍圖提出 一些質疑: 日前政大和台科大期盼能通過整併「結合人文與科技」、「發展高教新藍圖」。這樣的藍圖不由得令人想起去年(2015)底,陽明和交大也試圖藉由合校,擘畫生醫與理工的跨領域願景,但最後遭到陽明師生、校友以「黑箱作業」為由大力反彈,故決定緩議。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政大和台科大也聲明會「公開透明、充分溝通」。 第一,教育部宣稱要因應的少子女化衝擊,並沒有辦法透過併校來解決。如果說台灣廣設大學稀釋了教育資源,應該挹注更多資源以維護教育品質。少子女化之所以造成衝擊,是因為政府對於高教資源的投注不足,使得學校更私有化,需要仰賴學雜費以經營下去。學校面對學生數不足的財務缺口,就有藉口大量 裁併教師,導致目前整體生師比不降反升。然而,少子女化其實可以是個轉機,因為學生數減少代表老師數相對增加,如果教育部願意妥善面對,改善生師比、朝高教公共化的方向邁進,台灣的高教教育品質就有可能大幅提升。 除了這兩項併校案,在教育部積極推動「公公併」的號召下,目前還有清大與竹教大、成大與南藝大、台東大學與台東專科學校等併校案正在討論中。教育部聲稱併校是為了「因應少子女化的衝擊」(這背後還有個思維,就是廣設大學導致的教育品質低落),而加速公公併是為了「提升國際能見度」,打造五年千億的「新世代高教藍圖」。 文/蘇子軒(國 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 ■? 全文請見苦勞網 >證件借款 台北
92E2A57A5E7B7C34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