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何人身難得、做人最尊貴(人生的意義)
2012/08/26 20:19:55瀏覽1618|回應0|推薦1

為何人身難得、做人最尊貴(人生的意義)
妙皇法師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658&cid=120&page=8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74_002.htm

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蓋釋迦牟尼佛現身人類中說法,大部分皆從人類而起,在佛書中有兩句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即言得生為人之不易。以佛法觀察人類,確有特殊優勝之點,但得到人身者,亦不一定能聞到佛法;如不聞佛法,則不知人生之真價,而一期人生仍是空過!必要聞到佛法,方知無始以來從業受果,一生一生,生生相續,因有善業(守五戒),方能得到人生,而人生又復無常,假定在人生中為惡為善,或發解脫心,或發菩提心,則可轉受惡趣、善趣,或阿羅漢、辟支佛、以致菩薩及佛之果報。此中聞到佛法,乃知人生意義之深廣,而佛法與人生關系之密切,亦可見矣。

[
人道為罪福聖凡之戶樞(樞紐)]

人道在無數眾生中為一類,佛法中常分眾生為十類(十方法界):所謂四聖六凡。『四聖』(佛、菩薩、辟支佛、羅漢)已超脫生死輪轉;其猶在生死中輪回者,則為『六凡』(六道輪迴):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在『六凡』中,人道上只有天之一道,在人道下則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四道,即四惡趣,係感受惡業之果報。阿修羅意為非天,近似常人之所謂神道,彼有天之威福而無天之德,其性好鬥,故亦難免受苦。此下畜生、即飛禽走獸等類,常人謂為動物者,此為人類能見之眾生。尚有人類所不能見者,即所謂幽冥世界之眾生,則地獄、餓鬼兩道也。此兩道眾生,純受苦報。大致在十類中,人與天適居中間,但人天雖同處中間,天道則以享受福報為勝,若其身心之活動創造能力,則仍不及於人道。在人道中,造惡業則可受多生多劫之罪報,造善業或值遇三寶,得聞佛法,則可受多生多劫之福報;且從凡位轉超入四聖果位者,獨以人道為能,此在經論中有詳論。由異生即『六凡』而生聖道者,唯人中能之,為別道異生所無。以人道而修習佈施、持戒、多聞等功德,雖天道亦所不如;此為人道特殊之功用,所以謂人道為轉『六凡』成『四聖』及是餘五凡之戶樞(樞紐)。人生此種意義,唯佛法發揮盡致,非佛法,則不能知人生乃有超凡入聖之希望


——悟忍法師摘自《法音》

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如若聽聞不到法音(佛法)的宣流,就好像在茫茫的大海裏行船失去了目標和航向,隨時都會有觸礁沉沒的危險,這是何等的痛苦與不幸;如果一個人生活在渺無人煙的孤島,接受不了知識的教育,受不到法音的熏陶,如同固執呆板沒有開化的原始野蠻之人,同樣是苦不堪言!要知所有的眾生之類是沒有間斷地輪回六道,如果墮落畜生道、餓鬼道那又是何等的苦。所以佛陀要我們珍惜人身,把握人生,因為“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難。

諸佛世尊要我們珍惜人身,但並不是要我們珍惜這個色身(身體),而是要我們利用這個色身更好地自利而利他,咸令一切有情眾生得大安樂。更好地利用這個色身,使眾生由聽聞而熏修佛法,進而增長智慧,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迴之苦),證入涅槃(成佛)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15.htm

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
「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繞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
「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

【注釋】

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能夠生到人間來是極其不容易的。在《雜阿含經》中,釋尊以一段有名的「盲龜浮木」的譬喻,來說明得為人身有多困難。釋尊說:「大海裡有一隻瞎了雙眼的烏龜,壽命很長很長,有無量歲,每一百年才有機會將頭浮出海面一次;大海中有一片浮木,木的中央有一孔,盲龜是否能遇到這浮木的孔呢?這是幾億年、幾兆年也非常難做到的事,但在三惡道(指地獄道、惡鬼道、畜牲道)中的生靈要轉生到人道,比這個還要困難。」我們常以大海撈針來比喻困難,盲龜浮木比大海撈針還要困難。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唐 西明寺 沙門釋道世 撰
http://cprg.esoe.ntu.edu.tw/sutra/fyzl/fyzl_tree.html

【須彌穿針】

又提謂經云:
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

【盲龜浮木】

又菩薩處胎經,世尊說偈云:

 盲龜浮木孔  時時猶可值
 人一失命根  億劫復難是
 海水深廣大  三百三十六
 一鍼投海中  求之尚可得
 一失人身命  難得過於是

又大莊嚴論偈云:

 離諸難亦難  得於人間難
 既得離諸難  應當常精進

我昔聞有一小兒,經中說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時此小兒,故穿一版作孔受頭,擲著池中,自入池中,低頭舉頭欲望入孔,水漂版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極生厭惡,人身難得,佛以大海為喻,浮木孔小盲龜無眼,百年一出,窬難可值,我今池小其版孔大,復有兩眼日百出頭,猶不能值,況彼盲龜而當得值,即為說偈云:

 巨海極廣大  浮木孔復小
 百年而一出  得值甚為難
 我今池水小  浮木孔極大
 數數自出頭  不能值木孔
 盲龜遇浮木  相值甚為難
 惡道復人身  難值亦如是
 我今值人身  應當不放逸
 河沙等諸佛  未曾得值遇
 今日得諮受  十力世尊言
 佛所說妙法  我必當修行
 若能善修習  濟拔極為大
 非他作已得  是故自精勤
 若墮八難處  云何可得離
 世間業隨逐  墜墮於惡道
 我今當逃避  得出三有獄
 若不出此獄  云何得解脫
 畜生道若干  歷劫極久長
 地獄及餓鬼  黑闇苦惱深
 我若不勤修  云何而得離
 險難諸惡道  今日得人身
 不盡苦邊際  不離三有獄
 應當勤方便  必離三有獄
 今我求出家  必使得解脫


——《佛說四十二章經》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57.htm

佛言:
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係指印度恆河流域中之摩羯陀地方),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五苦章句經》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7/0741_001.htm

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信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74_023.htm

我亦如是。捨離大師如來世尊甘露法味。而服魔怨種種惡覺。人身難得如優曇花。我今已得。如來難值過優曇花。我今已值。清淨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云何縱心令住惡法。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云何恃怙而生憍慢。猶如惡鬼伺求人過。四大惡鬼亦復如是常來伺求我之過失。云何當令惡覺發起。譬如朽宅垂崩之屋。我命亦爾。云何起惡。我名沙門。沙門之人名覺善覺。我今乃起不善之覺。云何當得名沙門也。我名出家。出家之人名修善道。我今行惡云何當得名為出家。我今名為真婆羅門。婆羅門者名修淨行。我今乃行不淨惡覺。云何當得名婆羅門。我今亦名剎利大姓。剎利姓者能除怨敵。我今不能除惡怨敵。

云何當得名剎利姓。我名比丘。比丘之人名破煩惱。我今不破惡覺煩惱。云何當得名為比丘。世有六處難可值遇我今已得。云何當令惡覺居心。何等為六。一佛世難遇。二正法難聞。三怖心難生。四難生中國。五難得人身。六諸根難具。如是六事難得已得。是故不應起於惡覺。菩薩爾時修行如是大涅槃經。常勤觀察是諸惡心。一切凡夫不見如是惡心過患故受三覺。名為受漏。菩薩見已不受不著放捨不護。依八聖道推之令去斬之令斷。是故菩薩無有受漏。云何當言如來有漏。以是義故。如來世尊非是有漏。

【注釋】

修梵行、向菩提道者之六種難處。即:

(一)佛世難遇,
謂諸佛不常出世,眾生懸遠難遇;縱使諸佛出世,若眾生不修勝因,不行眾善,亦不得遇。

(二)正法難聞,
謂雖值諸佛出世,然因機緣之違逆、身體之障難、根性之愚鈍等,而不能聽受;又值佛滅後,不得聽聞正法,或生邪見,雖聽聞而不能信受。

(三)善心難生,
謂人生於世間,宿習垢重,惡緣易染,邪惑蔽心而生諸貪著,若不遇善知識之勸教,則終不能發心修習善行。

(四)中國難生,
此系以地域而言,與邊國、夷狄之域相對稱。佛教所稱之中國,乃指印度恆河流域中之摩羯陀地方。此處佛法流布,為文物之地,若非持戒修福則不得生於此。

(五)人身難得,
謂行持五常、五戒,出離四趣者,方得人身,故稱人身難得。

(六)諸根難具,
謂雖得人身,然或有聾盲喑啞等六根難具者,故稱諸根難具。此說出於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相當於阿含部經典所廣說之八難處(指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聾盲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八種障難)。


--《竹窗二筆》
蓮池大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996.htm#a025

人身難得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語誰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與不知同。昔須達為佛營室,佛視地上螻蟻,而謂達言:「此蟻毘婆尸佛以來,經今七佛,尚在蟻身。」夫一佛出世,歷年甚久,矧日七乎?釋迦而後,過五百餘萬歲而慈氏下生,名第八佛,未知此蟻脫故身否?縱脫蟻身,未知何日當得人身也。今徒見舉目世人,比肩相摩,而不知得之之難如是;既得人身,漠然空過,真可痛惜!予之懈怠空過,不能不深自痛惜,而併以告夫同志者。


第十四講 吾人應有之警覺
李炳南教授編表/吳聰敏(希仁)居士演述
http://www.minlun.org.tw/1pt/1pt-6-01/03-14.htm
佛學十四講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amtfweb.org/understand/14talk-14.htm

吾人今得人身,此事因緣,甚是寶貴;蓋欲出三界,而了生死,必假聞道,修行斷證。而六道中,其他五道,皆難修證。譬如天道,耽著樂境,每忽解脫,不思修行;若阿修羅,則宿習多瞋,與道相背,不肯修行;餓鬼眾生,則饑火中燒,呼號求食,猶恐不及,不得修行;而畜生道,愚癡昏昧,但知食睡,不識修行;至於地獄,眾苦交煎,受罪無間,更是不能修行。唯有人道,雖亦有苦,而道轉親切,易啟覺悟;且尚存小安,得獲辦道,而至證果。故古德曰: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然欲得人身,卻非易事。良以眾生投胎之時,賴耶本識昏迷倒惑,循業受生,只見男女交會因緣,而不識其善惡好歹。其中人道之數,若為一二;餘道之數,恐不止百千萬億。故昔釋迦佛說涅槃經,即謂迦葉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印土呼手為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若捨此身,思復為人,則如高山頂上,胡亂垂線,而穿鍼孔;亦如大海浮木,盲龜伸頭,欲出板洞,其機緣之數,固甚聊聊。且一旦墮於餘道,不論天鬼地獄,壽數皆甚久遠;即畜生道,壽數雖較短促,卻恐輾轉多生。如昔舍利弗,衹園中所見蟻子,已歷七佛,至今九十一劫,仍受蟻身,不得解脫。故經云: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思之可畏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74_033.htm

爾時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葉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

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捨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信能修習道。修習道已能得解脫。得解脫已能入涅槃。如爪上土。

捨人身已得三惡身。捨三惡身得三惡身。諸根不具生於邊地。信邪倒見修習邪道。不得解脫常樂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善男子。護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不作五逆不用僧鬘物。不作一闡提不斷善根。信如是等涅槃經典。如爪上土。

毀戒懈怠犯四重禁作五逆罪用僧鬘物。
作一闡提斷諸善根。不信是經。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佛說四十二章經疏鈔•卷第五》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X37/0671_005.htm

又有經言。蟻子自七佛以來。未脫蟻身。安知何日得人身乎。則離三惡誠為難矣。佛問下。二為人難。諸天退墮尚不得人。況人還復能為人乎。

又有經言。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葉言。有人捨身還得人身。捨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于中國。具足正信。能修習道。修正道已能得解脫。入般涅槃。如爪上土。捨人身已得三惡身。捨三惡身得三惡身。諸根不具。生於邊地。信邪倒見。修習邪道。不得解脫常樂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清珠集序》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2_001.htm

一蹉百蹉

古人云。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一之至百。何蹉之多。直至於是。經言。離惡道得人身難。得人身逢佛法難。然而逢念佛法門。信受為尤難。如經所說。蟻子自七佛以來。未脫蟻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何日逢念佛法門。而信受也。何止百蹉。蓋千蹉萬蹉而無窮也。傷哉。


人身難得,珍惜生命
若勍法師
http://www.chiefsun.org.tw/tw/0_disciple/4_detail.php?ID=22

八十華嚴經卷六十四云:「得人身難。」梵網經菩薩戒序亦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三亦云:「人身難得,如優曇花。」又雜阿含經卷十五記載: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繞亦爾,不必相得。」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可知人身難得,但這句話的主要含義在告訴我們,要珍惜,並莊嚴這難得的人身,切莫耗費生命在毫無意義的生涯中,也莫隨意傷害、糟蹋人身,如自殺之類。

近來,由於經濟持續的不景氣蕭條,造成許多或大或小的公司、工廠倒閉,也有以裁減員工的方式來維持其運轉。因時潮如此,所以大部份的人也都預料到未來的日子,不可能像那段曾有過「台灣錢淹腳目」的方式,生活在豐裕不乏中。事實上,因經濟因素導致不少人失業,然有些人無法面對生活上嚴重經濟與社會的壓力,而自覺走投無路,乃選擇了自殺的絕路,認為死了事情就百了!卻把所有的痛苦與煩惱遺留給與其關係密切的父母、妻子、兒女來承擔,這是多麼不負責任的行為。

又目下的年輕人時有飆車、逞兇、追求刺激、嗑藥、偷竊、搶劫、打架等無奇不有的行為現象,如美國校園槍聲四起,台北西門町街頭刀光劍影,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和中輟生殺人,舉止斯文的大學生被殺,數理資優保送生選擇自殺而未留下隻字片語。這些青春的生命,猶如朝陽的燦爛,應是多采多姿的歡唱歲月,卻因不知人身的難得與生命的意義,而以殺盜婬的行為方式,傷害自己並傷害別人,也帶給親人永遠的傷痛。

其他,如因天災人禍而發生的種種悲慘的命運,導致有些人生活在苦難裡掙扎和承受業報,這些人包括了受害者的許多關係人,有老年、少年與幼童等。然而也有快樂的、健康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安和與平靜的幸福者。依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來說,人們的容貌、思想、行為、夭壽、貧富等遭遇是絕然不相同的,不管是富貴或貧賤,端正或醜陋,安樂或恐怖等,都是因各人所造作的業因不同所致故。

以佛法言:得到人身,其際遇離不開樂多於苦,或苦樂各半,或苦多於樂這範圍。由於不明白為什麼要承受這些苦與樂的原因,也不明白苦與樂是累世集合而成的,更不知道怎樣去滅除這種苦果,當然就不知道如何去修行而解脫苦的根本道理。因為不懂得佛法中「苦、集、滅、道」的道理,所以不學佛的人,就會隨著苦樂的感報而又再造作苦樂的業因,所謂因迷惑而造作成業,因業而招感苦樂的果報,又因苦而迷惑、造業、感果,如此的循環不息,故永遠輪迴於苦海中,無法離苦得樂,眾生可憐即在於無明。所以,一旦失去人身,要再得人身的機會,猶如盲龜浮木般的微渺。

要解脫輪迴的苦,就必須學佛修行,六道中只有人道的眾生才能修行、清淨業,其他的五道眾生無此機會,所以經典強調人身難得。既得人身,佛弟子怎可不在乎呢?而欲保住人身,就必須持守五戒善因

一、不殺生:
不殘殺有情感反應的眾生,如知痛苦,懂愛恨,會流血掙扎等各種情感表現的生命。不殺生是為了培養慈悲心,殺生是殘忍冷酷的行為。不管是己命或他命,以至畜生之命,怎麼忍心去傷害或殺害呢?

二、不偷盜:
凡是未經允許或給予而刻意獲得的行為,都是偷盜的行為,如偷竊、搶劫、巧取、豪奪等。人有偷盜的行為,皆是貪心和懶惰,全處於不勞而獲的心態所致。人所以擁有什麼,是從耕耘而有收穫,亦即所謂酬勞,絕不是坐享其成的。

三、不邪淫:
在家學佛容許婚姻關係,但不可以有夫妻之外的行為。邪就是不正的意思,淫就是過多的意思。即使夫妻間應有的相互尊重,於禮亦不可以任意逾越。

四、不妄語:
凡虛偽不實,巧言欺騙,是學佛者所不許的。人與人之間建立在一個信字上,無論任何的情誼關係,虛妄不實的言語,往往發生在有所欺誑的時刻。所以在律法中提出了口的行為不可以兩舌(是非)、惡口(狠毒)、妄言(虛假)、綺語(浮滑),這些言語都不是學佛者可以行為的。

五、不飲酒:
酒最容易亂性,酒能喪失神智。自古以來,往往因酒而誤事者,比比皆是,或傾家蕩產,或聲敗名裂。酒不僅傷害身體,混亂意念,最明顯的是吵架鬧事,因為飲酒而破壞情誼,甚至反目成仇。不過學佛的人,於酒也有方便,如以酒調製藥物,為了治病,作為藥用。又現代人的交際應酬頻繁,佛法中是可以容許善巧方便的,也就是應酬交際目的在世間情誼的維繫,為了禮貌可以適度應情酬對,但不可以藉此機會醉酒,造成傷害。


五戒宿世因果
宣化上人開示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2/117038.html

[弟子問:]
今生脾氣大,這前生做什麼來的呢?
[上人答:]
前生殺業重。你前生種了殺業、殺因、殺緣—殺的因緣,或者教人殺的方法—因為你殺生殺得多,所以今生冤孽很重,所以就很大的脾氣,很剛強,還有殺性。

[弟子問:]
為什麼有人很自私,做什麼事情都自私自利,不願意利益他人?
[上人答:]
這在前生也就種過偷的因。偷的人,就是自私他才偷的;他若是沒有自私心,沒有自利的心,就不會去偷人家。前生偷人東西今生就自私心很重,一定的。

[弟子問:]
為什麼有人妒忌心很重
[上人答:]
前生若是造的淫業太重了,今生妒忌心很重,很厲害的,一舉一動都生妒忌心。無論任何人他都妒忌,這就是因為造的淫業重。

[弟子問:]
為什麼有的人誰說話他也不信
[上人答]
盡打妄語說大話,種這種的因,今生這個人誰說話他也不信,沒有信心。因為他自己本身和前身,無量劫以來就是打妄語的,所以他認為旁人也都會打妄語,旁人說什麼他也不相信。

[弟子問:]
為什麼有人迷惑心重
[上人答:]
這人前生種喝酒的因,今生就迷惑心很重,什麼事情他也不明白。你教他,他也不懂;說一遍,他也不明白,說兩遍,他也不記得。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676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