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行希望見好境界易招魔
2012/05/27 20:58:12瀏覽78|回應0|推薦1

修行希望見好境界易招魔
印光大師

《境界》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data/56/index.asp?t1=0&t2=8&t3=180

諸位欲得實益,當按佛菩薩祖師所說而修,決得真實利益。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

遠公大師,為蓮宗初祖,至臨終時見佛,方與門人言,我已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其往生矣。若論遠公身份,豈惟三睹聖相,別無一點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

所云心佛相應,心佛雙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淨境,徹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

倘未到一心時,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惑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

[原文]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data/56/index.asp?t1=0&t2=2&t3=67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

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譯文)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

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淤魔罥,後遂不知矣。須知學道人,耍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文鈔》之《復何慧昭居士書》印光大師著述

[譯文]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0/99192.html

……近來,修行人有很多著魔的,都是由於以浮燥妄動之心,希望得到好的境界。

別說那是魔境界,即使是勝境界,一生貪愛執著心,歡喜心,便要受到損害而不會受益。何況那境界未必的確是勝境呢!如果有人有涵養,沒有浮燥妄動心,沒有貪愛執著心,見到各種境界,就好象沒見到一樣。既不生歡喜貪著的心,又不生恐怖驚疑的心。別說勝境現前了對人有益,就是魔境現前也一樣有益。為什麼呢?因為他不被魔境所轉,就能進步的原因。這些話不常對人說,因為你有這樣的現象,所以才不得不說了。你最初禮佛所見到的大士像,不是真實的。因為如果是真實的,不會因為你想到這個像不符合《觀無量壽經》而隱去。然而,你因此而信心更加真切,這也是好現象。但不應該常想著要見到佛像,只要志誠禮拜就好了,這樣基本就無須擔心了。臨睡前眼前見到白光,以及禮佛時見到佛像懸立在虛空,雖然是好的境界,也不要貪愛執著。以後不要有見佛像的想法,自然就不會再出現這些現象。

分析你的善根性質,似乎是過去生中曾經修習過禅定的,所以才會常有這些現象。明朝的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閉關,靜修的時間久了,於是出現預見的能力。能預先知道天的陰晴,人的禍福。他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聽說後,寫信給他,狠狠地斥責人,他說他入了魔道,於是後來就不知道了。必須明白,學道的人要學覺悟的大道。否則,得到些小神通的小利,必定要遭受大的損害。別說是這種境界,就是真的得到五通,也要置之度外,這樣才能得到漏盡通。如果有一念貪著之心,就難以再進步了,甚至會退轉,墮落。不能不知道啊!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64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