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學常識課本(三)
2012/03/17 23:00:30瀏覽76|回應0|推薦1

佛學常識課本(三)
李炳南老居士著述(淨空法師老師)
節錄自
http://book.bfnn.org/books2/1712.htm

[第三十三課  宗派(一)]

佛教分為各種宗派,這是我國學者見到佛法如海,為著便利修習,各擇一條路,去求專精,並非樹立門戶,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現下雖尚有十宗的名目,實際上已經有數宗很少有人研究了。

(一)「成實宗」(也名空宗)
訶犁跋摩法師造《成實論》,很與大乘的學理相似,大旨是「成立修多羅中實義」的意思。姚秦時代,鳩摩羅什大師譯出,纔創立的。

(二)「俱舍宗」(也名有宗)
俱舍譯為藏或繭,是包含的意思。印度小乘,異論紛紛,後經結集為《大毘婆沙論》;世親菩薩依著折衷作《俱舍論》,義為「解釋發智」。陳代真諦、唐代玄奘兩位法師,譯來我國,纔創立的。

(三)「禪宗」(也名心宗)
禪是「禪那」的簡稱,譯為「靜慮」的意思。梁代達摩祖師西來創立的。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大概悟後方許起修,雖說不立文字,但這一宗多是研讀般若類的典籍。

(四)「律宗」(也名南山宗)
是依著佛制,淨除「身口意惡業」的一種方法。創始的是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依著《四分律》作主要典籍。

(五)「天台宗」(也名法華宗)
隋代天台山智者大師,取《法華經》為根本經典,創立這一宗,發明「一心三觀」的妙理。對於判教解義,都有精確的體系,各宗演教,也多採他的方式。

[第三十四課  宗派(二)]

(六)「賢首宗」(也名華嚴宗)
唐代杜順和尚,取《華嚴經》為根本典籍創立的。到了第三祖賢首大師,又加了一番整理,格外顯得精采。發明「一真法界」,是此宗的奧義。

(七)「慈恩宗」(也名法相宗,近稱唯識宗)
這一宗所依的主要經典,是《楞伽》《解深密》等經,及《成唯識論》,主張「轉識成智」。唐代慈恩寺玄奘法師翻譯弘揚,纔創立的。

(八)「三論宗」(也名性宗)
龍樹菩薩造《中論》、及《十二門》,提婆菩薩造《百論》。這三種書,大概是說明「大乘之中實的義理及破執破障」的意思。姚秦羅什大師譯出,纔創立的。

(九)「密宗」(也名真言宗)
密是「秘奧」的意思,為佛的最深境界,非到「等覺」不能明白,取「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方法,根本典籍是《金剛頂經》、《大日經》等,唐代金剛智及不空兩師創立的。但現在中國流行的,卻是藏、蒙密教,更分紅、黃、白等派。

(十)「淨土宗」(也名蓮宗)
晉代慧遠大師創立的。取《彌陀》《無量壽經》《觀經》三種為主要典籍,主張「四法念佛,帶業往生極樂」。這一宗的方法,因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在家的人修習,尤覺方便。

[第三十五課  宗派(三)]

這十宗的次序,乃依照明季吹萬老人《釋教三字經》。該書在清代時候,經過印光大師重訂,以後又由楊仁山居士刪改。這次序或有取意,茲用淺意揣測,試說如下:

(一)按宗乘說
分二小乘,七大乘,律是通小通大。這自然應先小後大,所以成實、俱舍在前,律夾中間,其他在後。

(二)按教義說
禪學傳佛心印,法是最高,故列在大乘的起首。淨學普被三根,法是最廣,列在最後,這好比車有雙輪。其餘列在中間,好比輿的軌軫等件。「輿」有載乘的功能,「輪」有運轉的力量。

(三)按行持說
戒律是諸行根基,知禪明宗以後,列在以前,使先正本。學貴求解,台賢相性,都是教理南鍼,列在其次,使明教相。解後尤貴實行,密淨是專講修持方法的,列在最後,使知歸宿。

這十宗的律、淨兩宗,皆是具普通性的,就是不問何宗,都須受持戒律,皆可兼修念佛;因著無戒行萬德不立,有念佛成就最穩

[第三十六課  入寺須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箇參考。

(一)入寺
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箇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裏,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二)拜佛
 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橙,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三)閱經
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自可隨便坐看。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作一捲,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四)拜僧
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禮,就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五)法器
 寺中鐘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物,不可戲動。

(六)聽經
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昇座,須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622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