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沒有你就沒有我】非洲德蕾莎-衣索匹亞德飛拉
2007/05/08 20:51:26瀏覽603|回應0|推薦5
第十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又將在我們學校進行頒獎典禮囉~
這一次我們要負責接待的,是號稱非洲德蕾莎衣索匹亞德飛拉(Haregewoin Teferra)
關於她的故事大家要先看一看唷~


【拯救大非洲愛滋孤兒、見證沒有你就沒有我】

  

        非洲衣索匹亞沃谷紀念孤兒院創辦人德飛拉女士,她是2500萬孤兒的希望,尤其是愛滋孤兒。最難能可貴是:她先後面對丈夫病逝、愛女往生的悲痛,因痛不欲生,她自囚八個月,與世界完全隔絕。後來在教會的協助下,她收容第一位被遺棄在教堂前的15歲援交又染愛滋病的少女,接著被遺棄的愛滋寶寶一位又一位由她收容呵護,在收容呵護這些被遺棄的孩子中,她深深體會到「沒有你就沒有我」(There is no me without you)。
  因此,德飛拉女士化悲痛為力量,化小愛為大愛,以30歲英年早逝的女兒名字命名,在1998年於衣索匹亞首都阿地斯阿貝巴創辦「沃谷紀念孤兒院」,到2006年12月為止,已收容250名愛滋寶寶、125名援交少女、76名棄嬰,尤其,她無懼於愛滋病童,奉獻百分之一百的愛,在一個沒有希望的非洲地區,她提供希望給那些破碎家庭─縱使愛滋寶寶的父母因缺乏醫藥照顧而病逝,但是至少愛滋寶寶有她收容避免被遺棄街頭,她除給他們溫飽,也給他們教育,更訓練他們一技之長,讓她們和平常人一樣,活出尊嚴、活出希望
  REV. Dr. Gary Gunderson是Emory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她對於德飛拉女士十分推崇:「這是2500萬孤兒的唯一希望,她的作用要比全球性的相關會議還要大得多。德飛拉女士,是我們人性與憐憫的榜樣,我們必須幫助孤兒,尤其是愛滋寶寶。我們必須調整世界上重要事務的順序,不只是富有國家的人民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而是全人類的生命都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由是,德飛拉女士憐憫愛滋孤兒,凝聚當下力量,化悲痛為力量,化小愛為大愛,呵護生命,呵護希望,不愧為「非洲德蕾莎」。德飛拉的生命故事,深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07年全球熱愛生命評審委員會」的感動與肯定,從全球1829件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定於5月22~30日,與來自全球的第10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一起授獎,並展開台灣、金門走透透關懷生命系列公益活動。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孫心怡表示,德飛拉(Haregewoin Teferra),女,61歲,1946年7月3日出生於衣索匹亞首都阿地斯阿貝巴,父親是衣索匹亞聯邦法官,共有20位子女,德飛拉是長女,高中畢業,先擔任大學助理,然後任職於電腦公司。德飛拉的丈夫是一位中學教師,婚後生了兩位女兒,是一個非常快樂的中產階級家庭。
  1990年,德飛拉的54歲丈夫病逝,德飛拉含辛茹苦扶養二位女兒,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她的長女於1997年12月3日病倒住院,當時,德飛拉女士遠在開羅工作,聞訊立即趕回,跪求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但還是回天乏術。她傷心欲絕,在將近一年的時間中,她身著黑衣、黑褲、黑襪、黑鞋,整天待在女兒的墓園內,並與世隔絕。
  有一天,她回憶一首歌的內容:「沒有你就沒有我」(There is no me without you),她將一張寫著這個內容的紙貼在她女兒的照片上,這也是德飛拉自傳的書名。在悲痛之後,她在教會的協助下,在她女兒的墓園附近的小屋中,開始準備重新出發,收容第一位被遺棄的15歲援交又染上愛滋的少女。當她深入瞭解少女悲慘的遭遇後,她發願幫助被遺棄的孤兒─尤其是愛滋孤兒。
  兩週後,又有一位可憐男孩被送到這間愛的小屋。之後,又收留2位6歲的愛滋寶寶,因此,她的生活開始轉變,德飛拉與這些孤兒們真正生活在一起,而被收容的孤兒越來越多,因為衣索匹亞等非洲地區愛滋病流行,愛滋孤兒收容十分有限,加上大家都害怕孤兒傳染愛滋,所以,很多愛滋孤兒被遺棄,不是流落街頭,就是援交、偷竊、乞討或撿拾垃圾餘物等維生,病死街頭更為常見。於是,德飛拉女士散盡所有積蓄,於1998年3月,在衣索匹亞首都阿地斯阿貝巴,創辦了「沃谷紀念孤兒院」,到2006年12月31日止,已收容451位愛滋孤兒。
  德飛拉女士從收容呵護愛滋孤兒中─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她一再表示,她無法抗拒去愛別人,也在愛別人的行動中,化悲痛為力量,化小愛為大愛。德飛拉除給愛滋孤兒醫療,還幫助他們回到家鄉或國外的寄養家庭。如果病弱而無法離開的話,即把孤兒院病成一個大家庭,大家以孤兒院為家,大家相依為命,德飛拉提供學校課本、制服、教室,並與學校建教合作,敦聘老師到孤兒院教導他們。另對於愛滋少女、寡婦,德飛拉訓練她們一技之長謀生能力。在幫助所有愛滋孤兒的龐大繁雜工作中,德飛拉多次病倒,但她實踐上帝的博愛,施比受更有福,她一次一次的病倒,卻一次一次不藥而癒,在德飛拉女士的身上,讓大家見證愛的奇蹟。
  愛滋病起源於衣索匹亞並遍及全非洲,其中影響最嚴重的是沙哈拉沙漠地區,約有1200萬愛滋兒童喪失父母,總計約2500萬非洲人罹患愛滋病,基於恐懼、不理解及迷信,同時有太多的病童為愛滋帶原體,因此在1990年代很少有人願意對病童伸出援手,原本的醫療體系因病童太多而崩潰,同樣也使寄養家庭制度無法運行。
  而德飛拉女士是轉捩點,她因喪女之痛失去生命的意志,想隱居教堂,卻在天主教慈善團體的請求下,她開始接納孤兒,直至住滿她的院區為止,她因而聲名遠播,由其他無懼於愛滋病童,提供希望給這些破碎的愛滋家庭─雖然父母因缺乏醫療照顧而去世,但他們的子女卻不會被遺棄街頭。德飛拉的生活不但未被愛滋病童所害,反而因為她的大愛使得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義,因為愛滋病童也如同一般可愛的兒童一樣,有權利接受良好的照顧與治療─德飛拉女士是一個極佳的典範。


本文引用自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ry0608&aid=94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