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2 23:08:45瀏覽854|回應0|推薦1 | |
近期,中國一支包括2艘現代級飛彈驅逐艦、3艘巡防艦、2艘基洛級潛艦和1艘補給艦等10艘的艦隊,在4月10日穿越日本沖繩(琉球)及宮古島間海域,11日在琉球南方海上進行補給演訓,13日駛抵沖之鳥礁周邊海域。中國艦隊的艦載直升機並曾於東海一度接近日本派出監視的海上自衛隊艦艇約90公尺,引起日本官方強烈的抗議。不過,近年來中國艦機頻繁進出西太平洋第一、二島鏈間已經不是鮮事,只不過出現的頻率已經越來越密集,組成艦艇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航程更是越來越遠,因此未來中國海權崛起於西太平洋的跡象也就越來越明顯。 觀察2009年4月中國邀請29個國家的海軍代表團、14國海軍21艘艦艇於青島盛大慶祝海軍成立60週年的海上活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亦分別以「和諧海洋」為題,向在各國海軍提出5點倡議。不過這番說詞並不能掩蓋中國持續擴張海權的企圖。 戰略威懾逐步向海洋發展 依據美國海軍戰院助理教授切斯(Michael S.Chase)、艾立信(Anderw Erickson)和姚文(Christopher Yeaw)的共同研究顯示,中國核武似乎正由傳統的「最低核威懾」轉向為「有限核威懾」。這些重要的準則概念包括強調在戰略層級上「後發制人」,並強調在戰役層級「自衛」、「重點反擊」和「反核威懾」。因此,中國正專注在「足夠和有效」上,意即中國以確保其核武能執行威懾和反強制任務為高度優先。所以,國際高度關注中國海軍持續發展的新型晉級與商級核動力潛艦原因即在於此。 中國潛艦執行巡弋次數大幅提升 依據美國科學家聯盟(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長期的觀察與分析,近期發現中國潛艦執行巡弋的次數大幅提升。所謂的巡弋(patrol)係離開母港以4或5節的速率實施長達30天以上的航行,期間通常會執行特殊的測試、訓練或任務。以2006年10月26日中國宋級潛艦於沖繩附近海域接近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即可能屬於此類任務。中國潛艦於1990年代以前執行此種任務平均每年僅1.2次,至2000年稍增為3.4次,但到了2007年大幅成長至6次,這樣的巡弋率雖然遠低於美國,卻已經超越了俄羅斯,即至2008年已經達到12次,為2007年的二倍,依中國現有的54艘潛艦計算,亦即每艘潛艦至少每4.5年執行一次該類任務,若扣除較老舊的潛艦,幾乎等於新型潛艦每年執行一次,此成長幅度與速度非常的驚人。 主動公開發展航母展現自信 多年前中國海軍秘密成立跨部門機構,從事代號「048」專案計畫專司研發航空母艦,計畫於2009年開始建造兩艘傳統動力航母,並預於2015年前後完工,2020年前完成航空母艦作戰系統,首艘核動力航母則計畫於2020年後開始建造。海南島三亞地區亞龍灣沿岸已預先建設可提供航空母艦停泊的碼頭與相關設施。中國解放軍過去由於訓練不足與裝備老舊,因此多以隱藏方式掩蓋其弱點,但是這樣的情勢如今似乎已經改變。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於2009年3月20日會見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時,表示「中國不能永遠沒有航母」,等於對外首次證實中國正建造航母,即是其展示自信的明證。 東進南擴的戰略目標與手段不同 中國海權發展係「東進南擴」二大方向,但是其戰略目標大不相同,東進主要以掌控第一、二島鏈與阻止美、日軍力介入,南擴則以解決南海問題與維護重要航道。因此經由不對稱的概念在手段運用上也不同,對於東擴以水下潛艦群為主,南擴則以制空與水面艦群為要。 中國以非軍事行為於南海、黃海高度騷擾美國海洋偵察船「無懈(Impeccable)」號與美國海軍研究船「勝利(Victorious)」號作業,此即東向為阻止美國偵蒐水下潛艦活動及迫使其退出島鏈的案例。此外,派遣艦隊前往打擊海盜,投資斯里蘭卡南方的翰邦托塔港(Hambantota)增加「珍珠串戰略」實質據點,以及建造航母與擴建海南三亞基地都是南擴的例證。 引發亞太周邊國家疑慮 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今年明確表示面對亞太地區新的變化與挑戰,新公佈的國防白皮書重點將置於海洋防禦及海軍的投射武力,提高國防預算以強化海、空軍戰力。即使是財務較窘迫的越南都決定花費18億美元向俄羅斯採購6艘基洛(Kilo)級潛艦,其目的都是面對中國設法具體提升在南海的防衛能力。此外,印度基洛(Kilo)級潛艦於2009年1月15日追蹤中國於亞丁灣的護航艦隊,在曼德海峽彼此對峙近情況,亦是一種試探。 中國在軍事發展戰略上向來善於「隱真示拙」,面對中國快速發展海權,美國持續強化西太平洋部署(關島、夏威夷),並持續支持日本與澳洲使其成為其左右強力支撐,台灣在此局勢中,在地緣上似乎處於極為重要關鍵的戰略位置,因此假設中國若能夠掌握台灣或不為美國所左右,對於其未來發展都將大為有利,但同樣會引發美日等國對台灣傾中的高度疑慮,如何在其間拿揑獲得台灣本身的戰略地位與利益,是重要卻不好操作的難題。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