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08 06:16:51瀏覽1023|回應0|推薦6 | |
中華民國閱兵正步該恢復嗎? 今年9月3日適逢中國大陸進行大閱兵,很遺憾國內各電視台雖有報導,卻甚少有全程直播,如果台灣認為中國大陸軍力仍威脅台灣,那不管藍綠都應該密卻注意才是,個人受中視邀請對此進行評論;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是地面人員方隊踢正步通過天安門廣場。此次大陸閱兵解放軍派出1.2萬名官兵參加,其中組成11個徒步方隊(我們稱為正步連),每方隊每列25人,每方塊14列,基本搭配兩名指揮員,共352人;從天安門東華表到西華表96公尺,要走128步(每步75公分)共1分6秒,359人准點、整齊通過。而這其中細節包含寓意,隊伍沿中軸線向北行進,正步行進121步,代表從1894年甲午戰爭至今121年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歷程。 各方隊訓練方式也相當特殊,不僅從單兵、單排面訓練進入合練階段和小方塊訓練;還進行各種不同的隊形變換訓練,如「田」字隊形主要訓練方隊整個骨架的穩定性,「倒三角」隊形主要訓練隊員的斜線意識,「長方塊」隊形則訓練隊員的方向感。 而今年的徒步方隊內有二個特點,一是「陸海空三軍女儀仗兵」,各女兵萬中選一,平均身高178公分,身著裙裝禮賓服和長筒軍靴,每天六點起床每天訓練八小時,平均年齡22歲,化淡妝手握95式步槍。另一個就是首次將領加入,50多名將軍擔任各方隊領隊,平均年齡53歲,最大的58歲,其中最高階級為第65集團軍軍長56歲張海青中將,有些將軍體重高達80公斤以上,參與訓練可以想像是如何的辛苦。 但是大陸閱兵這一天也是中華民國「軍人節」,台灣媒體卻鮮少報導,見到相關的慶祝和紀念活動,僅略提及馬總統於早上率國防部長高廣圻、參謀總長嚴德發及陸海空軍司令、後備、憲兵指揮部指揮官和其他官兵代表,前往位於台北市大直的忠烈祠,主持「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隨後前往位於新北市汐止區的「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主持秋祭典禮。馬總統將,向先烈靈位上香獻花致敬。 由於主持人聊及各國與中華民國以往閱兵踢正步的情況,因此我略為解釋,各國閱兵的方式已有不同的改變,如英國和美國比較傾向「歡樂慶祝」模式,而法國和俄羅斯則仍保有「分列和校閱」的模式;而比較各國參與地面部隊的士兵,其服裝配飾、動作的步伐、快慢、擺動的幅度則各有所不同,如英國更加入「傳統古典古老的儀式」;因此,各個國家無非都是根據自身國家的「特色」來彰顯自身的「文化」。而三軍儀隊更為各國「軍隊的門面」,場場出現在如接待外賓和迎接慶典等,其凸顯出各國特殊的「軍事傳統和文化」。 論及中華民國閱兵,最後一次是民國80年(1991年),當時大閱官是前總統李登輝、指揮官則是羅文山將軍。而真正終止「踢正步」則是在民國99年(2000年)由陳水扁所取消,自此木蘭隊也同時消失。陳水扁在2011年11月9日《壹週刊》546期所刊登的《陳水扁》專欄裡,大言不慚地明確表示,是他把「踢正步終於成為絕響」。其理由是「踢正步」是集權、共產國家或軍國主義才做的。陳水扁並曾經試圖撤除,中正紀念堂、忠烈祠、大溪兩蔣陵寢等的三軍儀隊,眾所皆知這些地方的儀隊,至今仍是台灣陸客和外國觀光客最喜愛的地方。 我並不認同這種觀念,因為地面部隊「踢正步」不同於「軍事裝備展示」,這是二種不同的層次,「踢正步」實際可以「內化提升軍隊士氣」,並展現「精神」和「整體」戰力給國人看到訓練成效,而且對參訓的官兵往往會留下美好的回憶。至於中華民國應該恢復閱兵「踢正步」嗎?今年國防部安排一系列的抗日閱兵或展演活動,盡管受到很多惡意的批評;但是我認為,馬總統的表現已經非常好,不過於2015年6月16日馬總統主持「陸軍官校慶暨三軍五校院聯合畢業典禮」時,只見到有進行閱兵,但沒有踢正步,未見這「黃埔軍事傳統文化」確實有點令人遺憾。 有人批評「踢正步」會傷腦袋傷身體,過去曾經參與過「踢正步」早超過成千上萬人,我從未曾聽過有出現腦殘的問題。從某些層次,「踢正步」可展現出「軍魂精神」,而曾經擔任儀隊或正步連的官兵,內心自傲的榮耀,更無需話下;因此,不論藍綠任何政黨執政,都應尊重「軍事專業和傳統」,不應肆意擅改。現在的國軍最缺乏的這種「內化的士氣」,是以我個人支持回復「踢正步」的訓練,讓這個「傳統」重回到軍中。 本文原刊源自詳細請參閱: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51008/bkntw-20151008000524748-1008_04411_001.html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