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2/02 00:28:41瀏覽1637|回應1|推薦5 | |
國軍新募兵 應加強禮節 國軍遵照於馬總統於2008年上任後的政策指示,積極推動募兵制至今;疏不論募兵制的成效如何,下一波的「勇固案」已被推遲至2016年實施,2014年4月公開的說明,2014年第一階段志願士兵招募社會青年入營,成效為156.34%,在營的常備兵轉服,2014年1到3月目標為252員則已招募到286員,成效為113.49%,國防部認為在推展薪資待遇調整,以及終身學習進修、軍中人權改革、職務宿舍興建及退輔出路發展等多元配套措施下,數據顯示已發揮功效。國防部2015年國軍志願役士兵預劃招募1萬4,000人,將於年度內分8梯次招募,相較2014年,將再增加3,500人。 然依據2014年初審計部的決算報告指出,由於志願役士兵的招募、留營情形不佳,共有58個立即接戰部隊編現比(編制與現有人員比例)未達100%;其中16個不足80%、34個介於80-90%之間,而救災主力的工兵群、化學兵群、特種作戰指揮部,在5到8月的汛期,編現比僅達82%、89%、87%,均未達國防部所規定95%之標準。2015年1月5日國民黨立委林郁方指出,志願役士兵留營比率始終偏低,特別是核心的戰鬥單位,以2013年為例,整體志願士兵的留營率是45.4%,陸軍裝甲部隊卻只有30.8%,陸軍步兵部隊只有27.4%;2014年1月至10月整體留營率為57.6%,陸軍裝甲兵為49%,陸軍步兵為42%。 根據個人的觀察,這些自社會招募而來的年輕人,與以往軍事院校教育出來的軍、士官,最大差異之處在於根本的基礎教育,而這個基礎教育根扎於「基本禮節」上;由近年來國軍公開的全民國防教育系列活動中觀察募兵而來的青年,無論是言行舉止、應對進退,或是與人交談、相互對話,其在「禮節」上實在是差強人意。 相信目前還健在的四、五、六年級軍校生都會有這樣的深刻感受,回顧過去軍事院校一年級之日常生活教育,其基本包含以下四個部分: 一、「用餐禮節」:無論早、中、午三餐,最資淺者必須事先擺桌,亦即將碗筷先行按標準位置擺好;然後等候資深者逐次入座,但最資深者開動始能用餐;而持湯用筷均有清楚規定的標準動作,而用餐喝湯時,人與餐具皆不出聲;再者嚴格要求不得偏、挑食,否則會受責罰。 二、「問候禮儀」:不論在室外(轉頭注目)或是室內(起立),資淺者均以聲音清晰宏亮精深抖擻,主動向資深者以適當辭令問好,資深者則親切回禮問候。 三、「行走姿態」:除了基本的「立正」、「稍息」靜態儀態之外,進一步「敬禮」、「舉手報數」,以至於「行進走路」、「轉彎」和「行走與跑步變換」,「步伐快慢」和「動作擺幅」均有一致規定。 四、「電話禮節」:接聽公務電話必然遵照固定模式,如「1234(電話號碼)您好,我是學生○○○,請問您找誰?(或是有何需要幫忙?或為您服務?)」親切回應。 五、「營外禮節」:軍校生身著制服在營外,除了清潔、整齊、合身、標線熨燙明顯(上衣前二後三、庫管前後中央線),階級、識別、銅釦與皮鞋閃亮如新,遇資深者依校內禮節問好並主動讓座;若著便服時,遇認識者亦如此作為。 回憶過去初進入海軍官校一年級時,第一個月還有所謂「老鼠路線」,即新生一出室外必須沿道路左、右側水溝邊白線慢跑前進,遇路口則採直角轉彎(不知道現今海軍官校還有沒有維持這種傳統)。雖然有許多人會認為軍校學生訓練嚴格且時間長久,這與招募來自社會的一般大、專院校的學生,自然差之甚遠;且過去這樣的基礎訓練如今已不合時宜,有這樣的想法的人多過時而古板。然個人並不認為如此,如今時代早已進步,環境不斷在改變確實如此,對於個人上述過去的禮節訓練,並非只是為了制式的軍事管理而衍生,其中蘊含了「忠愛、孝悌、敬老、尊賢」等多重元素,在此基礎的禮節訓練中,其潛移默化培養了學習者個人的抗壓、同儕間互助、兄弟上下間相處的能力;「禮節」的訓練可以依時代稍作修正改變,但卻萬萬不能忽略漠視。如今個人仍親眼目睹若干軍人眷屬仍深化此基本教育於家庭中,其子女有理有節,主動詢問吃飯人數先行擺放碗筷、吃飯坐姿有樣、喝湯拿筷有度,等待長輩入座,接聽家中電話能親切問明等待回應,在外遇見長輩會先禮貌問候,這些都是這樣基礎教育的延續。 個人認為並非所募之兵全然如此無禮,或許某些是個案或是僅屬小部分;而現行所招募進入軍中的年輕人所發生的許多問題,是否與此「基本禮節」有關亦尚待分析,也絕非國軍各單位未針對此類進行教育;但是由公開的場合觀察,若干普遍現象確實與應有的認知有所差距,我必須再次強調這「由內發於外」的作用,實需予以強化!然很有可能經此基礎教育深化之後,軍中新募兵的很多問題可能自然就會逐漸減緩或消失。 本文原刊源自詳細請參閱: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50202/bkntw-20150202000519524-0202_04411_001.html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