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16 00:39:35瀏覽939|回應3|推薦2 | |
台灣海軍建構潛艦的雙重策略 近半年來,台灣海軍又再度掀起「潛艦夢」之熱潮!2014年9月8日美國海軍軍令部長葛林奈特(Jonathan Greenert)在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舉行的「亞太再平衡」研討會,就台灣有意購買或自製潛艦問題表示:「已就此與台灣對口官員討論」;主持該會議的包道格(Douglas Paal)會後亦指出:「亞太地區需要更多潛艦,提供台灣潛艦對美方有利,美台在相同價值觀與共同利益下,美方可信任台灣維護區域安全與穩定」。2014年9月9日立法院「台美國會議員聯誼會」訪美團拜會美國國務院、國防部與國會議員,率隊團長國民黨立法委員林郁方先生表示:「美國已開始嚴肅看待台灣的潛艦國造案,美方以前可能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但軍售與國造這兩個方案不可能同時進行,只有一個方案會被接受」。2014年9月10日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則表示:「潛艦國造是國防部既定政策,與潛艦軍售並行不悖」。由這些公開的言論之中,都或多或少都可看出各方本身的立場和堅持。 建購潛艦的決策問題,自前國防部長李傑先生在位以來,即至前海軍司令董翔龍上將,向來堅持軍售政策(面對潛艦國造時則虛應),甚至前國防部部長高華柱先生亦曾在立院答詢時公開指出,倡議潛艦國造者可能是「糊塗大膽」;媒體也曾透漏:「國防部一度還要求海軍,不得隨意與立委、外界智庫討論潛艦國造事宜,以免外界誤會」。此箇中原因,就在於對美國軍售的過份期待和依賴,不完全信任國造的能力,以及不願意承擔可能存在的風險。2013年新上任的國防部長嚴明與海軍司令陳永康上將,就政策思維確實開始改變,2013年11月底並由陳永康司令親自在三軍軍官俱樂部,主持潛艦國造可行性的研討會;此一務實願意面對政治結構與技術層面的現實,固然終於開展了,但令人遺憾的是覺醒足足晚了十年。 「軍售」與「自製」向來就是台灣國防併行的二條路徑,而發揮自製的最大效益年代,則是台美斷交後經國先生主政的時代。個人於2011年所出版的專書中即曾明確以學術理論分析指出:對於關鍵軍事投資項目,不論是循「軍售採購」或是採取「研發自製」,此二項策略發展途徑都不應該是無交集的平行線;「軍售採購」與「研發自製」在不同的決策下存在不同形式的互動關係,其中存在「內含型」、「併立型」與「互生型」三種形態。所謂內含型係「軍售採購」中亦含有部份比例不等的「技術轉移」或是「研發自製」過程中仍有部份必須尋求「外國技術合作」;而「併立型」即係「軍售採購」與「研發自製」相互排斥採取完全極端的形態;而「互生型」主要係強調藉由最初之「內含型」的「軍售採購」中獲得自我發展關鍵技術的能力,並逐步能夠擴展為「內含型」的「研發自製」,甚至最終成為極端的「併立型」的「研發自製」模式。這些「包含」、「相斥」、「相吸」、「既相斥又相吸」與「良性循環」等關係,蘊藏在過去複雜的軍備事務中。由於沒有堅決的政策與方向,因此過去數十年來的軍事投資形成比較混亂的偏離型態,以致無法穩定發展自主國防核心能力。一個良好穩定發展自主國防核心能力之型態,係以均衡採取「軍售採購」與「研發自製」的相輔相成之「併立型」,循週期性計畫逐步降低軍售依賴,強化自我建造的能力。 2014年5月28日台灣的中國時報提出評論:「依據海軍潛艦國造目前的規畫方案,是先造4艘1,500到2,000噸之間每艘約3百億元的潛艦,預2016年建案,2017年編列預算執行,首艘原型艦包括設計、構型、建造、作戰測試約需11年,2028年成軍。問題是到時兩岸關係可能是另番新風貌,如此耗時又耗費財力,屆時能否派上用場實在令人存疑;海軍的潛艦夢是在兩岸軍事對峙的上個世紀才有絕對戰略意涵,但到了這個世紀,兩岸終將政治談判,這場夢似乎該醒了」。2014年9月9日具大陸官方背景的中評社也發文表示:「美台又討論潛艦問題,但要成事,必須通過政治和技術兩道難關;而事實上,就算台灣潛艦國造進展順利,等到2028年兩岸或已不再軍事對峙,潛艦夢已沒什麼意義」。對此,個人必須再次強調,潛艦國造的真正問題,不在於「政治和技術」的問題,而在於「決心」!而即使未來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甚至達到解除敵對關係,面對其他外來的可能威脅,台灣仍必須發展潛艦。 本文原刊源自詳細請參閱: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40916/bkntw-20140916000514970-0916_04411_001.html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