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9/03 17:50:21瀏覽1746|回應1|推薦1 | |
灘岸殲敵與艦隊無用論的迷思 近期由於美國總統選舉引發中美在經濟、外交,甚至軍事的緊張局勢,臺灣似乎也被迫捲入這一場無謂的對峙情態中。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當選之後,即不斷投入國防發展軍力,針對2021年度國防部預算編列就達臺幣3668億,較2020年增加了156億,若包含新式戰機採購特別預算290億元,整體規模達到4534億元,佔2020年GDP的2.4%;8月總統蔡英文對美智庫發表演說時,期盼未來會繼續調升,而且所有資源都必須花在刀口上。 問題是何謂「刀口」?這刀口應該就是建立「不對稱」的戰力,因此多年來又引發若干的爭論,其實就是「灘岸對決」與「地面死戰」;個人在《臺灣永續生存:有限資源建構有效國防》即以理論基礎明確分析,具體的核心問題即在於「贏得序戰」(Win the First Strike)與「持久作戰」(Endurance Warfare)兩個層次上,只不過「贏得序戰」與「持久抗敵」的基礎卻是截然不同的,個人運用「政策論述與議程設定關係」的分析概念來詮釋,若以垂直與水平之策略途徑分析進一步來說明此二者的立場與關係。要贏得序戰則必須要持續強化空、海軍,在反擊第一時間獲得勝利,並設法建立局部空優,為後續地面防衛部署與後備動員爭取時間,此係將自己的攻擊反制的能力儘可能向前沿推進;然而持久戰的觀點,屬近距離、本土防衛層次,也就是說一旦失去制空、制海,接下來直接面對的就是中國大規模兩棲登陸與空降,地面部隊(陸軍與後備部隊)所要面臨的是反登陸與反空降,若在重要的登陸灘頭與空降地阻擋不了,隨即可能進入都市、城鄉、巷戰,甚至叢林游擊戰。 個人以「長尾效應」(Long Tail)的理論基礎,來說明現行國防資源分配與策略途徑分析,不同的決策者採取不同的觀點就會形成不同程度曲線值所呈現的策略途徑,如果資源充足則可以儘量向上方高作戰層次均衡發展,使其不存在戰略或戰術空隙;建立海、空軍較難、時間長與經費需求多,建立地面部隊則時間較容易;然而在有限資源下,無法做如此全方位規劃,因此就必須審慎決策而有所選擇。 為強化制空制和制海能力,空軍若能夠的F-35戰機自然是最佳選項,惟即使美國願意出售臺灣,現今生產線產量仍以提供盟國為主,臺灣排隊都不知道要等到何時,因此購買F-16V自然是退而求其次的選項;海軍除推動各型艦艇的更新,主打潛艦國造,原因就在於潛艦憑藉其先天隱匿能夠發動奇襲之特性,可以在沒有其它兵力掩護與支援下(無制空與制海),仍能遂行「突襲」、「破壞」、「襲擾」與「封鎖」等任務,因此常作為戰略、戰術上為「有效嚇阻」的武力。臺灣建立足夠潛艦的戰術目標,就在於擊沉來犯的1/3甚至1/2的兩棲船團,並給水面作戰支隊後續有利截擊的時間與空間。 建立地面部隊雖然較為容易,惟依據現行的情況,少子化和年輕人投入軍旅的意願低,陸軍編現比經常是不足的情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恢復徵兵制(至少二年),且無論男女都必須接受此服兵役的義務;至於最近有意近一步強化號稱近百萬的「後備部隊」,現行的後備軍人,年齡多為35歲以上,試問若年輕人都無意願打仗,這些人有意願嗎? 近來有好事者主張「以陸制海、以陸制空」及「艦隊無用論」等,期藉大量的岸置飛彈,對中國大陸產生平時的「嚇阻」能力或戰時的「反擊」能力;然最重要的是中華民國的軍事戰略目標是「防禦」而非「攻擊」,是為了「保護自己」而非「挑戰對方」;試問於平時若無艦隊及戰機於執行制海(空)之監控、併航與驅離任務,將臺灣週邊海域及同屬領土範圍之領海(空)拱手予敵人,面對當近中共海、空軍之高調挑釁,是要魯莽地打幾枚岸置飛彈來達成「嚇阻」?還是逕行宣戰? 觀察1990年至2016年,臺灣向美國提出之軍售需求,而美國同意出售的項目。詳細將這些項目按「制空」、「制海」與「地面防衛」區分,可以發現過去軍事投資在「制空」上的平均值為50.8%,投資在「制海」上平均值為20.3%,合計投資在「制空」與「制海」之平均值高達70%以上,由此可知臺灣的國防軍事投資在過去20年「制空」與「制海」佔據絕大多數(>70%),也因此可以觀察出「制空」與「制海」在臺灣國防安全發展的歷程以及轉變所佔的份量,其道理也在於此。 海軍艦隊對於臺灣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而中共過去阻撓臺灣獲得潛艦的原因也在此。臺灣並不是在陸地上的重要交通據點,而是位於海洋上的關鍵戰略島嶼,這代表臺灣的海上作戰能力越強,能發揮的戰略影響力越大。反過來說,臺灣的海上作戰能力越孱弱,越無法自保,反因為戰略位置而招來更多的危險。建立一支擁有完整戰力,包含水面艦艇、水下潛艦、空中作戰能力,才能將臺灣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臺灣在尋求不對稱戰力來反制中國時,或許不應該只停留在戰術武器上的層次,而可以思考一下在國家發展的層面,何者才是臺灣可以投資的「不對稱戰力」。 長久以來臺灣的軍力發展仍以大陸型國家為主要導向,近年在蔡英文政府主政下,強調「臺灣將要專注在海洋事務上的決心」、「海洋是臺灣最重要的出路」,並大力推展「國艦國造」與「潛艦國造」等計畫,顯示出今日政府重視海洋發展、維護海洋權益的決心。個人建議國防部在擘劃建軍藍圖之時,當摒棄軍種本位主義,就臺澎防衛作戰做最有效重點投資,切莫因單一軍種私利或預算排擠,犧牲國家整體發展利益,清朝「要塞艦隊」的迷思殷鑑不遠。
作者: 王志鵬/備役海軍上校,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海軍總部計畫官、國防部戰略規劃司計畫督導官,現為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
本文刊登於2020年9月3日雲論: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00090?from=pctaglist&redirect=1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