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7 00:32:12瀏覽604|回應0|推薦7 | |
由誰的甲午,談台灣海權發展 1894年7月25日當實中國的清朝因朝鮮引發的「豐島海戰」,8月1日清朝政府對日宣戰,共進行為期9月三階段的海、陸作戰,最後清朝以戰敗收場,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即眾所周知的史稱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戰敗簽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之後,清朝接續積弱不振加上列強各國分土裂疆,終於震驚了中國人內心潛藏的夢,保皇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開始變法維新,創新的國父孫中山則開始進行革命運動。 今年因為適逢第二次甲午之年(事隔120年),近期兩岸陸續召開若干紀念或研討會;由於近年因釣魚台國有化問題引發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緊張衝突,故大陸不論官方或民間對甲午戰爭的活動都要積極的多,也因此掌握主動論述能量,期能激發年輕一代正視歷史雪恥的民族愛國意識。不過,相對在台灣雖然也有相關的活動,但年輕人投注的熱度卻大大的不及;這段被視為「國恥」的過去中國歷史,台灣年輕一代似乎在陳水扁執政時期所開始強調「本土化」的教育轉變之下,不是完全遺忘或就是忽略她的存在,甚至有些孩子就《馬關條約》割讓了台灣給予日本,也抱持不知道或不在乎的心態;真正在意的似乎,僅剩老一輩海軍或與此相關的人士,這種情況確實讓人感覺到心痛或心寒。 個人的觀點和立場,不屑落入「傾中反日」或「反中親日」這種無意義的民族意識口水,畢竟我認同中華文化,亦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所以我隨時都願意大聲簡單的說「我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 針對中日甲午戰爭這段歷史,固然可以重新去紀念、回顧、研究、借鏡,進而惕勵自己努力向上,但是畢竟過去就讓她回歸到歷史吧!對於四面環海的台灣,崇海尚洋的精神自然必須,但台灣究竟要發展如何的海權意識和能力?現在的台灣畢竟不是當時的清朝,要打造一支能夠雪恥的大洋海軍嗎?如果台灣有能力和財力,那要打造航空母艦或購買核動力潛艦,派遣到亞丁灣護航打擊海盜,我絕對百之百贊成。但囿於現實台灣無法也不能,還是必須務實思考;總不能還沒能發展生存下來,卻先拖垮自己。 要建立海軍走向大海,或是發展以陸制海,這樣的爭論都要量力而為,做有效的衡量而斟酌;主要仍是「防衛與生存」的問題,這應該才是台灣過去、現在和未來海權發展的思維主軸,並且必須依據自身財力做為發展收斂,避免無限擴充上綱成為虛而不實的華麗空談。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40527/bkntw-20140527000415256-0527_04411_001.html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