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01 08:03:55瀏覽2044|回應0|推薦6 | |
回顧2018瞻望2019:中國對台政策戰略新轉變
王志鵬
2019年的農曆春節將至,大多數的台灣人都積極準備過年,真正邁入下一個新的一年。不過,在此期間也有許多事務和關係,也正在悄悄地變化中,台灣的媒體、政治分析和決策者,似乎並未警覺或是並不在意;然而,這些微妙的變動,卻很可能衝擊著未來台灣新的一年。
北京自2018年9月即在中央官方的支持,召集相關重量級的學者,自11月開始至2019年1月,進行多場(約6至10場,有些完全公開,部分不公開)的「中國戰略大辯論」,主要的核心議題為「回顧2018瞻望2019:中國未來的戰略新轉變」。此主要核心議題發展,依據「國際關係理論」概念來詮釋,係採取「由外而內」(outside-in)的途徑,也就是強調巨觀到微觀(from marco to micro)之辯論導向,由中國全球國際關係和環境變化(主要為美國與中國,歐洲、其次亞太周邊國家)、中國國家決策班底領導和內部民意、一帶一路的戰略發展、南海與東海情勢、台灣等領域的問題,其中涉及範圍極廣,由全球至歐洲進而亞太,層次亦包含政治、經濟、軍事各個層面,彼此交織關聯錯綜複雜。 針對這一連串的戰略辯論,其中重要的變動、中國學者的主要看法和建議,以及與台灣有關的部分,個人略摘要紀錄敘述如下: 首先,2019年仍為中國與美國關係強烈競爭的一年,美中的經濟大戰仍將持續不會休止,甚至會外溢影響到其他國家;但是,中國不會與美國硬幹,而是採取皮球式的軟硬彈性調整來反應,畢竟中國自恃底氣足,能夠撐得住頂的拖,就等著你美國川普總統與政府的變化,是否會交惡倒台。
再者,2018年整個歐洲進入動盪,三大領導國家中,法國和英國都存在自身內部的困難和矛盾,短時間將無精力去協助或管理歐盟等繁瑣事務。德國的政局內外相對穩定,因此德國很可能將增強對歐洲和歐盟的影響力,甚至是北約組織的軍事主導,而這對中國而言極為有利;未來數年,或許歐洲可能會出現戰略時間與空間,藉由中德現有升溫的關係,中國或可再強化對歐洲整體的影響力。 對於中國已經展開的「一帶一路」戰略,顯然已經是「劍已出鞘」的大戰略,中國必須傾國家整體力量去規劃方向發展,而這個戰略的期程不是短期,也不是中期就能見成效,很可能就是中國的百年全球大計。此期間中國必然會面臨主要利益大國的挑釁甚至干擾,未來一百年中國的年輕人必須努力一代接著一代去承接這樣的挑戰,而這樣的戰略機遇僅有一次,所以中國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未來一年亞太地區雖不至於發生劇烈的動盪或轉變,但是紛擾很可能不會終止甚至增劇;其中南海與東海堪稱其中的核心。不過對中國而言,南海與東海的問題有別,戰略層次亦不同,因此不能夠等同視之,而南海問題遠較東海問題更為嚴峻;面對積極發展的印太戰略,除了拉攏印度與南海周遭諸國企圖干擾或抵制中國的一帶一路,甚至將大老遠的盟友英國也牽扯進來,因此中國未來的一年對於南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強化力度必然增大。 至於兩岸關係和台海問題,竟然成為最後才辯論的問題,而且討論所花費的時間並不多,但是卻存在著很不一樣的思維發展;檢視中國過去近20年來的對台政策,除了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底線之外,簡單的形容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期間(2008至2016年)就是「買台」,中國以大量的經濟優勢讓利給台灣,期望能夠藉此維繫兩岸和平穩定的發展關係;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執政至今,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北京遂開始採取「餓台」策略,期望能夠藉此敲擊台灣人民清醒;及至未來2020年之後的十年,中國對台政策使否決定採取「攻台」,則尚未定論,未定論的主要原因是還不到時候,端視2020年台灣新任總統選出之後,是否能夠回到「九二共識」的底線,或是能夠進一步建立有益兩岸關係的發展。惟審慎思考當最糟的情況發生,中國承受內外的壓力不得不以武力來解決台灣的問題之時,如何能夠「攻台而不死人」!也就是「攻城至下,兵不血刃」,這一理念目前沒有時間表,但是卻是中國官方開始思考可能採取對台策略的方式之一;而這個策略,並不局限於軍事力量,反之很可能軍事只是輔助政治達到成功的手段而已。這樣的轉變,台灣如何因應,採取軍事動員全面抵抗嗎?還是有其他的良方妙招,似乎至今還沒有一個政治人物想清楚準備應對!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