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迷思的迷思
2009/09/06 09:25:13瀏覽2724|回應12|推薦55

引用文章:團體社會化理論的省思
作者:3kids老爸

3kids老爸還有另一篇文章:〈還要談父母的言教與身教嗎?〉討論的也是同一本書。格友可以先去看這兩篇,再回來讀我這篇;也可以看完我這篇之後,去找3kids老爸這兩篇來看。都很有意思喔!

會對《教養的假設(The Nurture Assumption)》這本書有興趣,當然是跟3kids老爸有關。話說有一次我跟格友在討論「排行順序」對孩子個性的影響,3kids 老爸冷不防冒出來,說了一句:「排行也是一種迷思喔!」(不過,剛剛我地毯式地搜尋過,已經找不到那一則回應了,3kids老爸老實說!是不是你刪掉啦?)我仔細看了3kids老爸那幾篇文章,決定先把書找來看。因為,我知道服膺科學的3kids老爸不會那麼輕易被一本書「震撼」,能夠驚動他的書,必定有些道理。

在繼續往下聊之前,先說點題外話:其實我從圖書館把書借回來的時候真的有點傻眼——啊?這本書這麼厚喔!加上序言足足五百頁耶!還都是硬梆梆的理論和研究。吓~~!不過,天生一股不服輸的蠻勁,讓我咬著牙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啃讀。終於,花了一個多月認真讀完了。


這本書的作者朱蒂哈里斯(
Judith Rich Harris )真的是很另類的心理學家。她的確揭露了很多人不敢提或刻意不去提的疑問:關於親職的研究,是不是都那麼可信?就以她在書中舉出的許多例子來看,確實有很多研究犯了研究上的大忌,不是取樣有問題,就是統計方法偏差;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人將研究的結果做過度的解釋。

這種事情其實在科學界並不是什麼秘密。不少研究者為了某些目的(譬如:讓贊助的單位覺得這筆錢花得很值得),把研究的結果吹捧了好幾倍,還把解釋力有限的「相關」因子搞成「因果」關係來解釋。為了幫助格友瞭解這是什麼意思,我來舉個例子:假設我做個研究,發現「父母的學歷高低」(A)跟「女兒會不會未婚懷孕」(B)有很高的相關,我只能說,這兩者有一些關連(也就是說,A 出現的時候 B 出現的機率也很高),但我絕對不能說「因為父母學歷低,所以女兒容易未婚懷孕」(這是因果關係)。各位看倌相不相信?很多人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卻仍然做過度的推論。這是《教養的迷思》批評得最多的,就這個部分來說,我很同意作者的論點。

還有一個部分作者的貢獻也很大,那就是提到一向被忽略的兩大因素:基因和同儕。基因會影響孩子的表現,這我們很早就知道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只是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後難免會有點不甘心,希望「孩子,我要你比我強!」於是,拚命讓孩子學鋼琴、學英文,為的就是想要一圓自己小時候的夢,也希望透過提供一些機會,讓孩子可以發揮潛能。(其實最後這幾句話就是作者一直在批判的,我將另文討論)

關於基因,作者似乎持比較悲觀的態度,認為很多事是「天注定的」—父母的精子卵子結合的瞬間就決定了一切;但我看過一些持相反論點的研究報告,其中有些做過嚴格的「雙盲實驗」(這是作者非常在意的研究方法),不妨提出來給格友做個參考。例如:曾有研究者將小女孩分成兩組,一組讓她們玩傳統的「女生」玩具,像洋娃娃之類的,另一組讓她們玩傳統上被認為是「男生」的玩具,如組合玩具、積木、遙控飛機等,一段時日之後進行追蹤,發現後面那一組的女生比前組的女生擁有較好的「視覺空間能力」和「數理能力」。這些差異達到了統計學上說的「顯著水準」,也就是說,真的有差啦!

至於同儕
的影響,作者的說法讓我想起很多帶著孩子來找我的父母,經常會說的一句話:「我的孩子本來都很乖,是因為交到壞朋友才變壞的。」書中她最常提到的一個研究就是「強盜洞」的實驗(第七章):把青少年分成兩組,觀察「團體意識」的形成。在我看來,這個實驗固然頗有創意,但還有許多可以後續發展的研究命題,並非「經典」到不能被挑戰的研究;但作者幾次提到這個研究所「發現」或「證實」的社會化理論,幾乎都是略帶推崇的口吻,讓我禁不住懷疑作者的客觀程度是否受了「好不容易找到可以支持我論述的研究」的興奮所蒙蔽?這也不過就是「一個」研究,任何科學知識都要經過反覆的驗證,才能這樣斬釘截鐵地告訴很多人「這是金ㄟ(真的)」,不是嗎?

有些研究在作者眼中毫無價值,被她大批特批說真的,我很佩服她不怕得罪人的勇氣,但我看她的論述,也頗有一些值得批評的地方。譬如她說:「我所用來支持我的理論的論述大部分是軼事——沒有經過驗證的軼事」(144頁)軼事能不能拿來做科學理論的立論根據?作者顯然是知道的,但她太急於要推翻過去的教養「迷思」(請注意我用的是引號),有點不顧江湖的規矩。

不遵守研究規矩本來沒什麼了不起,但是你若要推翻什麼、挑戰什麼,似乎應該更嚴謹才對,否則不是落下話柄、讓人有機會來攻擊你嗎?隨便舉個例子:作者多次提到英國的貴族寄宿學校,孩子「很少」受到自己父母或保母的影響,而是在學校受到同儕的影響。也許有些人確實是如此,但我沒看到她提出什麼研究來證實這個說法,有多少研究支持這個論述?所謂「這些英國父母的影響等於零」的說法是經由什麼來測量的?從珍‧奧斯汀(注一)的小說看來的嗎?還是莎士比亞的戲劇?

作者確實閱讀了不少資料,連考古學、人類學也頗有涉獵,這真的很不簡單;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畢竟有限,很難樣樣都通,謬誤難免。書中145頁和146頁就各有一個這方面的錯誤被譯者洪蘭教授挑出來。還有,作者提到的一個因切除包皮失去陰莖(後來被當成女孩撫養)的男孩悲慘的故事(注二),我恰巧知道他的結局:他不像書中所說的,恢復男生的身份從此就快樂度日,他在壯年就自殺身亡了,這本書中隻字未提。

至於出生序的研究,作者用嚴謹的眼光檢視目前的研究,認為「找不到」出生順序對個性有影響的證據;我認為這個說法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考慮文化的因素。

儘管她提到過某些封建社會的繼承制度也許會對長子造成影響(470頁),但她認為今天的西方社會已經沒有這個問題。我強烈建議她應該先看看日本的連續劇「阿信」,和無數個台灣版的阿信故事。在特定的文化中,長女或長子所承受的期望、所享受的權力/權利、所經歷過的委屈,恐怕不是崇尚自由平等的西方社會所能想像的。照她的說法,浸泡在這種文化當中的我們,難道不會受到影響?要找證據嗎?來東方社會找!

作者提出她唯一認可的證據(469頁),有人發現長女和么子、長男和么女的婚姻最幸福,可是她的結論很奇怪:作者認為假如「出生序影響個性」的說法成立,那麼,應該是長男配長女、么男配么女才會幸福。這就怪了!她沒聽過婚姻理論中的「互補」論嗎?

又如作者提到傳統社會中父母會讓大的孩子去照顧/管小的孩子,但現在的社會都不這樣做了(434頁);我真希望她到不同的國家去看一看,她會發現不是每個國家都像美國這樣,因為「平等和公平」而不讓大的孩子管小的,因而「造成大的孩子覺得父母偏心」(引號中是作者的說法)。至少在很多東方社會,我們發現「
讓大的孩子去照顧/管小的孩子」這個現象還是存在的。當然,口說無憑,我們得繼續做些嚴謹的研究來證明它。

寫到這裡,好像是衝著這本書來踢館的。其實,我覺得這本書的優點不少(也許下一篇來詳細談),至少,她有勇氣挑戰一直以來被奉為圭臬的教養準則,這就很了不起了!作為一篇投稿期刊的文章,也算是水準之作;但若要發展成一本經典的書,去顛覆很多人從小根深柢固的想法,我覺得這些恐怕還不大夠。就像有些格友在3kids老爸那裡所說的,這本書恐怕會讓人越看越困惑。

好吧,為了怕大家太累(瞧!身為長女的我多麼體貼啊!)先在此打住,還有一些關於父母到底能不能影響子女的說法,下一篇再來談。

來說一個跟這個主題有關的笑話吧!

有個孩子正在思考有關「遺傳與環境」的問題。母親插話道:「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如果孩子像父親,那就是遺傳;像鄰居,那就是環境。」

.........................................................................................

注一:珍‧奧斯汀(1775~1817)就是寫下《傲慢與偏見》等知名小說的英國女作家,距今約兩百年。

注二:請參閱《性別天生》一書,經典傳訊出版,2002。

延伸閱讀:

父母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朱蒂哈里斯的謬誤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unselorNo1&aid=3290531
 引用者清單(3)  
2009/09/07 21:57 【人生不苦短】 [無] 回應文章:迷思的迷思
2009/09/07 11:05 【三狗生活】 教養的迷思
2009/09/07 06:36 【光的使者】 不要害怕當父母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MmM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旁聽
2009/09/06 21:46
若真的要開課,我會想來旁聽喲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06 23:06 回覆:
歡迎啊,若真的開課一定通知你,記得要來捧場喔!

MmM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評論
2009/09/06 15:48
專業性的評論就是不一樣,很多論點讓人很贊同哦.你也可以開個幾堂課來幫忙教育一下想多學習的爸爸媽媽們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06 20:26 回覆:
謝謝!我會認真考慮您的建議滴……。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