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清靜經
2008/12/10 16:28:17瀏覽9|回應2|推薦0

清靜經第一章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字解』 老君 - 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為道教之祖。 形 - 是有形可觀,有跡可循的。 天地 - 是混沌初分的時候,氣之清上浮為天。 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情 - 是屬於後天是性之動,如喜、怒、哀、樂、惡、欲等。 日月 - 日為火之精乃恆星之一。 月為水之精乃地球之衛星,也就是陰陽的意思。 名 - 能稱呼標記出來的謂之名。 強 - 剛強不屈定不可移的意思。 道 -萬事萬物所必循由之至理。



『章解』 老子說:大道本來無有形象,但是能夠生育天地。 本來無有感情,可是能夠運行日月的週流。 本來無有名稱可以標記,但是能夠??理陰陽 生發消長養成天地間的萬物。 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麼,又怕後人無所是從, 就依天理來推測,起了一個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作道。


--------------------------------------------------------------------------------



清靜經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字解』 清是空虛純潔的意思。 濁是污濁不淨的意思。 動是移動作為的意思。 靜是寂然安止的意思。 降本是分賦的理。 流末是造成的象。



『章解』 這包羅萬象的道理,無微不至,無所不含。 也有純潔,也有渾濁,也有動機,也有靜意。 不過在它沒有發現出來的時候,憑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 到了生育天地,纔知道天能週行不息,地能載物不辭。 到了生人的時候,纔知男秉乾道而生,所以為清為動, 女秉坤道而生,所以為靜為濁。 一切動靜清濁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賦下來。 陰陽相感,真理寓乎其中,自然會生出天地間的萬物來。

--------------------------------------------------------------------------------



清靜經第三章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字解』 源是根本源流。 基是根底基礎。 悉是明悉的意思。 歸是附納歸入的意思。



『章解』 這玄妙無邊的大道理,就含著清濁動靜呢。 可是細心追究輕清的天還是重濁之地的起源呢。 因為九重宗動天,本係一氣流行而屬於動, 可是卻為地靜之基呢。 人若是能夠至誠無息的常清常靜, 自然連天地都要歸納在你的本性中呢。

清靜經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字解』

--------------------------------------------------------------------------------

清靜經第五章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字解』 遣:是格除的意思。 澄:是由濁入清的意思。 自然:是無所勉強之意。 六慾:是色、聲、香、味、觸、法。 三毒:貪、嗔、痴。



『章解』 如果能夠永久的將一切私慾雜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靜不妄動了。 心不妄動,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虛空寂靜, 一點掛礙也沒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強,色、聲、香、味、觸、法, 絕不會再發生出來。貪、嗔、痴也就消滅的無蹤了。


--------------------------------------------------------------------------------

清靜經第六章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字解』 不能者:通俗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意思。亦是沒志向者的措詞。



『章解』 能字含有深遠的意思。如其能的時候,則可以一性圓明, 復合無極。不能的原因,是因為心中的雜念還沒有澄清, 私慾沒有除盡的緣故。

清靜經第七章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字解』 觀:是察望。此處含有達觀其真理的意思。 見:是物接於目而能加以辨別的意思,也可作現出來講。 空:理之體曰空,亦是諸法一無所有的意思。



『章解』 能夠遣除物慾的人,回光返照,內觀自心連心也沒有了, 那還有什麼慾呢?外觀其形連形也沒有了。 遠觀其天下的物,連物也沒有了。 心、形、物既然都沒有了,唯能現出來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 心、形、物其沒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圓明,超然物外, 不為浮俗所繞,明瞭身心幻境,萬物無常,不被聲色所迷, 朗然天真妙意得存。這樣玄之又玄的性理, 真是不能一言而盡其義呢?


--------------------------------------------------------------------------------

清靜經第八章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字解』 湛然:是形容極清幽的意思。 寂:是安然清靜的意思。



『章解』 上章所說的,「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這個「空」乃是空洞一無所有,如果若是能空到了極點, 無所再空了,所餘者是一個「無」字, 然而這個「無」字,亦應用功夫把他沒有了。到此地步, 連這「無」的功夫都不應存在。因為有所住,即不為真空, 如何能生妙有呢? 既然「無」的名字「無」的功夫都沒有了, 這時方算入於清幽常久的安靜呢。 但是寂靜到了極點。亦不知其所寂了。 此時的心性,已然離開塵俗的境界。 私慾雜念。怎能夠再生起來呢?私慾雜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 這纔是真實的清靜呢。

--------------------------------------------------------------------------------


清靜經第九章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字解』 真常:真是不虛,常是不變,即是指真理而言。 性:天之所命與人的,人之所以得乎天的叫作性。



『章解』 用那真常不變的理,來應付萬事萬物,能夠真實不虛的去作, 便能得萬物的性理。不但是平常如此,即便應於萬事, 亦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果能這樣的平靜,自強不息的作下去, 便能永長虛空無礙寂然安止的不妄動了。

清靜經第十章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字解』 漸:是由淺入深有次第的意思。 化:是教化。 眾生:梵語為「薩埵」,新譯為「有情」。舊譯為「眾生」。 眾生二字有三義: 〈一〉 眾人所共生之義。 〈二〉 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 〈三〉 經眾多之生死,亦名眾生。 聖道:大而化之謂聖,必由之路謂之道。 簡而言之,即是聖人的心法。



『章解』 既然是達到如此的清靜,就可以漸次的步入真道了。 既然得入真道的門徑,便可以說是得著真道了。 雖如此說,確乎毫無所得。還必須普化有情,同登彼岸, 方可稱為得道的。能悟透了這個道理的人, 纔可以傳佈聖人心法呢?


--------------------------------------------------------------------------------

清靜經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字解』 太上:是最上之稱,尊敬老子的意思。 上士:是德學兼優,而且深明道理的人。 下士:是德薄學淺,而且執著的人。 德:是有功於世,有恩於人者謂之德。 也就是率性而行,發於事的叫做德。



『章解』 老子說:「上等的賢人,因他深明大義的,故沒有甚麼爭貪。 下等的愚人,因執著己見,不察情理,總是好起爭貪。 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於世有恩於人的事, 還不以為是德。下等無德的人,有心積德, 作一點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 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義呢」。


--------------------------------------------------------------------------------

清靜經第十二章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字解』 妄心:是虛妄不實的人心,也是妄分別之心。



『章解』 現今真機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機緣。 然而眾生仍是認假不認真。推其原因,惟有妄心所致。 因妄心一動,道心難現,離道很遠,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清靜經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字解』 驚:突然害怕叫驚慌,言戒懼的意思。 著:言是著受的意思。 貪:是染著六慾之境而不離之意。 和「愛」字名雖不同,而理是一樣的。 求:是索取的意思。 煩惱:是一切貪、慾、嗔、恚、愚、痴等, 能使煩心惱身的叫煩惱,亦是悶悶不樂的意思。



『章解』 上章說的眾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有妄之心。 一有了貪妄心,就要驚動那喜動而不喜靜的「識神」。 識神被驚,心意外馳,便要著於萬物了。 既然接觸了萬物,就要生出不想離開,而要索取的心。 但是天下的事,那能盡如所願呢? 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無窮的煩惱。

--------------------------------------------------------------------------------

清靜經第十四章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字解』 憂苦:是憂愁苦惱的意思。 濁辱:是污濁恥辱的意思。 流浪:是飄泊不定的意思。 苦海:是比喻無窮的苦境。指紅塵世界,有生死轉變而言。



『章解』 對於萬事萬物,如有求不得的時候,便會生出煩悶惱怒的事情來, 由煩悶惱怒中,便要想入非非, 妄念一動與身心添了無窮的憂愁和苦惱,便要遭到許多的污濁恥辱。 惹得飄泊下流,轉變生死,永遠沉淪在無邊的苦惱境遇中, 永遠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呢。

--------------------------------------------------------------------------------



清靜經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字解』 見前幾章



『章解』 真實不虛,常久不變的聖道,能夠有悟性的人,自然會得著真意。 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靜,不生不死了。


參考資料 http://www.kmuh.org.tw/www/drgga/tu/d/d2-5.htm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白雲之道@guest
Re: 太上清靜經
2009/07/29 13:07

記得還小時 很喜歡 就常常唸ㄚ唸的 不知不覺就背下來了

現在有些接不上了 看到它就感到非常非常親切ㄋ

午安安

 

[版主回覆07/29/2009 14:01:28]

白雲好友小時就如此機緣.真是好呢

不知不覺中也會慢慢體悟.其中意思.

真歡喜好友喜歡呢


白雲之道@guest
Re: 太上清靜經
2009/07/29 12:53

哇 很詳細ㄋㄟ   謝謝惜緣 

我慢慢看嘿 太幸福ㄌ

[版主回覆07/29/2009 13:58:02]

我想解釋是引導我們去研習

有只能"意"會不能言談那種意味

好友.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