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1/20 21:32:46瀏覽2309|回應13|推薦201 | |
金紡車(CHISAKII) 「誰獲得萊茵河裡的黃金,就能用它來打造戒指,稱霸整個世界,包括神界,人界,與魔界...」 這是德國作曲家理查‧華格納(1813-1883)鉅作「尼貝龍根的指環」的主要前提,它取材自北歐神話,由四部歌劇所組成,全長約十五小時,需演奏四個晚上,詞與曲全由其個人創作,堪稱是西方藝術史上最壯觀宏偉的戲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其完成後的一個半世紀以來,再也沒有與其規模和深度相匹敵的作品。 身為歷史上頂尖戲劇與音樂天才的華格納,為符合這作品史詩般的規模,破天荒將管弦樂團擴編,尤其是管樂器的編制,使其能演奏出各種音色,描述諸多場景,並著重恢宏華麗的效果,從一開始萊茵河的場景中,輝煌燦爛的銅管,並襯以快速流動的弦樂,再好不過的表現了「萊茵河的黃金」這樣的景象。 可以想見,劇中的人物是如何拼命的追求這枚指環,貪念使他們變的驕傲,忘記了自身可能會遭遇的危險,各個輕敵且愚蠢,指環只好一再易手,但得到它的人在還沒想到如何稱霸世界以前,就遭到了不幸的命運,連諸神之王佛旦都難逃如此的下場,更別說那些只靠際遇,僥倖獲得指環的地底侏儒,和貌似強大的巨人了... 最後在一片毀滅後的瓦礫之中,萊茵的黃金還是回到了萊茵河,一切都發生過,但又像什麼都沒發生~很顯然的,對於一種名器,若我們只會擁有,卻不懂得如何利用時,結果將是場災難。 除了劇本自身的深刻哲學與道德內涵外,其配樂當然也擔負重要的任務,華格納大膽的運用各種管弦樂配器和多彩的半音階和聲,使音樂超出了傳統的領域,不僅描繪景物與登場人物的心理狀態,還能藉著變化與反覆,將它們牢牢的刻在人的心中~例如巨人登場時的主題,用鼓用力敲打出節奏,呆板的模樣,彷彿巨人的腳步來臨,他們堅定的要求諸神之王佛旦,必須信守諾言,把該給的東西交付給他們;這種龐大的壓力,造成了佛旦心中的恐懼,對聽眾來說也是如此。 然而奇妙的是,在第二部歌劇「女武神」中,當佛旦的妻子要求佛旦信守諾言時,竟也唱出了相同的曲調,顯示在這件事上,弱女子與強大的巨人,也都有普遍的一致性... 藉著此種手法,華格納將巨人的音樂,與「佛旦必須守信」這樣抽象的概念聯結,使得它成了佛旦,甚至聽眾壓力的象徵,其手法至為高明,本來音樂要表達抽象的概念很難,但藉著如此轉化,就簡單多了...而這樣的例子,在指環中還有上百個,遍布在這長達十五個小時的聯篇歌劇中,形成看似分岐,實則統一的結構。 至此,音樂不只可以表達劇情,還可細膩描繪登場人物的思想,這都是用「象徵」來做到的,其原理和夢差不多~在我們夢中所出現的事物,雖活生生在眼前上演,卻非是現實,在懂得音樂的原理後,其原因也就不難明瞭了... 音樂是物理與心靈之間的橋樑,若想研究它們之間的聯繫,指環應該是最佳教材,很可能有一天,這奧妙會完全被解開,到時人將對自己的心靈世界,有著全新的認識。而古老的神話,本來就是探討人類性格原型的重要參考,何況是再配上那麼貼切的音樂呢~「萊茵的黃金」雖不存在,在人的想像中,卻發出了永世不朽的色澤。 終於把全曲都聽熟了,真的好費時間,但我想對這樣空前絕後的經典,應該都是值得的... 音樂 : 尼貝龍根的指環 第一部 萊茵的黃金 第三幕 (1853年)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