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22 12:27:42瀏覽1490|回應12|推薦65 | |
不沾鍋比起一般的炒菜鍋,用來煎蛋、煎魚時,都比較不會把肉、蛋燒焦黏在鍋底。現在則把這種特性引申到人的性格,指對任何事情都不太關心、不深入或介入某事、和稀泥的不明確表達他的立場,不管好壞一概跟他沒關係…。可我的解讀很簡單,即潔身自愛、不沾汚點、不留汚名,不過現在對於有此種性格趨向的人以乎也出現了負面評價,至少讓人感覺有諷刺的意味,人性之複雜與多變由此可見一斑。 萬石君名奮,他的父親是趙國人,姓石。趙國滅亡後,遷居於溫。 漢高祖向東攻擊項羽,經過河內,當時石奮才十五歲,官居小吏,服侍高祖。高祖和他談話,喜愛他的謙恭態度,問他說:「你家裡有些什麼人呢?」他回答說:「石奮只有母親,不幸眼睛失明。家境貧窮,有一位姊姊會敲鼓彈琴。」高祖說:「你能跟從我嗎?」回答說:「我願竭盡所能。」於是高祖召他的姊姊入宮為美人,命他為中涓,專事處理文書和大臣進謁的事情。要他的家遷到長安城內,即是因為他姊姊為美人的緣故。他的官職到孝文帝時,積功勞至太中大夫。他不懂經學儒術,但恭謹審慎無人能比。 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職,文帝要再選拔太子師傅,大家都推舉石奮,於是石奮順理成章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即位,認為石奮過於拘謹,以其為九卿近侍之職會有所忌憚,故將石奮官職改為諸侯相。 石奮長子名建,其下二子俱失名,小子名慶,都因性情柔順、克盡孝道而謹慎,俸祿都到達二千石。於是景帝說:「石君和四子都官至二千石。人臣的尊貴榮寵都集中在他們一家了。」就賜號石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末年,萬石君食上大夫的俸祿告老返鄉,逢年過節仍往參加朝賀之禮。經過宮門的時候,萬石君一定下車步行,看見皇帝車駕的馬匹時,一定遵式行禮。子孫做小官吏,回家探望他,萬石君一定穿著朝服接見,不直呼他們的名字。子孫有過失,不責罵他們,只自已設座於便室,對著桌案而不吃東西。於是諸子孫就相互責備犯過錯的人,再經族中較長輩者的請求,以裸露上身,一再向他請罪,真正被認為是誠心改過了,他才答應。他的子孫只要是到了戴冠的年紀,在他身旁的時候,即便是閒坐休息也要把冠帽戴上,顯得很整肅儀容的樣子。家中僮僕一樣非常端莊嚴肅,唯恭謹是首要規範。皇上有時賜食將食物送到他家,他一定也磕頭葡蔔而食,就像在皇帝的跟前一樣,他為雙親服喪,表現得萬般哀慟。子孫遵從他的教誨,也都和他一樣。萬石君的家庭以孝順謹慎名聞郡縣和諸侯列國,即使是齊魯行為樸質踏實的儒生,也都自嘆不如。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術經學獲罪,皇太后認為,儒者多浮誇而極少致力於實踐,現今萬石君家不空言,卻能確實身體力行孝謹之道,於是任命萬石君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史。 石建年老頭髮斑白,萬石君則依舊健康無病。石建任郎中令每五日休假都會回來探視父親,先會進到侍者的小屋,暗中詢問伺候石奮的人,拿他父親的內褲然後躲到靠近窯的邊邊親自洗擢,完了再交給侍者,不敢讓萬石君知道,如此而習以為常態。石建為郎中令,有事要向皇帝進諫,若避開他人時即能暢所欲言,非常之懇切。而在朝廷上晉見,就裝出像不會說話的人似,因此皇帝忒親自向他表示嘉許並給予優渥的禮遇。 萬石君遷居陵里,內史石慶醉酒而歸,進入里門時沒下車,萬石君知道了就拒食,石慶很恐慌,裸露了上身向他請罪,但不被接受。全族的人和石慶的哥哥石建都齊向他肉袒請罪,萬石君責備道:「內史屬尊貴的人,進入里門時,里中父老們都要避開他,而內史依然如故坐在車中,這樣的行為恰當嗎!」說完喝令石慶滾開。從此以後,石慶和石家的子弟們,一旦進入里門時都以步行快速走回家,再也沒人敢不下車了。 萬石君在漢武帝元朔五年去世,長子郎中令石建哭得最悲慟,由於傷心過度,必須扶拐杖才能走路。過一年多石建也死了,石奮的子孫都很孝順,但以石建最甚過之於萬石君。石建官居郎中令,有一次書寫奏章後等待皇帝批回來,石建重讀了一遍,說道:「糟糕!寫錯了:「馬」字四點為四足,再加下勾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才對,現在只寫四筆少一筆,皇上恐怕要罵死我了。」為此非常的驚恐,他之謹慎由此當可見到一班。 萬石君的少子石慶做太僕,有一次替皇帝駕車出行,皇帝問他駕車的馬有幾匹?石慶就以馬鞭數馬,數完後舉起手說:「六匹馬。」石慶在諸子中算是最粗枝大葉的了,但還是如此小心謹慎。石慶做齊國之相,齊國的人都羨慕他們家風,他對政冶沒發表過任何意見,僅以德行感化人,齊國被他治理得非常上軌道。齊國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為他立了主祠叫「石相祠」。 元狩元年,皇帝立太子。要選拔臣中可以做為太子師傅的人,石慶就由沛郡太守遷為太子太傅,過七年又陞任御史大夫。 元鼎五年秋天,丞相趙周有罪罷職。皇帝下詔書給御史大夫說:「先帝很尊崇萬石君,他的子孫都很孝順,茲任命御史大夫石慶為丞相,封牧丘侯。」那時漢朝廷正南討兩越、東擊朝鮮、北逐匈奴、西伐大宛,國內是正值多事之秋。皇帝巡行各地,修建上古神祠,行封禪興禮樂及祭天祭地的大典,國庫當時顯然空虛。桑弘羊致力於謀求利益,王溫舒制定嚴刑峻法治民。兒寬等人因尚儒術被舉薦,官至九卿。他們一個個掌握了實權,以至政事不必經由丞相決定,丞相只是唯唯諾諾,恭敬謹慎而已。石建在相位九年,不曾有任何匡正時局的言論。他曾想過要治皇上身邊的近臣以及減少九卿並宣治其罪過,卻無法使他們認罪,反而受到了處分,結局是以米粟入官才得以抵罪。 元封四年中,關東百姓流離失所者有二百萬人,其沒有戶籍的有四十萬人。公卿會議,決定請求皇上把流民遷往邊疆,要他們適應那裡的生活。皇上認為丞相年長過份拘謹,不再適任與公卿們的議事,本意賜丞相告老返鄉,進而查辦御史大夫以下參與議決此事者的罪狀。丞相有危機意識自知不能勝任職事,於是故意上書皇帝說:「石慶幸得以待罪之驅而仍居丞相之職,惟無才無德不能輔佐陞下於治理政事。致以城郭及倉庫皆空虛,百姓流離失所,深感罪孽深重,本應受極刑,而今皇上卻不忍心將我依法治罪。我願意奉還丞相和侯爵之印,請求告老返鄉,給賢人讓路。」皇帝說:「府庫既已空虛,百姓貧困流離失所,而你卻要請求遷徙流民,百姓都已經動蕩不安了,你偏又騷擾,危害他們到這步田地,你竟說要辭職,到底要把這些責任推到誰的身上去呢?」皇上以詔書責備石慶,石慶非常慚愧,於是又重理政事。 石慶為人持重不動聲色,處事細密謹慎,但沒有什麼高明主見,也未見替百姓說過些甚麼話。經過三年多後在太初二年,丞相石慶去世,被追諡為恬侯。 石慶的次子名德,石慶很寵信他,皇上就以德為繼承人,接替侯爵之位。後來石德官居太常,犯了法原應受死刑,亦納米粟入官贖罪,被免去官職削為庶民。 石慶做丞相時,他的子孫由小吏陞遷到二千石地位的有十三人,及到石慶去世後,才逐漸因犯罪而被免職,他們孝謹的家風也就逐漸地衰微了。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