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漢字文化節,反思失落的漢字文化:「聲韻」
2010/12/20 16:47:04瀏覽391|回應0|推薦1

為什麼要復興中華文化?因為我們有自尊,我們要有以祖宗留下的東西為傲的骨氣。也就是說,我們要尋回自己的價值觀,不再以西方價值觀為模仿對象。而定義我們漢人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流傳數千年的漢字,而且還是活得好好的漢字。而漢字最特殊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造字原理,一個是聲韻。

政府最近積極推行漢字文化,實在非常令人高興。但是看活動內容,大概就是叫人寫毛筆字。這樣的活動內容,已經自動的把漢字中重要的一半:「聲韻」,給砍掉了。

聲韻是從周朝以來,老祖宗就發現的漢字特殊氣質。他們發現漢語特殊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這我們從先秦諸子百家的文章中,譬如老子道德經,往往可以發現對仗、韻文,就可以瞭解。因此一篇文章,配合上文字聲韻平仄的安排,可以產生特殊的節奏感,類似音樂的節奏。這點,是西方文字遠遠不及的。你要是找一個西方人,來問他,講中文最難學的地方,是什麼?他一定告訴你,是四聲。因為這樣的概念,在西方是沒有的。而他們從小,大腦發育時,沒有受到漢語會話的訓練,因此到大腦發育成熟後,就很難去分辨四聲。因此他們的文學中,聲韻的變化,遠遠不及漢語的豐富。

這樣對聲韻的趣味的追求,一直到了唐朝,經過近體詩的格式確定,達到了顛峰。這是為什麼我們朗誦古人的詩詞,就是覺得特別順耳好聽的根本原因。而這樣的對文字聲韻的靈敏感受,事實上也是定義了漢人的一個重要特徵,定義了漢人獨特的價值觀、美感。譬如你問一個外國人,杜詩「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為什麼感動人?你很難向他說明,漢字的聲韻節奏怎樣為感動加分。

而過去這千餘年來,韻文的活動,不只是知識份子,更是庶民百姓朗朗上口的全民族運動。而這樣的運動,不但在學校教育方面再推行,更由各種對聯運動,戲曲的傳唱,遍佈大街小巷,山間田野。我還記得小時候,聽一些戲曲中的文字,不管是平劇、崑曲、布袋戲,那中間對仗巧妙,抑揚頓挫的韻文,永遠是我最感興趣的。

但是,很可惜的,在過去這一百多年,大家失去對老祖宗文化的信心,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美學觀。聽音樂,要去聽歌劇、交響樂,不然就是模仿西方的流行音樂。要看文學,沒有人去研究漢字的特色,只會把古人的東西背一背。然後趕緊去讀西方文學。要是這樣下去,那所謂的發揚漢字文化,只剩下找些人寫「毛筆字」,其實是已經把漢字中一個很重要的一半,給切除掉了。而那部分,其實是我們可以好好發揚的。

要是我們不能夠掌握漢字的聲韻技巧,我們鐵定不能寫出有漢文化特色的戲劇、電影。我們只能模仿西方的意識型態,或者搞些武俠特效,拍些拳頭枕頭加鋼絲的電影。

我們要發揚漢字的聲韻特色,就需要從教育著手。但是古代韻文,現在也有些失去了實用價值,譬如駢文、唐詩、宋詞之類。要學生去學習寫作這些,也不合時宜。要在教育上,恢復學生的韻文技巧,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對聯,而且是用現代聲韻去創作。你可以說,只要有漢人的地方,一定有對聯。對聯簡單易學,親近平易,用白話寫也可以。我以前聽一位老師說,他在澳門上小學時,學校還要叫他們練習作對聯。你要去分辨一個漢人,你只要問他一副對聯,譬如:「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看他說不說出其中的道理,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漢人。

我們不否認,學校的對聯訓練課程,可能會加重現在學生的負擔。但我相信,這樣的訓練,對整個中華文化的再造,會有持久、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建議教育當局,在中小學課程中,除了作文課外,也能加入以現代聲韻為基礎的對聯撰寫的課程。這樣的訓練,等到實行十年後,對我們的文創產業,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影響。我們一定會寫出更好的歌,更好的漢文化特色文學作品,更好的戲劇,甚至更好的電影。而這種獨特的漢人美學,也可以提昇我們的自尊自重。

如果我們放棄了流傳千古的漢字韻文,只怕十年後,臺灣連會寫對聯的人,都找不到了。漢字文化節,也只有半個空殼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efay&aid=471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