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紀政之怒說統獨
2018/07/31 22:21:19瀏覽3449|回應38|推薦16

據說因為有人密報台灣方面正在推動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中國大陸遂做梗使台中市失去明年東亞青運主辦權。消息傳來,引起台灣民眾的憤慨。憤怒主要是朝向咸認出手做梗的中國大陸,以及進行密報的台灣內部人士。

台灣體壇名宿紀政為此憤怒發言,控訴中國大陸,也痛斥台灣內部的密報者。此一事件也再一次凸顯紀政的獨派政治立場,也因此再度觸發我的困惑。我已經看到太多曾經我所仰慕的人或親近的人,成為台獨主張者,而且其中有些人曾經表示過對中國/中華民國的熱愛。這究竟是怎麼了?

紀政曾經是台灣體壇風雲人物,是早期能在奧運田徑場上奪牌的少數一、二人。當年,她與楊傳廣一同在校園發起“一人一元”運動,希望募集千萬資金以推展台灣體育運動。我也曾經是小額捐款者之一。當時的紀政,不只是台灣的體壇風雲人物,而且形象高大,有著愛國者的形象。

多年以後,紀政與楊傳廣都早已經退出運動選手生涯,紀政並且曾經擔任國民黨立委。但是,再之後卻傳出他們兩人都成為綠營支持者。這不免讓我感到困惑與感慨。

就像作家王丰在媒體上所書,紀政曾經慷慨激昂宣稱“我要永遠做中國人”,用以對照她現在的台獨立場。王丰藉此批評紀政變節。

我和王丰大概同屬泛藍統派,但是,我同時也主張異議者間互相的同情了解。對於統獨議題,我也還是認為應該同情了解台獨主張。然而,恐怕也因此我比較常會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究竟同情可以到什麼程度?民族主義原則又應該堅持到什麼程度?

我不清楚紀政的心路歷程究竟為何。但是,我嘗試同情地去想像她的可能心路歷程。我猜想,她應該是個有強烈榮譽感的人,她非常希望能站上頒獎台,為自己的國人爭光。但是,她卻也因此更容易陷入困惑:誰是我的國人?我究竟是屬於哪一國?我是為誰爭光?

似乎,正是那些極力要為自己的國家爭光的那些人,特別容易感覺到認同上的困惑,也特別想要有個堅確的集體認同對象。

在1936年德國主辦的奧運會中,一位朝鮮人日本國籍選手孫基禎獲得長跑金牌,他卻當眾痛哭,表示他不是日本人,而是朝鮮人。

榮譽感與認同感,顯然有著密切的關聯,兩者背後都涉及個人與團體間的連結。

想要有個堅確的集體認同對象,這並不奇怪,而是人們普遍的追求。可能對於有強烈榮譽感的人來說,這個追求也可能格外強烈。

不過,這裡可以延伸出兩個值得討論的議題。一則,我們尋找並認定的集體認同對象是通過什麼樣的心理機制來確定的?換言之,這個認定恰當嗎?有無不妥之處?對此的質疑則牽連到第二個議題:從現實面來說,所認定的集體認同對象是否真正與我們的自我建構吻合。

紀政說“我要永遠做中國人”,是在1970年。但是,隔年,我們就被迫退出聯合國。從那以後,身在台灣的人很容易陷入國家認同困惑。多數台灣人不願意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願意接受中共政權統治,但是,我們自己卻又不再被承認能代表中國。於是,我們只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台灣的一種稱呼,而且這種稱呼能使用的場合非常有限,尤其難以用於國際。中華民國不被國際承認,而我們又拒絕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這確實是很尷尬,也很痛苦的處境。台獨的傾向因此滋長,實不足怪。對這個議題關注的人,更為敏感、更有想法,恐怕也是很自然的反應。

台灣作為中國的邊陲地區,卻又因為地理位置關鍵而深受國際覬覦,並且屢屢受到強大心理衝擊,以致認同意識變得複雜紛歧,甚至激發出台獨思潮,這樣的結果雖然不免讓人覺得悲哀,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乙未割台也許是近代以來最大的一波衝擊。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也許是第二波衝擊。接下來可能是對岸所發生的一些事件,譬如早前的大躍進與文革,以及之後的八九民運。這種衝擊不只是影響型塑現在的綠營認同,其實何嘗沒有影響到國民黨一方。即使是在國民黨裡,在陸續的演變過程中,也不斷出現不同光譜位次的各種拒統派,並從而帶來國民黨的多次分裂,從李登輝及部分集思會成員組成台聯黨、新黨出走、親民黨成立,乃至現在的國民黨內部的不合。雖然分裂可能有複雜的原因,但是,對統獨議題的不同立場,還是最根本的影響因素。

國民黨裡不斷冒出某種形式的台獨思維,這不僅是國民黨所以分裂、弱化的主要成因,其實也是整個台灣走向台獨的縮影。

台灣會走向台獨,原因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與中共的負面觀感與對中華民國的失望或絕望;以及美國在其間的操作所起的作用等,這三方面因素應該佔著極大的比重。台灣民眾對美國、西方,乃至對日本的嚮往與依賴心理,和上述因素互為因果,而與當前的台獨趨勢有著密切的關聯。

當然,台灣人裡還有些人懷抱不同程度的中國民族情懷。這份情感逐漸在淡化中,但是並未完全消失。有些人的民族情感較強,足以蓋過對中華民國前途的不確定感,乃至對中共統治的疑懼,所以,這些人變成光譜中最堅定或最急切的統派。他們甚至可能已經對中華民國絕望,卻仍然堅持統一。這種人的立場可能已經由深藍轉紅。

上述的這種人在台灣應該非常稀罕。但是,即使在國民黨裡,對中華民國仍然抱持堅定信心的人恐怕也不多了。中華民國,可能只是一個殼、一種殘存有限意義的名稱,繼續借殼上市成為一種投機策略或不得已的選擇。等待一種更適當的時機以便兩岸能真正和平統一,可能是藍營統派的主流想法。但是,面對台獨的巨大聲浪,這種無奈的等待心態顯得很悶,更不是年輕人喜歡的選項。

仍然能繼續堅持奉中華民國正朔的堅定統派,其實不單是在全台灣是少數,就是在國民黨內,恐怕都未必能構成多數。在國民黨內,有許多人傾向借殼上市的思維,實質上只是不同形式的獨派。洪秀柱、馬英九、吳敦義三人間,就隱然分列在上述光譜的不同位次,並且屢屢激起摩擦或衝突。

國民黨裡,有些人是否仍然抱持中國民族情懷,其實已經不易確定。即使有,也可能被對中國的疑懼淹沒,而對統一缺乏信心。

重要的是,藍營以外的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人,可能更沒有存留多少中國民族情懷。這可能是西方中心主義思潮下難以避免的心理趨勢。反之,在自由、民主的大旗下,中國大陸的形象很難討好。揚起自由、民主的大旗,拒絕統一就變得更具有正當性,有限的中國民族情懷很難用來對抗這面大旗。主張台獨,甚至在道德上都能獲得優越感。

基於對上述主張台獨的“合理”理由的理解,使我比較能同情台獨主張者,包括紀政在內。但是,我絕不認為中國民族情懷只是一種荒謬的概念,一種即使真實存在也應該予以拋棄的事物。而我認為,確實有些人是主張有意識地拋棄這種民族情懷。

台灣有人提倡“同心圓”的世界觀,有人則屢屢強調“土著化”的自然性。這些,隱然是用來反駁、消除中國民族情懷的一種有意識努力。但是,正是這樣的努力,反而正足以反映出中國民族情懷的存在。它漸漸淡化,但是,仍然存在,而且有可能在某種機緣下復興。因為,其實那些極力要消除中國民族情懷的人,往往自己身負著這樣、那樣的中國元素,只是卻習而不察。

舉個也許不恰當但卻可能有意思的例子。譬如陳唐山,可算是獨派大佬之一。但是,他的名字卻至少反映了他的父祖對他的某種期望---莫忘唐山。

台南現在可說是獨派的重要基地,但是,台南可能也是全台灣最富有傳統中國元素的地方。台南人驕傲於他們的傳統,卻又朝向切斷這個傳統連結在努力。這是矛盾的事。但是,現階段這種自覺並不明顯。

當然,中國民族情懷與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如果互相背離,究竟應該何者優先?答案卻也不難給出。獨派屢屢提出美國從英國獨立的故事,其實也就是在回應這個問題。不過,顯然,僅僅是這麼說,似乎還不是那麼強有力。所以,獨派還要努力強調:台灣是個民族熔爐,是個新興民族;並且強調台灣原住民是南島語族的源頭。

這些論證努力,其實可能正反映一種內心的不安,一種隱隱然自覺背叛後的不安。

這種不安,部分源於內心深處對中國仍然殘留的情懷,部分卻可能源於對自由、民主的不夠虔誠。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很多時候是出於對特定事物的不滿,欲以自由、民主的高調在道德上來壓制所不滿的事物。某種程度上,自由、民主是個幌子,而不是由衷的真誠追求。從而,用之以否定民族情懷,就會生出不安的感覺。

另外一個隱隱然起作用的心理,卻是更現實的考慮:追求自由、民主,是否要準備有所犧牲,犧牲財產,甚至生命?應該犧牲到什麼程度?

我們個人或許可以自許做烈士,但是,群體呢?我們可以讓某種政治行動帶來一整個群體的財產與生命都被犧牲嗎?如果這麼做的應然性是可疑的,甚至是不應該的,那麼,我們應該在哪裡做調整?或者,轉折點是在哪裡?

這些疑問可能在不少人心中暗暗滋長,但是,還是很少被公開而系統地討論。議題本身恐怕的確是敏感、有些忌諱的。只是,如果不通過系統討論,可能會讓集體的情緒化反應主導事態發展,那樣,問題可能更嚴重。

如果僅從追求自由、民主理想來說,主張台獨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正當性。但是,從現實角度考慮,主張台獨很可能會為台灣帶來無法承受的巨大悲劇。失去東亞青運主辦權、不能出席WHA會議,恐怕都只是長期悲劇裡的前期微小環節。

有人在論及統獨議題時提到“以小事大”的處境問題,並認為在這種處境下,台灣方面格外需要智慧。我基本同意這個說法。但是,我同時希望指出,兩岸關係絕不只是以小事大一種特徵,而是恩怨情仇摻雜,特別是包括了台灣作為外侮的歷史傷痕的記憶。中國大陸不只是作為大國而對台灣有覬覦之心,更重要的是將兩岸統一視為其國家完整與尊嚴的象徵。從悲觀角度說,台灣因此幾乎不可能和平獨立。但是,從樂觀角度說,台灣也可能藉台灣對中國的象徵意義獲得額外發展的機會。兩極的機遇,有賴於智慧選擇。

前面問到,同情理解可以到什麼程度,民族主義原則又應該堅持到什麼程度,這意味著兩者間可能存在著矛盾。但是,事實上,同情理解的同情,也可能和對群體命運的同情存在矛盾。最後,抉擇關鍵應該在於責任倫理的理性行動。

我仍然尊重紀政,以及許多基於某種理想而主張台獨的人士,但是,責任倫理的理性行動需要比理想主義更多的智慧與克制。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13763747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8/02 21:14
》許多與林有較密切關係的軍人恐怕都受到牽連

林毅夫登陸後,要求陸方不要以他的事件做為宣傳資料,陸方也答應,所以台軍方不知他的下落,以「失蹤」結案。他之所以不讓陸方拿他去宣傳,就是怕牽連他的長官、同僚與家人,這也可以證明他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者」。至於他的「山寨版」陳獻良在軍中沒有好的發展,這恐怕得先問問他是否「品質良好」,因為仿造品投機取巧的很多。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8-08-02 21:51 回覆:

我無意詆毀林毅夫。我大體是很佩服他的。但是,他的出走造成其他人的困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他自己想盡量減少這種傷害,也是沒有多大用處的。所謂“失踪”,主要是對外的說法。當一直找不到他的人時,當然就會懷疑是否投共了。即使沒有立即如此認定,稍後也還是弄清楚了。

至於陳獻良,他後來也到國外拿了學位。但是,總之,他本來也是一番壯志,卻是一直處於被限制的狀態。


台灣政經索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8/02 07:47

紀政並沒有「變節」!

華人認同,和台灣人認同並非對立。

而且紀政今天也澄清,她並非支持「台獨」

東亞青運停辦 與紀政的說明》


我的部落:台灣政經索隱

!#@$%^&*()_+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8/08/02 06:48
不知版主如何看待林毅夫這個人?

還不就是翻來覆去幾十萬字,連個屁都說不出來。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8/01 21:47
不知版主如何看待林毅夫這個人?

根據林毅夫的說法,他得知鄧小平要行「改革、開放」政策,他認為中國大陸將會走台灣走過的經濟發展之路,他認為他去大陸能在這方面幫助億萬中國農民,所以他毅然從金門泅水去大陸。

我認為他講的是真心話。在台灣雖然有蔣經國提拔他,但他的才能的發揮也將侷限於台灣,去大陸將有更大的空間。一如他所料,他的人生在大陸有著輝煌的成就。

我認為林毅夫對政治有非常敏銳的直覺,他的判斷非常準確。他對政治的遠見是天生的。

紀政在年輕的時候跑得飛快,那是她的天份,但她在政治上顯然沒有天份。所以在她年紀大的這個時候,她向台獨靠攏,她看不出台獨即將被消滅,奈何!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8-08-02 09:50 回覆:

我對林毅夫也很好奇。他當年放棄台灣大學,去從軍,頗有古代班超投筆從戎之志。那樣就已經是驚人之舉。但是,等到傳出他以軍隊連長的身份投奔大陸,就更讓人瞠目結舌,不知道應該說什麼好了。

據我所知,在他投筆從戎的隔年,另外一位台灣大學學生陳獻良也跟著去從軍,也受到大陣仗歡迎。不過,等到林毅夫投奔大陸,這位陳獻良就從此沒什麼快活日子可以過了,他從此長年抑鬱不得志。以陳為例,我可以想像,許多與林有較密切關係的軍人恐怕都受到牽連,至少會有一段難過的日子。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台灣軍方至今不能原諒林毅夫的部分原因。

我當然也相信林毅夫有很高的智商,能想人所未想、行人所不行,的確是能成就大事的人物。不過,容我試著提出他的一些其他特質。我猜想,他是個極度自信、感情豐富、有膽識、行事容易衝動的人。他的愛國情操使他決定投筆從戎,但是,他很快又感覺到對中華民國國軍、乃至中華民國政府的不滿。於是,他又跑到大陸去。

我猜想,他大概有些左派/社會主義思想,又有些強國憧憬,有理想主義色彩。另外,他大概有點個人英雄主義氣質。這些,最後促使他投奔大陸。那時候,中國大陸剛剛才從文革噩夢中逐漸還魂。這個時候,會想到要參與中國的建國事業,的確要有相當的遠見,而且要敢於行動。須知,他如果行動失敗被抓,等著他的很可能是死刑。以我這種人來說,即使知道這時候中國大陸可能有很大的發展機會,也不敢採取行動。而且我也沒有那份自信,可以把握住這個發展機會。

我上面的描述裡,還沒有涉及到中國民族情懷。我相信林毅夫的投共行動裡部分是出於中國民族情懷,這一點,既可認為難得,卻也可視為普通。說普通,因為在70年代,台灣也還瀰漫著中國民族意識。那時候,幾乎沒聽過有台獨這回事。“龍的傳人”、“夢駝鈴”這樣的歌曲還在到處傳唱。

那又為什麼又說難得呢?我們不妨提一下林毅夫是宜蘭人這件事。宜蘭是早期最反國民黨的地帶。我並且認為,宜蘭人也最有土著化的傾向,簡單說,宜蘭人最有搞台獨的先天背景條件。林毅夫卻逆勢而為,走向中國民族主義的路。這需要許多主觀條件,而且要力抗周邊親朋的群體意識的影響,所以說難得。

我佩服林毅夫。但是,我並不認為有為者皆應若是。先就是非正義而論,我一方面不認為國共間有簡單的是非與正義,但是,我認為,如果走國民黨的路,整體中國人可以少受些折磨,改革總時程很可能會拉長,但是改革後遺症會少一些。簡單說,我還是偏向認為,台灣所走的路比中國大陸要合理。當然,兩者都有缺失。如果說,我們要在國共之間選擇較合理的一方。那麼,我還是會選擇台灣。

林毅夫可能不是強調國共間發展路線孰較合理,而是未來發展空間大小。那麼,這又要進一步問,他真在乎的是個人的、還是整體的發展空間?如果是後者,那麼,我會對他給予最高的讚譽。關於這一點,我還需要做更完整的觀察。

雖然我不主張有為者皆應若是,但是,我同意,台灣應該基於對整體中國發展空間的考慮,來選擇台灣自身應該走的路線。與其對抗,不如合作。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8/01 12:45
要細數紀女士這輩子被騙過幾回,一定個令人傷心的數字。

蘇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8/01 09:08

還分析的頭頭是道?

原因就是一句台灣俗諺,

有奶惝甲叫阿娘,

無奶通甲就『幹伊娘』!


!#@$%^&*()_+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密報
2018/08/01 08:24
密報..........你乾脆說破獲隱藏已久的台獨集團算了。

說一堆廢話。其實就只有「有奶就是娘」。如果不是因為中國名字知名度太高,大概也會為了一點好處換個夜鷹拉屎的名字。

不敢直視問題癥結,說一大堆廢話。這不叫做學術,這還不如不學無術。

文科不是醬缸。

要把文科搞成醬缸,就早點滾吧。

江南大王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8/01 03:47

唉.先生虽然是蓝营思维.但其实思维已经被独派影响而不自知. 

这也是您这样的台湾人常常自陷于矛盾与痛苦的原因之一.

先生无意间已将中国和中华民国区分来看. 这就是独派的话术洗脑.

再加上看时事不是站在中华民族.中国的高度.而是站在"台湾.中华民国"的高度.

自然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台湾这样下去.必然走向崩毁.

这绝不是我们乐见的.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