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04 10:11:42瀏覽1780|回應1|推薦31 | |
背書 金馬獎影帝陳建斌主演的「三國連續劇」,有兩幕背書場景,一是劉備要其子劉禪背誦《高祖本紀》;一是司馬懿要其孫司馬炎背誦《說苑》有關「螳螂捕蟬」的典故。前者背得零零落落,後者背得滾瓜爛熟;其後,劉禪成為亡國之君,司馬炎成為開國君主。 古代,教育孩童讀書,悉由背書作起,認為:無須了解其意,長大自然明白;現在,若採這種教學方式,恐怕會被批評為落伍。本人求學時,背誦仍是重要學習過程;小學時,背一首王陽明的詩(註一),雖過一甲子,仍不曾忘記。中學時,國文課有「◎」記號者,老師都要求背誦,甚至於還要咬字清楚、抑揚頓挫,稍有不順,必須重來。 如今,有些可以琅琅上口的文章,當時只知強記,頂多略懂文意而已;但因牢記在心,對於作者所要表達的寓意,偶而在人生歷練中,常能因此得到某種感應。即以蘇軾的《前赤壁賦》為例,文中:「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蘇軾處理得失進退,所保持的平常心,看似容易,卻需有極大的修養;尤其,將心思轉化到「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領略佛家禪意,更非凡人所能及。 有人說:能夠查到的東西,何須要背!早年,要寫一份報告,往往要窩在圖書館,從相關書籍逐頁搜尋。如今,只要「google一下」,所要的東西盡在眼前;因此,有人又說:與其花時間背書,不如關注其他領域。這些說法,從工具性的角度來看,有其道理!只是不把前人的「智慧之語」,埋藏在心裡,隨時拿來跟現實生活,相互印證,則失去與古人心靈相通的機會。 「三國連續劇」有關劉禪與司馬炎的背書場景,似乎在強調背書與功業的關係,但那只是演戲的安排,兩者不必然有關;只是,聯合報報導語言癌問題(註二)之後,許多人在報端提出治療方法,就是沒有人說:背書是治療語言癌的良方。 註一:這首詩是王陽明的《蔽月山房》,其詩曰:「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