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16 00:52:28瀏覽216|回應0|推薦4 | |
【陳文茜專欄】自2008金融海嘯至今16年,民主黨執政12年,連過去支持民主黨的摩根大通銀行董事長戴蒙都看不下去,「他們為底層民眾做了什麼?」來自全美各角落的大反撲,把身上背了34項罪名的川普再度送進白宮,也將全面翻轉全球秩序…… 「美國」這兩個字,過去伴隨它的是「美國夢」。一個帝國,許諾的夢。 現在呢?它既是玫瑰,也是刺。 繆塞的話:生活如玫瑰,每瓣花代表一個夢想,每根刺昭示一種現實。 你若是看不到刺,永遠只看著花瓣,有朝一日,你一定會被它刺傷。 《紐約時報》以Storm(風暴)形容川普當選,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情緒反應。美國的選舉結果,使那個他們厭惡反對的類獨裁者,走入了白宮。 而且揮揮衣袖,一下子揮走了法律賦予總統豁免權的34項罪名。 《紐約時報》等自由派媒體或是一些令人尊敬的學者,沒有反省的是:他們為何長期看不到美國的刺? 尤其為什麼是川普這樣明顯有品德操守問題的人,代表了那些被深深刺傷的美國人喊話? 而不是《紐約時報》等? 於是在他們視野隔離之外的刺,2024年如蝗蟲一般,透過大選凝結、聚集,終而成為一把大針,狠狠地穿透美國國旗。 連非裔選票也流失 玫瑰凋謝了,更正確的說,玫瑰只在華爾街、華府,還有那些上流社會的杯觥交錯之間。玫瑰只是少數人的特權與經驗。 川普當選最核心的焦點是:美國,若干家庭根本活得像第三世界貧窮人口,大約4.5%美國家庭沒有銀行帳戶,其中非裔家庭的比例為白人的五倍多。非裔選民問他們為什麼只因賀錦麗的膚色是黑色的,而必須把投票給她? 廣告 根據歷年開票統計,歐巴馬拿下93%非裔美人選票,拜登拿了90%,賀錦麗僅得78%。非裔美人期待太久,終而一些失望的人,離開了。這些人,看賀錦麗不過是和他們祖先同一個膚色的人,關於底層非裔美人連銀行帳戶都沒有,不在賀錦麗的腦海裡。 資本主義刺傷一切 美國最著名的河流密西西比河,一旁的密西西比州民眾無銀行帳戶比例,居然高達11%。於是一些小鎭因民眾太窮,依商業模式當地無銀行,在這個經常出現於歌謠中的美國南方貧窮小鎮,很多人選擇把現金藏在罐子裡,如逃亡的難民。 商業模式,這句話貫穿了美國的一切。不是民主,不是憲政。 教育的商業模式,把一群付不起高昂大學學費的人,趕出大學,終生限制在某個階級。即使付得出一部份靠著學貸的人,也半生背著貸款。 廣告 商業模式使美國65%中產階級認為自己正陷入困境,而且餘生不會改變。73%中產階級認為他們交完房貸、所得稅、孩子的學費、各種健康到房子車子保險費,⋯⋯他們已經沒有餘力儲蓄。 2023年透過教會非營利組織幫助,曼菲斯一個居民突破商業模式,他太快樂了。他叫簡金斯(Donald Jenkins):「哦,老天,我終於有了一張Debit卡,上面有我的名字,現在我可以隨時從這裡領錢。」 曼菲斯不在非洲,它在田納西州,是饒舌藍調音樂的經典地。 幾十年了,這𥚃的人身上背負著刺,全靠自己熬過來了。 直到川普出現。 也直到2016年川普當選,這些「鄉下人的悲歌」才進入了美國的電影、Netflix、書籍。 她們不是懶人 單親媽媽克魯茲的故事被報導,也拜「Stormy Trump」之𧶽。 克魯茲住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她和她的人生在偉大的星條旗下,太微小了。每次去超市購物,她都得精打細算,只要多一毛錢, 她就拿不出來。 廣告 她們的生活全靠著糧食券過日子。 克魯茲不是一個懶惰的人,她原本是一名白人公務員,但她有一個發展遲緩且行為障礙的兒子。 為了照顧他,克魯茲提早退休,無法拿到全額退休金。她只好申請正式名稱名字叫「補充營養援助計劃」(SNAP)、俗稱糧食券,她和兒子每個月可以拿到價值56美元、約1800元台幣的券換食物。 像克魯茲一樣的人,在美國佔總人口約12%,約4100萬人。她們許多人是白人,跨越種族,跨越性別,她們不反對墮胎,但她們聽不懂女權賀錦麗高喊的「身體權利」。 她們要溫飽肚子起碼的生活權。她們需要政府擴大SNAP援助計劃。 她們要「生活權利」。 這不在賀錦麗的政見Check List上。 它在川普和范斯的語言裡。 絕望者的大反撲 「昨天我多花了2分錢,翻遍了錢包要找2分錢,才能補足超出糧券的金額。」 「我覺得自己像是垃圾,接受免費的施捨,對這個國家一文不值。」 「我像垃圾。」 於是當川普的副手候選人范斯,反對美國繼續援助烏克蘭,因為「當美國人的桌上都沒有食物時,我們怎麼可以拿動輒400億美元援助烏克蘭?」 我們稱川普這樣的國際主張為「新孤立主義」,但這卻是克魯茲、簡金斯等,第一次聽到有華府大人物關心他們的窘迫,他們生活的難堪,他們個人尊嚴在2毛3毛之間的計較的感受⋯⋯ 他們可能可以不再是垃圾,至少投票那一天,他們的票,和拜登、Lady Gaga、賀錦麗,在美國法律裡,「重量相同」。 只有在投票那一天,他們可以把腳踩出去,手按下,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 民主的輓歌響起 政治人物以為滾動的石頭上,不會長青苔。但美國忽略這些社會各角落,包括白人、非裔、拉丁裔,生活如刺的人群,太久了。 青苔已長滿。 他們集聚的地方,叫鐵鏽區;好像自己生命被鏽蝕的象徵。 廣告 於是這個最崇尚資本主義的帝國,奏起馬克思主義的預言,民主輓歌在各大鐵鏽區,各貧窮鄉村裡唱著。 他們要吃飯。他們要生命尊嚴。 他們說:在「我們」死去的之前,我們都要唱著…… 全美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戴蒙(Jamie Dimon)接受PBS《十字路口的美國》訪問,他曾經支持民主黨,現在忍不住批評民主黨。 川普為他們說話 自從金融海嘯後,每個夏天,戴蒙都花至少一週的時間穿越全美各地,視察摩根大通基層銀行。這是戴蒙的自我救贖,做為一個銀行家,他思考如何利用基層金融,幫助美國底層的人。 戴蒙認為美國式的資本主義無以為繼,所以才會迎來Storm川普。也就是美國自己出了問題,大氣層有了破洞,才掀起川普風潮。 他附和「巴菲特規則」富人稅,也主張勞動所得稅扣抵制(EITC,Earned Income Tax Credit)擴大實施,向低收入者全面補貼。透過財稅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 這在歐洲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解決方案。 但出身中產階級的歐巴馬不採納;家庭充滿悲劇故事的拜登,對他人之苦沒有同理之心;坐二流巴士校車上學的賀錦麗,想到的是她自己如何脫離她的階級,往上爬。 戴蒙並不贊成川普所言美國正在衰落的觀點,他認為川普所描述的整體美國經濟絕對不是事實。 但美國有20%底層的人,過去20年裡過得並不好,收入幾乎沒有增加,自殺、 芬太尼、犯罪、通貨膨脹⋯⋯ 他們無法獲得抵押貸款,他們無法買房。 他們的人生一直活在各種掙扎中。 戴蒙認為民主黨長期並不關心美國底層的民眾,於是這些人離開了民主黨,擁抱替他們說話的川普。 民主黨辜負了他們 他認為歐巴馬在金融危機後,沒有認真面對1% vs. 99%的運動,「我工作的華爾街是劣質的、高風險的、欺騙性的,」他們傷害社會國家至此,卻沒有受到懲罰。「看看底層20%的人,他們有20年或30年沒有加薪,50%的孩子沒有能力繳學費,無法畢業,平等的機會不存在,收入沒了、希望也沒了⋯⋯」 戴蒙每年寫一封信給所有股東,2024年的信中,他已經提到美國貧富差距正在導致社會矛盾,它們將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激化成壁壘分明的兩極化選民。 「他們應該停止侮辱MAGA。」 這是他對民主黨的批評。民主黨自己辜負了底層民眾的期待,自2008至今16年,民主黨執政12年,「他們為底層民眾發聲了什麼?做了什麼?」 2024年初戴蒙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接受CNBC採訪,他讚揚川普的反移民,對中國高關稅政策,以及強制北約增加軍費開支。 川普全面執政之後 對於美國非外交菁英,川普的主張是「常識」,有利於美國,也受到美國民眾的支持,美國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替歐洲國家擔任防衞工作,而且他們不付錢。民主黨對川普主張的抨擊,已經脫離了美國群眾。 對於全球外交菁英及國際經濟專家,川普的全面勝利,代表過去75年國際秩序的翻轉,「新孤立主義」的崛起,同時是自GATT倡議以來自由貿易的翻轉。 回頭看美國千瘡百孔的製造業,貧窮人口不斷增加,中產階級日益消失,預算赤字不斷擴大,國債一直升高,它代表美國正走向帝國的衰退之路。 研究所有帝國史,我們大概都會看到一個帝國掙扎演變約半世紀的現象,它緩慢,卻一直朝向同一個趨勢。往往帝國不再可以庇護所有子民時,內部會開始出現混亂,財政會出現赤字,貿易出現長期逆差⋯⋯ 川普不是玫瑰,當然也不是和平鴿。他要結束烏俄戰爭,因為他已經沒有興趣再軍事援助任何一個國家,他樂見軍事採購,但他沒有興趣拿美國人的大把鈔票去鞏固他國的主權或是民主。 於是領糧食券的克魯茲和遙遠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站在同一條歷史虚線上,於是匹茲堡薪資微薄的美國鋼鐵工人和對全球尤其中國課徵關稅,是同一組思考課題。 帝國最後的掙扎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依然記得美國夢是如何讓第三世界的人會心微笑,全力奔赴。 他們會快樂好一陣子,但這樣的美國夢,在1976年美國開始出現貿易逆差、美國赤字連連、美國在中東打了兩場敗仗、美國中下階層窮了,尤其佔美國人口57%的白人至少三分之二也都淪為沉沒的中下階層後,美國的政治結構開始顫抖,體制不被信任,每一天,每一份報紙,都是丟在門口的噩耗。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