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D 短評:大屋頂下/解讀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上) :如果童子賢任行政院長
2024/05/26 23:06:26瀏覽177|回應0|推薦4

黃年 2024-05-26 07:00 ET

有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本報資料照片)

如果童子賢是現任行政院長,賴清德的總統就職演說會不會寫成現在這個樣子?且兩岸的政治氛圍會不會惡劣到現在這種地步?

本文不僅在評述一個賴清德沒有如願的人事選擇,更在藉由這段插曲來評論賴清德在國政方向上的錯亂。

種種跡證顯示,童子賢是賴清德心目中的行政院長「首選」。童子賢自己透露,在賴清德當選總統的「隔幾天後」兩人會面,聊的是「施政百日或一年內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談了十五分鐘後,賴清德突然話鋒一轉說:「剛才這幾個議題,能不能就請你來親自執行?」

賴清德要請童子賢出任行政院長,絕非在那十五分鐘決定的;且賴清德青睞童子賢,也應非只看上童的能源構想與經濟專業。

賴清德總統20日就職發表演說,指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本報資...

賴清德總統20日就職發表演說,指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本報資料照片)

童子賢與民進黨及賴清德累積了長期的互動,童並正式冠名出任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的副董事長(董事長為黨主席賴清德),且又深入參與了「國家希望工程」的總統選舉政見白皮書策畫,甚至在賴當選後「隔幾天」就約童見面討論「施政百日及一年內的重要議題」,千錘百鍊,才終於決定邀請童子賢出任閣揆。

因此,賴將童做為「首選」閣揆,是經過相當深刻的親炙及思考始作出的選擇。賴希望政局有所改變,但他自己渾身貼滿標籤,已不可能引領改變,因此想借童子賢作槓桿為大局帶來改變,而那種改變也應是賴清德「首選」的政治憧憬。

童子賢,文質彬彬。一般人只注意到他在能源思考上顛覆了民進黨的現行政策,但未必知道他的涵泳藍綠、哲理思維與人文情懷。童公開表示,他是儒家信徒,尤其是孟子的信徒。因此,看童子賢,不能只將他看成能源政策的一個流派而已。

賴清德決定邀請童出任閣揆,當然也不僅是對童的能源思考有所感應,而應當是對「整個童子賢」有所期望,因此寄託以「整個國政」的重任。童子賢是一個「系統」,國政也是一個「系統」。

賴清德用童子賢,應當是想要給大家一個耳目一新、脫胎換骨的印象:今後「整個系統」都不一樣了!

倘若童子賢出任閣揆,經濟議題必然躍登社會關懷的焦點,經濟取向亦必成為就職演說的濃墨重彩,影響所及,則講辭中的兩岸視角與世界視角,就絕不會像如今這樣通篇竟然明目張膽地不啻以「台灣烏克蘭化」為主軸。因為,「童子賢」與「台灣烏克蘭化」不在同一「系統」。

但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篇就職演說,充溢著「台灣烏克蘭化」、「兩國互不隸屬論」、「台獨自白書」的氣味,殺氣騰騰,完全不見「童子賢」的色調。

這就出現了幾個重大的疑問:一、賴清德任用童子賢出任閣揆的意念,與「台灣烏克蘭化」有無相互矛盾之處?二、如果童子賢出任閣揆,賴清德仍會強調「台灣烏克蘭化」嗎?三、如果童子賢出任閣揆,他會支持「台灣烏克蘭化」嗎?

答案是:如果任童子賢為閣揆是對的,則「台灣烏克蘭化」必是錯的;如果「台灣烏克蘭化」是對的,則任童子賢為閣揆就是錯的。

如今呈現的事實是:童子賢未出任閣揆,賴清德則發表了一篇不啻以「台灣烏克蘭化」為主軸的就職演說。

於是,台灣的整個政治氛圍亦告丕變。原本賴清德可能寄望的那種以童子賢為「首選」的政治風采,如今竟陷於「台灣烏克蘭化」的最惡劣選擇。

這一段賴想請童出任閣揆的插曲,幸好未出現最壞的結果,那就是:賴任童,命童在「台灣烏克蘭化」下推動經濟;或童接受賴的任命,在「台灣烏克蘭化」下推動經濟。對賴童二人來說,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就職演說顯示,賴清德的致命問題,是在他對「台灣烏克蘭化」的堅強意志。因此,賴的問題不在是否用童組閣,而在必須檢討「台灣烏克蘭化」的政策。

童子賢未接受組閣的邀請,應當也是對「台灣烏克蘭化」有所顧忌。一個「烏克蘭化的台灣」,被貼上「全球最危險地方」的標籤,眼看著連台積電都留不住,這教童子賢如何施展他在那十五分鐘所談的「系統性」抱負?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提到「世界」四十一次,「台灣烏克蘭化」基本上就是一種地緣政治世界觀,亦即所謂「國安人士」所說的「要在世界上架台灣」。這當然是爭取國際的奧援,其實亦將受到強權(美國)的挾持。因為,「在世界上架台灣」,勢將演成「在地緣政治的炭爐上火烤台灣」。

台灣的終極追求,絕非成為烏克蘭。因為,烏克蘭因內部政治的納粹化而引爆了內戰,又因外力的挾持而墜入代理人戰爭的地獄,這絕非台灣的追求。

台灣的追求,如賴清德在就職演說所說,應在實現「台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但「台灣烏克蘭化」與這個頂層追求是背道而馳的。

因為,台灣烏克蘭化,是以軍事對峙為主題,亦以國際介入為寄託。但是,兩岸問題的本質畢竟在政治,兩岸問題更無論如何必須經由兩岸自己的競合來解決。

因此,台灣對兩岸關係的頂層追求,不僅在不爆發戰爭而已,而在必須建立能夠維持常態和平的競合架構。但是,台灣烏克蘭化,或因國際的約束而使兩岸一時未爆發戰爭,卻必是不斷累積十四億人對台灣的仇恨,台灣將長期籠罩在兩岸戰爭與內部撕裂的陰影下,那恐怕是比戰爭還可怕的永無寧日的政治凌遲(趙春山教授的說法是,「讓台灣活得痛苦」),更絕無可能走向賴清德所寄望的「台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

童子賢幸而未蹚這渾水。因為,台灣的政經大局絕非僅靠調升核能占比就能挽回得了的,更重要的是台灣必須明智地「去烏克蘭化」,這是「整體國政系統」的首要前提。

賴清德想任童子賢為首選閣揆,原本可能懷有一種「典範轉移/系統轉移」的政治憧憬。倘係如此,那種政治憧憬應是較童子賢這個載體更高的概念。因此,即使沒有童子賢,賴清德仍應懷持那樣的「首選憧憬」。

沒有童子賢,賴清德自己何不就做童子賢?沒有童子賢,賴清德自己仍應調整核能占比,更仍應致力引領台灣跳脫「烏克蘭化」的「世界地緣政治烤肉架」。

本文對人物的模式化描述,或許渲染誇大了童子賢的角色,但用意在映現出賴清德的昏瞶與錯亂。

賴清德無妨以「如果童子賢是行政院長」,重新給自己構思一篇虛擬的就職演說,將國家內外全局再深思熟慮一遍。

MD 短評:童子賢婉拒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之職是正確的決定,童會以他的公司爲藉口,但實質上他瞭解賴的本性,道不同不相爲謀,只不過童將過程過程公開值得玩味!

( 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yuen&aid=18065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