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4 07:04:47瀏覽303|回應0|推薦2 | |
團團圓圓出使到台灣 這兩天台灣媒體與本地英國主要電視台都大幅報導團團、圓圓到台灣的消息,而絕多數的評論認為:兩岸關係在大陸贈送貓熊團團、圓圓予台灣後,步入新的良好關係。 國內藍綠政黨對於這項兩岸重大事件,各有不同政治取向予以解讀,評價兩極,看問題的意義和角度截然不同。從昨天看完國內相關報導以後,對於大眾普遍認同此項軟性交流,有利兩岸關係走向和緩,我亦不覺得有所不妥,至於有無傷及台灣主權,且有待繼續觀察。 今天下午,從圖書館出來,走進TESCO買些晚餐要吃的食品,在結帳台前,觀看倫敦市新聞台SKY TV,以頗長篇幅報導兩岸交流這件大事時;由於身處番夷之邦,我的直覺忽然告訴自己:兩隻稀世珍寶遠道護送抵台,台灣浩浩蕩蕩迎接這兩隻寵物,這一幕在歷史事件裡所呈現的面貌,與漢朝昭君和番、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頗有相似之處。只因時代背景已變,但能以「團團圓圓」出使台灣,保住兩岸一家親的血脈連結象徵。 中國歷史之中,「出使」或「下嫁」西域、匈奴、遼金等邊陲遠疆,以維護邊疆穩定,兩國不必動刀干戈,兵戎相見的故事,不勝枚舉;如春秋戰國各國之間交換公子,以免戰火不斷,俾互保和平;宋徽宗遠赴邊漠做為人質;蔣經國年少偏處北極荒漠,以確保中蘇兩國無戰事;雖然這些歷史典故與前述「團團圓圓」來台的外表象徵,稍有不同,但是在所代表的內容與意涵却類似極了。 瞭解這層不同意義,對於大陸以這層思維方式對待台灣,就可鑒古知今了。雖然台灣可以說是有來有往,以台灣土產梅花鹿做為交換禮物,究竟還是被視為「古之貢品」,表面平等,禮尚往來,在國際觀瞻與大陸民眾眼中,依然少了點高度。當然,對照歷史事件的回顧也稍可證明這種無奈的現實。 自台灣主體意義來論,接受「團團圓圓」的政策絕對是過於粗糙的思考,不但未深入考究其所代表的中國歷史意涵,其後果更可能掉進「團團圓圓」和「兩岸團圓 = 統一合併」之間的連想及推理演繹結果的陷阱。台灣全體,包含政府與民意代表,豈能不慎? 在一片「兩岸熱」燒昏頭之際,從台灣走向兩岸和平之道路上,絕對不應放棄自我,惟有具備了對自己的認同與擁有了自己的主體,談論兩岸的合作交流,才不致喪失自己的存在價值,才能獲得對手的敬重,及得到應有的尊重,兩岸和平才能長長久久。否則,喪失主體的自己,立場既無,豈可言乎台灣主體利益?既無利益可言,何來中國大陸的尊重?台灣的利益豈能獲得保障?希望政府妥慎處理爾後有關「團團圓圓」涉及台灣主體的問題,民間團體與在野黨應大力提醒及監督政府的主體性立場。 此外,更宜思考為肆應台灣民情之需,徵求全台民眾,給予台灣的命名,以符時地之宜。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