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節之學評述
前言
宋明理學家,所建立的學問,稱之為「新儒學」,特別重視天理、心性的探
索;因而,《易經》也往往成為重要的討論資料。今天開《易經》大會,又紀念
邵康節先生的1000歲生日,想在這裡貢獻一些康節之學的研究心得。
康節其人
康節先生姓邵名雍,字堯夫。他的祖先是范陽人,晚年是河南人。學者稱她
為康節先生、也稱為百源先生。
他曾經住在蘇門山百源之上,穿布衣、吃粗食,刻苦自厲了多年。後來安葬
他的父母在伊水旁,就改成了河南人。宋神宗熙寧十年去世,享年六十七歲。元
祐年間,賜諡號為康節。所以學者稱他康節先生。
他的著作,有:《皇極經世書》《觀物篇》《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等
》。
康節之學
1.以心為體:心是一切的主體。認為天地萬物之轉運變化,一切都由人心觀
察而生。所以說:「萬化萬事生於心」。認為心就是太極。(見《先天圖
、卦位說》
按:《易經》的太極是產生一切有形之物的道,康節則認為這太極或道就
是我們的心。心能觀察萬物,萬物才存在,則萬物由我心產生,也是合理
的。
2. 以人為本:人是一切的本位。原來人與萬物,都得到天地造化的一部份。
因為人是萬物之靈,所以能把主體、客體充分交會,而達到人道最完備的
境地。
〈觀物內篇〉說:「聲色氣味,是萬物的體;耳目鼻口,是萬物的用。」
聖人是人的最高境界,所以能「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
事」。由一部份發展成全部,而成就了人的本位。也就是,「上識天時,
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造人事。能以瀰綸天人,出入造化。進退古今,
表裡人物的意思。」(同上引)所以聖人的境界,竟可以如上帝一般慈仁
惠物了。
3.觀物之情:康節以為,觀物之理,明白宇宙人生真理的底蘊,必需除去有
我之見(個人的主觀見解),即絕對之客觀,不「以我觀物」而「以物觀
物」。天地萬物之轉運變化無窮,人心所能觀察的有限,要把自己置於「
物」的地位,也就是「無我」,而消除成見。如此才能達到天地與我融會
之境界(亦即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意思)。他說:「聖人能夠看清
萬物真情的原因,是因為他能反觀。反觀的意思,就是不以我觀物,而以
物觀物。那就沒有我見的存在了」。
4.心一不分:就是修養功夫,要讓心思凝聚專一、不要分心。並且空虛安靜
,那就可以應付所有的變化,窮究天地最奧妙的所在。
康節《觀物外篇》說:「心一而不分,則能應萬變,此君子所以虛心而不
動也。」,
5. 盡物盡民:康節的學問,窮究了天地性理的奧秘,最後結論在「盡物」
「盡民」的要旨。這就讓他成為振古鑠今的豪傑M,並且成為純粹的儒者
了了。
康節《觀物內篇》:「天之能盡物,謂之昊天;人之能盡民,謂之聖人
。」
按:〈中庸〉說:「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就是「發揮自
己的善性(希聖希賢)、發揮他人的善性(助人為善)、發揮物質的本
性(利用萬物、造福民生)」,這是一種仁愛、利他行為的極致,也是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與基督的博愛犧牲,可以貫通。值得吾人之敬佩
、頌揚。
評論
康節的「觀物之情」說,大約得自《易經、繫詞》「觀象」。所謂「觀象」
,就是觀察宇宙之現象或象徵意義,因而得到人生的啟示或靈感。
康節「去有我之見」,接近莊周「不師成心」的意思。《莊子、齊物論》:
「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就是要「去有我之見」。
康節「以物觀物」,也就是莊周「照之以天」的意思。《莊子、齊物論》: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天」就是自然,沒有己見、沒有人為的造作
,是最高的人生智慧。康節《觀物外篇》說:「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
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康節「心一而不分」,實在是根據荀卿「虛靜而壹」的理論。《荀子、解蔽
篇》:「虛靜而壹,謂之大清明。」意思是:心如果能空虛、安靜又專一,就叫
做「大清明」,那就能把智慧發展到最高境界。
所以康節之學,能集諸家之大成,又能融會貫通它們。他講「無為」,卻不
會流於「虛無」。(認為宇宙就是一個虛空無有的東西,而人生也是消極無意義
)。注重「心主」而不失其客觀。(「心主」是心的主宰,像是人的靈魂、理智
。強調「心主」的流弊,就會限制在自己主見之中,而不客觀)。
康節認為,說話、發笑、取得,都能合乎自然之性,不造作,那就能得到別
人的喜好、欣賞,才是真正的自然無為。這又是我國道家的智慧,
尾語
敝人所學有限,此文的一些內容,大半取自本師林景伊先生之《中國學術思
想大綱》,加之個人之詮釋、闡發、整理。掠美之罪,在所不免,特此聲明。或
許有些許之參考價值,則出於想望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