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3 06:04:56瀏覽2294|回應23|推薦131 | |
自由與尊重~兼談教育~在北大兩度演講略記 張鳳 登上美國世界日報部落格首頁 http://blog.worldjournal.com/pages/home
精采圖文 和名家部落格因緣際會我們這一代﹐30余年臺美漂泊﹐經歷了風雲變幻的 文明轉化時機。在這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下﹐各人各地不一定 相似的文化環境,有著不同的民族習性,中西文化的異同﹐此 刻已不能簡化為二元對立,文化的沖擊也不能用一門學問就能 理析。生活的普適化﹐文化抵制﹐哈佛教授山繆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寫的《文明衝突論》和911事件等造成了巨大的隱憂。 原本在教育上﹐天經地義的中西有著稍異的旨趣﹐中國傳統 思想根深柢固﹐長幼親情都有次序﹐推己才能及人…我們哈佛 的儒學大師講座教授杜維明﹐也曾在思考之後﹐提出差等之愛 ﹐在中國文化中﹐是頗為獨特。 但是當今媒体電訊對人的影響﹐早已超過家庭學校教育﹐ 甚至宗教。令人不得輕言樂觀﹐教育的研究﹐领域應包括大學 文化研究、人的發展、教育社会學研究…在全球化聲中反思﹕ 我們中小學時代的東方成功教育~就像北一女﹐師長不厭 其煩諄諄善誘﹐尤其與我有著鄉誼的第四任江學珠校長。 江校長建樹最多﹐主持一女中任期長達21年六個月。 終其一生, 素色旗袍,齊耳的短髮, 獨身奉獻教育﹐懇切對 她公誠勤毅的教育理念﹐不曾須臾離﹐禮賢下士﹐言身二教﹐ 輔成她所重視的全人教育。在那禁錮的年代﹐美國也有麥卡錫 事件的戒嚴偵防﹐學生們自然也兢兢業業遵從規矩﹐綠制服成 為至高無上的象徵﹐創造了巔峰的聲譽,歷經百年長久不衰。 2008年是江校長過世貳拾週年﹐滿天下的子弟有如女兒﹐懷念 殊深。 在短髮長裙的一些生活形式制約下﹐北一女精彩紛呈的 教育,並不止於讀書,而是大幅提昇了不卑不亢的自信和完 成自我願景的機會﹐似乎涵養了更多的靈動自由﹐猶記得班上 知友[七仙女]和同學們描繪我像快樂的小鳥...,他班的永樂多斯﹐ 陳美雲﹐楊愛蘭, 徐春枝﹐…和此地的李泓嘉﹐戴寰﹐ 鍾瑩娟及從小就同學過的﹕彭綺﹐熊海寧﹐郭譽玫﹐ 劉沙林等﹐也這樣在綠園相遇。 清華四大導師﹐我書寫和演講的“哈佛中國學”人物趙元任﹐ 曾屢被邀請去擔任校長或其他﹐卻以任何與人事有關係的 工作都婉拒﹐終身不仕﹐只願一生無慮做學問﹐從事教育。 他在家教導我們親近的哈佛首位東方女教授趙如蘭﹐和另外 三位千金﹐自由自在﹐鼓勵孩子們玩音樂﹐ 所以她們除鋼琴 外﹐喇叭雙簧管﹐大小提琴都玩得很好﹐又成就了各科大學問。 北大和臺大也一向以自由之風享譽。北大元培計劃實驗班 ~緣於蔡元培之名﹐ 他貫徹[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 之義]的辦學原則﹐兩度擔任北大校長。 元培班是在新世紀﹕ 進校不分專業 ,只按文理科分類﹐為弹性學制的重要教育實驗﹐ 2007年後已經發展為元培學院﹐是[精英培養]的榮譽學院﹐特設 導師制~為來自學校各院系推薦上來﹐ 校長親自禮聘的資深教授﹐ 走在時代的前端﹐成功推動的教改﹐成為教育辦學的新模式。 (2004年9月29日 7PM~張鳳在北大元培講座演講) 朱青生﹑歐陽哲生等位教授是元培班的導師,盛意一再邀請 我到北大元培講座﹐給同學們演講交流一下個人近年研究的 些許心得。猶記得歐陽等位﹐親自來接我到到講堂﹐行經聲名 卓著的三角地﹐40多年前文革時的大字報已被形形色色的海報 取代﹐赫然見到﹕ 我的海報抬舉在因研究積體電路﹐而得千禧年諾貝爾物理獎 的德州農工大學教授杰克柯比Jack Kilby的演講海報旁邊。 歐陽教授也開心的為我攝下三角地的鬧熱﹐和 長龍待候簽名售書的這兩幕。
高毅主任主持﹐歐陽哲生主辦) 北大學生實踐著真自由﹐在幾小時的上課時間中﹐選擇 作者﹐ 感觸很深﹐對再微小的生命也要尊重﹗
程介明教授在哈佛講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野的課程,用 文化的角度, 來視察教育中的文化差異。 被稱為香港超越教育界的程教授﹐在哈佛近年還教 有關教育改革的課:後工業社會對於教育的挑戰。講的 是全球化的急速變異,徹底改變了社會上的工作形態、 生活形態和個人的前途,以及教育的功能。這凝結他近 十年研究的焦點。他有幾句名言﹕如“ 最好的規章 制度寫不出來。像武俠所說,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仿彿無為而治地幫助學生﹐影響廣大。我也探討過哈佛 法學院的課程﹐常是學期頭中尾上課﹐對學生指點解惑 一下﹐其餘皆由學生自動自發研究。 在他和團隊引導 下香港大學成 為 東 方 名 校 之 一 。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孔老夫子﹐在論語 侍坐~言志一篇中﹐感慨萬千地讚許曾皙(點) 的心志… [: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全篇寓意深遠﹐開放尊重學生志向恢弘﹔或心境越謙退﹐ 淡泊無奇,亦可洞悉天地無言的教化﹐心靈可臻於天人 合一。自由奔放地﹐更讓人眼前一亮。 這百餘年間﹐教育早已中西借鑑﹐當下更要高瞻遠矚 ﹐ 往未來著想﹐並且迎頭趕上社會曠古未有的瞬息萬變﹐ 不敢說他山之石定可攻錯,但普適價值與個別(本土)價值 必須尊重共存 。華夏儒釋道文化向來兼容並包﹐人生和 教育價值的重新辯證﹐值得深思熟慮﹐紓解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棄不離的仍是自由與尊重。在眾說紛紜的話語當中﹐ 拋開各種現有理論的束縛﹐直接分析現象﹐嘗試實踐 開發﹐積累靈感和沉澱經驗﹐凝神蓄勢再做思考和 調適﹐不失為心安理得之良方。 (寫於哈佛) 北京清華講座特寫新聞: 張鳳暢談哈佛中國學~ 清華新聞網通訊員龍桂珠 http://blog.udn.com/leifho/4544695 http://blog.udn.com/changphong/3038147 哈佛 張鳳__昨天我們「哈樂不哈佛」 引用更生 http://blog.udn.com/ctingjing/4534444 http://blog.udn.com/changphong/3407123 http://blog.udn.com/juneliu6/4553185 http://blog.udn.com/Effie0210/4543300 引用美國國務院網站~Xiao之文章~ 在美華人系列:情系哈佛的女作家張鳳 http://blog.udn.com/changphong/4284805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