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9 22:52:57瀏覽272|回應0|推薦1 | |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行政院長劉兆玄已決定推動正體字(繁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定在春節後成立“產官學推動小組”,聯合全世界重要大學展開聯署,希望能在四年內達成目標。
大陸多少年來就已經使用簡體字了,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大多對繁體字是生疏的,但臺灣一直在毫不走樣的延續使用繁體字。
其實,繁體字只是中華文化寶庫中很小的一部分,使用繁體字和推廣簡體字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但如果從保留整個中華文化情況來判斷臺灣和大陸誰比較正宗的“中國”,當然是臺灣。
這是因為,早年的共 產 黨和現在的民進黨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雖然出發點不同,但對於中華文化的摧殘卻有異曲同工之處。
共 產 黨正宗的理論依據來自一個猶太人的思想,算是“舶來品”,雖說是“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具有本土的成分,但總歸不是以傳統的中華文化為主調。尤其在“十年浩劫”的文革中,“破四舊、立四新”,“批孔反孔”等一系列革命行動中,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變得衣衫襤褸,面貌全非。
國 民 黨的功過我們暫且不談,如果僅從從文宣上看,他們的理論是建立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的,他們從“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古人論述中,引申出“四維既張、國乃復興”,講究“禮義廉恥”。尤其是在大陸鬧“文革”的60年代,臺灣為了凸顯“賊、寇”的區別,讓世人看誰能代表正統,就針鋒相對的成立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並把孫中山的誕辰日11月12日定為“中華文化復興節”(復興節)。
尊儒尊孔滲透在臺灣人日常生活中,孔子的正宗傳人在臺灣受到崇拜。教學中文言文比例在50%以上,《論語》、《孟子》等古書是必修課,《大學》、中庸》是普及書,道教、佛教信徒眾多很有人緣,看風水、查陰陽見怪不怪······
正因為如此,臺灣的“中國味”遠遠濃於大陸,雖經民進黨執政八年極力“去中國化”的摧殘,但從臺灣媒體報道用語到政治人物的語言,以及官方文件的文字中仍然可以感覺到引經據典的熟練使用精辟的成語或典故,許多政治人物的書法水平都相當高超,不要說馬英九、連戰,就連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整天鬧“臺獨”的陳水扁也寫得一手好毛筆字。
好在,我們看到,大陸的近幾屆領導集體開始重視中華文化了,在全球開辦“孔子學院”,孔孟學說又有了市場,傳統節日也擺脫了“妾身未明”的尷尬,終於被官方認可為法定假日等等,諸多實際行動讓中華文化又出現了曙光,煥發出青春。
再回到原題。臺灣推動申請繁體字申遺,實在是另全中國人都高興的功德之事,大陸不用繁體字了,再沒有臺灣人去申遺,難道讓至今還保留使用許多繁體字的韓國、日本去搶著申遺嗎? 如果那樣,中國人可就難堪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