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2 21:03:07瀏覽852|回應1|推薦91 | |
赤嶼(湖西鄉) 曲牌:四塊玉 消漲潮 離連島 六四群中被丟拋 北寮山下名通曉 步道瞧 意趣飆 塵慮了 湖西鄉北寮村北有奎璧山,奎璧山俗稱「龜鼊山」,自海望若烏龜匍匐,山上視野廣闊,遠眺景觀絕佳。諧其「龜鼊」之音,文人雅稱「奎璧」,賦詩詠歎「奎璧聯輝」,澎湖昔日八景之一。山之東方300公尺外海,有一島嶼,稱諸「赤嶼」,嶼雖不小,竟未入「澎湖六四島嶼」之列。 一般習稱:澎湖由64島嶼組成(海上64顆明珠)。其實,南宋迄今有36島、45島、50島、55島、64島、97島...之說。徵諸澎湖島嶼六十有四,伊始於日.明治44年(1911)井田麟鹿「澎湖風土記」:「自古以來,澎湖群島究竟是由36個、49個或55個島所組成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經精確調查,確知是由64個島嶼所組成。」(林有忠譯)爾後,公私著作多依從之。而島嶼總數爭議不絕,此皆認知取捨與調查工具演進所致。為一勞永逸計,民國94年初,縣府乃委託李良輝、曾清涼兩位博士,採以聯合國最新島嶼定義及衛星勘測,影像判讀:「以滿潮時仍露出水面之陸塊,視為島嶼,並判別各島嶼為獨立陸塊,非退潮後,另一島嶼之陸塊延伸。」年底,清查結果:澎湖島嶼共有90座。(咾咕石56期.頁132-134) 依此,各島嶼分佈則:馬公7、湖西10、白沙37、西嶼3、望安32、七美1,凡90。赤嶼,入其列矣! 赤嶼,顧名思義,紅色島嶼也。島長120公尺許,寬可60公尺,漲潮之時,為一獨立島嶼,退潮時分,則露出長約320公尺、寬約12-50公尺(視潮退大小)玄岩礫石小徑,與奎璧山連。赤嶼處火山角礫岩之海蝕平台上,東南海崖下方,有一段由凝灰岩構成之沉積層,部分因鐵質氧化而呈紅色,層理分明。上層玄武岩厚約4-6公尺,分上、下兩層,上層呈灰黑色,下層土黃,間有黑色大斑點。以海蝕故,平台上有造型奇特之蕈狀岩、壺穴...黑灰黃外,多有赭紅,為戶外教學之好所在也。西北角有一孤立之巨大海蝕柱,頂面平坦橢圓,直徑13公尺許,儼然一火山頸,呈黃灰色,外緣有1公尺黑岩圍之。此外,嶼上亦有小草、野生植物。有好事者,留一繩索,踐躋而上,須費工夫,駐足其上,廣開視野。西北遠處之錠鉤、雞善,似在招手;較遠之查坡嶼、澎湖極東之查某嶼,映入眼簾。於此,仰望一片藍天,俯瞰萬頃碧波,時有好風吹拂,頓時胸次壯闊! 先是,縣府選定6處「地質公園設置第一優先區」,有「湖西鄉奎璧山與赤嶼」。以其地質特色在玄武岩之火山及海蝕地形,及當地人稱為番仔石(意為外來石)之含橄欖石團塊之玄武岩。乃於2008年1月,舉行「奎璧山地質公園入口意象」揭牌儀式。自是踵續之前,而成熱門景點,更廣招徠!向來,「奎璧聯輝」,人探龜鼊;「海底步道」,走訪赤嶼。赤嶼壹自旅遊活動勃興以來,聲名大噪引得遊人前來踏浪,能於退潮之時,近距離之接觸,親暱古老島嶼,一探神秘究竟。 北寮-赤嶼,澎湖7條海底步道之一。步道緣何形成?水流夾擊所致。蓋每逢漲潮,海水自東、西向中推擠,推擠互撞,撞出水花,日居月諸,乃成步道。小退潮時,雖未全部裸露,但仍清楚可見,雪白浪花飛濺,宛若銀河掉落。是時,北寮直通赤嶼,尋幽探勝恣君。步行步道,潮來潮往之間,一覽魚蝦貝蟹,踏浪之樂,樂也曷極。如若大退潮時,步道全部裸露,望之尤其寬廣,直走近赤嶼前,有一南北走向之百公尺許岩脈,岩脈者,岩漿侵入周圍岩石裂隙之中,經凝固後,形成近乎直立之板狀侵入岩體也,岩脈或稱:岩堵、岩牆。岩脈兩側,或灰或黑,地表紅色鮮明,明察大有可觀。 如若「踏浪」,莫要「踏爛」。奎璧-赤嶼之潮間步道,以其底岩乃火山集塊岩與凝灰岩,質地堅硬勝過珊瑚礁,親近海洋,走訪步道,不妨到此,兼顧觀察精彩地質、岩脈。或曰:「...每逢退潮之時,赤嶼和本島之間會現出...礫石步道,步道兩旁仍是海水,畫面上看起來,就像是海水被劈成兩道般,蔚為奇觀。這樣的畫面,讓人不禁聯想到『出埃及記』中,摩西劈開紅海的形容...漫遊的同時,除了體驗當『摩西』之外,另外觀賞潮間帶裡的生物,看鄰近村莊的漁民備妥工具前來捕魚、拾貝...會是十分奇特的體驗。」 北寮-赤嶼,來回須2刻鐘,漲退潮時,約3小時。遊覽赤嶼,須知潮汐變化,拿捏得宜。否則樂而欲返,返已無及!報載:2008年1月28日,有一遊客登島,潮漲俄頃之間,彼則困守石邊縫隙,避風待援。時當冬季,警消救援乏力,幸賴村民乘槎挺進,而風勁浪強,逼近不得,乃徒步涉水,冒險走至岸上,遊客搭其肩,拉繩索,雙雙小心翼翼,直往竹筏移動,驚濤駭浪拍打,一度動彈不得...終於順利救回。 是故,走訪赤嶼,岸上之「敬告遊客」及「澎湖地區潮汐時間表」,不可等閒視之!(謬誤在所難免,尚祈方家指正) 相關連結:奎璧山 圖下:海石柱、蕈狀岩,取自網路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