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2 14:21:54瀏覽3183|回應4|推薦37 | |
拱北山砲台 砲台新式設施全 拱北山頭固守堅 日寇平湖兵燹起 媽宮掩護史流傳 初揭拱北山砲台神秘面紗: —1944年日軍新建之新式砲陣地 民國88年11月27日,澎湖時報第一版報載:「全台唯一一座未曾公開露面的清朝時建立的軍事砲台--拱北山砲台,昨天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一群對歷史古蹟、傳統藝術素有研究的學者專家,在澎防部人員陪同下,進入拱北山砲台,企圖尋回往日歷史,學者指出,拱北山砲台‧‧‧另外制高點所設的一所鐵製觀測站,更是目前全台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極具歷史價值‧‧‧」 再觀「澎湖縣古蹟導覽手冊--走過歲月」小冊,及「咾咕石季刊15期」,林會承「澎湖的砲台」一文,有關近代史拱北砲台之報導: 馬公城外東北拱北山上,清‧光緒12年(1886)築有砲台,為劉銘傳興築九座新式砲台中,唯一內陸砲台者。有掩護馬公港背之功。 光緒21年(1895),日軍伊東中將率十二艦進發林投,轟擊拱北砲台,攻防戰中,日軍陣亡兩人、負傷十七(按:日軍攻澎,此役較為激烈)。乃於龍門裡正角登陸,朝太武山南推進,後,攻下砲台,長驅直入,據馬公城。 今所見者,為日據時大型制式砲台,設施允稱完備,施工亦見精緻,尚留一座觀測所。 澎湖砲台可見有:荷蘭、清末及現代者,拱北砲台則唯一日式砲台,於澎湖最高之拱北山上,居高掩護馬公港,軍事管制,猶未對外開放! 以上,皆依乙未之役前後歷史文件記載轉述,砲台所在,未有明確之地籍圖示。百年封閉,導致砲台原址至今妾身未明。而有司乃依學者會勘,將日據時期‧昭和19年(民國33年‧1944)日軍新建之新式砲陣地,誤認為清‧光緒12年(1886)拱北砲台之所在地,而訂為縣級古蹟,也大謬矣! 再揭拱北山砲台神秘面紗: —清‧光緒12年所建之「拱北砲台」 本縣攝影大師陳英俊先生,有心人也。恐錯誤之記載廣泛轉載,吾人因而曲解拱北砲台歷史之真實性,乃與咾咕石季刊主編蔡丁進、編輯郭金龍,透過文化局秘書洪敏聰、局長胡中鎧之協助,向軍方協調尋找拱北砲台遺址之申請。以其為軍事重地,多所不便,經獲准於拱北山軍事設施「外圍」,找尋砲台原址。 民國90年7月30日,陳氏一行經商累愛中校引導,驅車經興仁左轉,赴拱北山南營區被指定之砲台古蹟處,由駐軍唐連長解說,一行於日式砲陣地,有梗概之認識。然,砲陣地之配置、構築材料乃至相關地形、碑文記載,率與日據時期影像照片不符。陳氏質疑,登「高」觀察,竟於東約五百公尺處,尋得與影像照片相似之「地形」,乃轉往探尋蛛絲馬跡,方至,拱北砲台外圍之遺址形像,豁然顯現眼底! 其外垣牆與堡門遺址依稀可見,環繞砲台外垣步道,滿佈雜林,而與牆外步道地形竟相互吻合。砲台東側,一段土垣遺跡,經日軍之駐防、國軍之改建也。約20公尺,垣底有通道與兵房和甬道相連,據聞內有軍事物品,莫可進入。上覆泥土作防護層;東北側土垣牆上,則有砲座遺跡,兵房外今仍存有內校場,以腹地有限,故,兵房與砲陣地呈南北走向,平行線佈署。「拱北砲台」,其制視西台、東台略小。欲入則須自堡門經階梯,乃能至內校場及兵房也。 兩小時又過半,一行探訪拱北砲台,咸認有收益也。感謝軍方協助,始能一窺神秘。因時間關係,未可勾留,殊為恨恨!俟他日造訪,將拱北砲台確定位置重現,並建請縣府民政局,於指定1944年日軍所建日式新砲陣地,為拱北新砲台縣級古蹟;並能重新指定清‧光緒12年(1886)所建之「拱北砲台」為國家一級古蹟,陳英俊先生云云。 圖1:清拱北砲台堡門遺址 圖2:清拱北砲台原址 圖3:日式拱北砲台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