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首次揭秘」如同真實天象之易經八卦排序超乎 今人的認知
2021/01/14 13:54:02瀏覽48|回應0|推薦0
「首次揭秘」如同真實天象之易經八卦排序超乎今人的認知

中華天官/易術與天文求真網站 http://1.34.62.237/
歡迎好朋友手機洽詢,請搜尋 Line ID:ccding2017、微信 ID:ccding2003 結為好友互動。
 


筆者在網路上不止一次的呼籲,易卦是古代天文座標圖,不識此秘,空言天星擇日「寅葬卯發」速效之秘, 全然只是無根之言,而更可能使人「造吉不成、反降災難」。

怎麼說呢?大家應該知道,地理風水之羅盤測方是用磁方位,而天星盤的製作是採經緯度製成,所以星盤上的方位,是採真方位示象。於是真方位與磁方位相同嗎?光聽名詞就不同,自然兩方位指象也不同。

於是不懂易卦為古代天文座標圖,自然不知古法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全之易/俗誤認為是周易,便入易術盲區而無緣認識易經真理),即有周全之易已示真磁兩方位修正及運用之法了。

於是楊曾蔣真堪輿風水用術,活用於周朝洛陽之都的佈局(筆者能以今日考古現場証實此論);更甚者,在夏末遺跡中亦有真堪輿風水佈局的明証。

而此真術,下卦用爻線,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線的細膩度,遠比圓周三百六十度的一度還細微。那麼,真方位與磁方位的誤差何止一度及以上。大家用羅盤測方後,要落實於天星盤上之真方位,而不知易術堪輿風水用術,早有易聖人以周全之卦明示修正取用之秘法時。

羅盤磁方位一度以上巨大誤差的天星擇日用課,便很可能欲用吉星反引動凶星之災厄。大家相信五術能造吉,就一定要相信五術用錯會降災的事實(這就是五術俗師,根本是用錯術,所以常有「孤夭貧」的災厄,故謊稱「洩天機,損陰德」的搪塞之詞)。

所以不知易卦為古代天文座標圖的事實,就是造成五術以易經為根源,而錯用易卦,導致用術產生如科學實驗引用錯誤資料,而有錯誤結果的事實一樣,產生盲點迷障而不能自拔。

於是筆者在《五行八卦真實天象關係的五術大問題及易傳河圖卦象說明人類起源之秘》上下兩視頻中,首次揭露河圖真五行、五星流行之天象,易經八卦太陽系天象正確的排列,便在揭示易卦的由來…。

如《易傳》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首先模仿的大宗師,便是「仰則觀象於天」的天象,或有不足於後來地球人事的變化,所以才有再補「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由來,說明「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功能。

因此,易卦與天文之關係,筆者再補如附圖文王卦之天象排列,便讓大家清楚看到古易聖人肉眼觀察天象的成果,如今日天文觀察用天文望遠鏡才看到真實太陽系重要行星的排序一致。不知這真實易卦與天文之間的關係,五術用術要有所突破,真的很困難。

圖說一:文王卦邵康節錯誤定名為後天卦,真實是是先天卦,見筆者《絕對密件之易術堪輿突破風水迷障的正理要訣》短視頻說明。

圖說二:文王卦正名是帝出乎震卦,用於漢易言卦氣,所以一年之始於立春,艮卦在易傳言「所成終而所成始」之故位立春,而有震卦為春分、巽卦為立夏、離卦為夏至、坤卦立秋、兌卦秋分、乾卦立冬、坎卦冬至的排列。

圖說三:近代天文望遠鏡的發明,始有天王、海王、冥王等三王星的發現;在此之前的古星學,則只有土星及以降的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的肉眼觀測。但易聖人之觀測,是否只限於此呢?不是,所以易卦有八而皆為太陽系重要星體的正確排列。

圖說四:古易聖人肉眼觀看天體,除發光之恆暒外,最遠只看到沒發光的行星土星,如一年之始的艮卦五行屬土為陽土,乾燥堅硬而不能滋養萬物,故以艮卦配土星;其後震卦為陽木,陽大陰小之故,震又為長子之卦,所以代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且與土星相接鄰的木星。

圖說五:太陽系形成之初,木火之間或有一至數顆不穩定的行星,彼此碰撞散碎,因此越散越多的散碎小行星,便形成了有人類肉眼可觀察到的小行星帶,故以巽之陰木在震卦之後,陰為小,巽又為風卦如易傳言「風以散之」的散碎,故代表與木星接鄰且形同散碎的小行星帶。

圖說六:離為火,在巽卦之後,故代表接鄰小行帶的火星。火星接鄰的是地球,為萬物生養的星體,而如離卦之後的坤卦,為母卦生養子女,為陰土含水生養萬物,故以坤卦配地球。

圖說七:兌為陰金,陰隱諱而非真實的金星;雷澤歸妹卦六五爻變兌為澤卦言「月幾望」,又兌卦在西而為月落之位,兌為附決,附屬之謂,所以是附屬地球之衛星月球。然後相鄰地球與月亮者,便是金星而配乾之陽金,為具體行星之金星;再接鄰金星者,便是水星為坎水之卦。完成文王卦表述太陽系土星以降重大星體的正確天象排列,也說明了易卦與天文之間不能割捨的關連性。
 
 

 
學易經找丁長青,洞悉先後天易卦為古星學天文座標,便能將堪輿結合天星擇日,改善人生。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ding2003&aid=15537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