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朝時期
2006/03/15 09:46:23瀏覽504|回應1|推薦13

清朝時期           陳瑞旭

    

明鄭東寧王朝鄭克塽,率東寧亡國百官,向清國投降,清朝康熙廿二年(一六八三年),清國雖降服的鄭氏政權,但剛開始對台灣,卻沒有強烈的領土野心。康熙皇帝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倒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後因率兵攻台的施琅力爭,台灣被併入「中國」版圖,隔年(一六八四年),台灣地區設一府三縣,曾文溪以北設諸羅縣。西路里或整個田中鎮,這一帶仍為洪雅平埔族,阿里坤支族(大武郡社)之領域。但在名義上屬台灣府諸羅縣管轄。到了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因為諸羅縣轄區太大,管理不易,劃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因此,田中鎮劃歸彰化縣管理。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郁永河來台採硫,《裨海記遊》作為郁永河的日記,留下了十七世紀末,台灣的地理景觀、人文歷史的文獻,都是彌足珍貴。「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初七日北上,途經各番社。「自斗六門以上皆荒蕪,森林蔽天,麋鹿成群;番亦馴良,不殺人……」。過了斗六,來到彰化縣,可見當時,漢人很少,從清初「厲樟之地,要成為桑田」,如何砍大樹?如何挖樹根?如何搬木頭?時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多數漢人娶平埔族人為妻。

雖然田中鎮當時是一片沙地,丘陵,樹木雜草橫生,可是面對一片蠻荒,祖先沒有選擇,只能動手耕;令人鼻酸的詞句如下:種蕃薯無牛得駛刁刁難,只靠一雙手挖土來耕田」。三百年前的中台灣,就有檳榔了。郁永河<台灣竹枝詞>以檳榔為例,他是這麼寫的:

檳榔無旁枝,亭亭直上,偏體龍鱗,葉同鳳尾,子形似羊棗,土人稱為棗子檳榔。食檳榔者,必與簍根,蠣灰同嚼,否則汰口且辣,食後口唇盡紅。

李筱峰教授,在「台灣史話」,文稿中提到:清朝領台,兩百一十二年中,真正用心於台灣建設,僅有最後二十年。清初對台灣極不放心,視台灣為危險之地,大陸的官吏來領台,三年一調,駐兵也三年輪班,以防未然,也不鼓勵大陸人移民台灣,移民渡台,限制很多。然而,移民政策雖多門檻,但閩粵移民卻不斷湧入,或正式持單入台,或偷渡,皆甘冒台灣海峽(黑水溝),波濤驚險,不計九死一生,真所謂「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

   田中國小退休,許遠利老師談到:到田中鎮的移民,來自不同原鄉,而且都是男人(羅漢腳),由於生存競爭,常發生磨擦、衝突,漳泉相拼、閩客械鬥,此外,「民變」迭起。由於台灣賦稅之重,也高於清國內地,而且台灣米糧經常,被徵送福建賑災。在「一隻牛剝兩層皮」,夾縫中過生活,田中鎮俗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許多遊民和農民,挺而走險,聚眾抗官。

葉茂杞老師談到:今日彰化縣田中鎮之範圍,分屬於清代武東保與東螺保,西路里位於十五庄圳(八堡二圳)之東岸,位於彰化平原東南隅,海拔約50公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有大墾首泉州人施世榜,以「施長齡」為墾號,號招漳州、泉州平民大事開墾,由濁水溪分流,引水灌溉,境內五十餘里之田地,舊稱「施厝圳」,今日通稱為八堡圳。到了康熙六十年,埔心粵籍大墾首,黃仕卿,築十五庄圳,在其西(今稱八堡二圳)。此二圳流經田中鎮之東西兩側,東為八堡一圳,西為十五庄圳。兩圳均往北流。田中央因夾在兩圳間,而在水田中形成村莊,因此而命名為田中央。

而西路里行政區,包含舊制田中央庄一部分,與卓乃潭庄一部分所組成。

卓乃潭的開墾甚早,在史書記載,甚至早於悅興街。乾隆七年劉良璧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已記載大武郡保,管下有舊社莊、卓乃潭莊...。鄰近田中鎮的員林仔街,東螺街早已出現,但是悅興街,並未在此出現。一直到道光十一年,周璽的《彰化縣志》,在街市部分,記載有東螺保北斗街,東螺保的悅興街(距邑治四十里),從上述府志記載,卓乃潭莊在清朝初期,就形成莊落,推測人口已達一定數目。

舊田中央,在清朝初期稱為沙仔崙庄,涵蓋今沙崙、新民、北路、南路、東路、中路、及西路里一部分,在道光三十年,因濁水溪氾濫,沙仔崙街,被洪水沖毀,由陳紹年秀才率領,遷移至今西路里建新街,後來新街又慘遭回祿之災。街上商家把竹管厝,改為磚造混泥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cc5c&aid=204865

 回應文章

王瑜隸-書寶寶誕生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歷史
2006/03/16 08:36
能為鄉村留下痕跡,西西好用心
最美好的事物,不在乎現在擁有的物質,而在於對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