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03/06 07:30:44瀏覽403|回應1|推薦11 | |
原料甘蔗 陳瑞旭
春天,西路里八堡圳旁的農路,芒草快速的抽出新芽,農田在陣雨後,氣溫逐漸上升,農民正在犁田、翻土、灌溉,準備再種水稻。二十年前,這裏有一大片蔗田,甘蔗種下去後,長到小孩高度時,夏天季風吹,像波浪一樣,那一片綠色的蔗海,像長長的頭髮,甘蔗記憶是甜美的。 小時候,彩色的回憶回來了,時至今日,玉柱叔叔在庭院,仍種植(一壟)一排原料甘蔗,他說:原料甘蔗比較甜,從前糖業蓬勃發展,帶動經濟奇蹟,開始起步,奠下田中工商繁榮的基石。時至今日,大環境影響,台糖為求生存,已朝向多角化經營。 三十年前,台糖為了維持經營上的隱定,曾經建立「糖價保價制度」,它對整個的穩定性,發揮遠大的功效。當蔗糖價高時,先累積一部份當作基金,等跌價時,用此基金,來彌補農民的損失。 早期沒有連續劇,村民到了晚上沒事,祖父一邊吃東西,一邊閒話家常,祖父講了一個甘蔗汁的故事:從前有兩個兄弟一起種甘蔗,並且相互約定,誰能種出又甜、又多汁的甘蔗,誰就能得到獎賞。約定後,西路里,常說一句話:「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二人即開始忙著墾土、施肥,弟弟突發奇想:甘蔗汁的甜,若是用甘蔗汁來灌溉甘蔗田,種出來的甘蔗,一定更加甘甜。於是他不停地,榨取甘蔗汁澆田,可是萬萬沒想到,甘蔗汁反弄壞了,剛播下的種子,不但甘蔗美夢,成了夢幻泡影,而且也白白損失了,甜美的甘蔗汁。 西路里俗諺:「第一戇,種甘蔗與會社磅」清朝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郁永河的《裨海紀遊》,「竹枝詞」詩中提到「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綑載都來糖部裡,只留蔗葉餉群犀。」古時採收甘蔗滿辛苦,全是人工採收後,「攬蔗根仔」,清除不需的蔗葉、泥土、根部的鬚鬚等,接著綑綁,然後用牛車運送到糖部,只留蔗葉給牛吃。 日據時代比較好了,牛車拖一趟甘蔗,到採收場裝載,然後再送至小火車,由小火車拉回製糖工場。蔗糖是台灣的特產,台灣經濟曾因糖業而轉型,回憶田中鎮過去,傳說十七世紀,土法製糖,台灣砂糖已經開始外銷了。 昔日,「火車勾甘蔗」,台糖的「黑頭仔」五分仔火車,穿梭奔馳在無際的蔗田間,台糖對台灣的經濟,正如「火車頭」一樣。五分仔火車運甘蔗;火車司機加「煤炭」,水蒸汽呼呼喘,火車快是快,但是黑煙很大,造成空氣污染。民國五十年代,小孩子偷甘蔗當零食,因為火車速度慢,只要順勢拉拔,多數可順利拔下,會社(糖廠)委員後面追,小孩子拼命跑;是農村常見的景象。 為確保砂糖的生產,對於其原料—甘蔗的保護特別嚴格,為避免村民私自食用,特別規定重罰罰則。 西路里諺語:「偷吃甘蔗,一枝放你去,二支打竹莿,三枝罰一棚戲」。 因此,製糖用的原料「白甘蔗」,不得任意吃食。為確保砂糖的生產,避免村民私自食用,特別規定重罰罰則。意思是說,偷吃一枝甘蔗,放你去,偷吃二枝甘蔗,打你一竹竿,偷吃三枝甘蔗,罰你唱棚戲」。 其實,甘蔗真的有那麼好吃嗎?偷吃那麼甜嗎?或許是長期活在威權壓迫體制下,無力反抗,只好藉由偷吃甘蔗,一點小小的違法行為,小小的衝撞,展現挑威權,的另一種形式。 在史明老先生,《台灣人四百年史》,一書中提到:「日本發展台灣的製糖業,乃其利益更大,等於一箭雙鵰,一來能供應日本國,足夠的砂糖,並節省了價值二千餘萬圓,的巨額外匯;二來能開發台灣,首要的產業,藉以實現財政獨立,並鞏固其殖民地的統治基礎」。 蔗田遠看嫵媚,近看迷人,但實際種植時,才能體會其中的苦處,不少人家被蔗葉割傷,便心生悔意,猶豫是否要放棄? 昨天剛走訪,玉柱叔叔,三十年蔗農經驗;今日又殷勤串門子。 「能否談談「種植原料甘蔗」的經驗?」。 玉柱叔叔說:日據時代中期,糖業蓬勃發展,西路里原料甘蔗,一片欣欣向榮。為貫徹發展台灣糖業,成立「臨時台灣糖務局」。激勵「糖商」與蔗農,頒佈「糖業獎勵規則」,獎勵補助要項如:製糖會社補助;種苗補助;蔗苗圃補助;肥料輔助;灌溉排水補助;農具補助等。 叔叔種植甘蔗,有十八般武藝,三十年後,雖然沒什麼寶貴的心得,倒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叔叔表示:甘蔗的栽植,均用扦插法,栽培很容易,有所謂的「春植」、「秋植」和「宿根」三種。西路里以「春植」最多,春天栽種的甘蔗,隔年就可採收;「宿根」是:第一次採收後的甘蔗,根部留在土壤內,讓其發芽生長,相當於「春植」,一年後,就可採收;至於「秋植」,則是七月到十月,秋天時間種的甘蔗,當年不能採收,必須拖個一年半。 糖廠在每年的九月,到各原料甘蔗區採樣,做「成熟度」的測試,根據「成熟度」排定順序。製糖工場產品,有蔗糖和蔗渣。蔗渣太多,將蔗渣開發當紙漿、塑合板、消音板的原料。至於小孩最喜歡的「健素糖」,也是蔗糖的附加產品,它是糖蜜酵母粉做的。甘蔗用途多,蔗身製糖,蔗葉當柴燒,蔗尾給牛吃。婚嫁時,甘蔗貼上紅紙後,插在門口,取其甜密,繁衍快之意。 然而這一切榮景,只是從日本資本家角度來看,而做牛做馬的田中鎮蔗農,個人的權益,也無法獲得保障。生活又如何呢?誰不想在自己打拼工作後,能再多一點報酬?雖然蔗農的生活有些改善,但是和整個經濟成長相比,仍是貧窮。 尤其,製糖會社享盡了,來自總督府的保護,他們可以片面決定,甘蔗收購的價格,而蔗農種植的甘蔗,不能自由買賣,必須賣給指定的製糖會社,市場供需原則完全被壟斷,製糖會社往往以極低的價格,購買甘蔗,甚至偷斤減兩的方式收購,二林一帶,曾傳出會社偷斤減兩事件,發生「三個保正八十公斤」的故事,而蔗價低,是引發蔗農抗爭的主原,因為日治時期,會社(糖廠)常常是以多報少,偷斤兩。造成二林鎮蔗農反日事件。在當時蔗農,不但得不到社會的同情,還會被苛責。 日本人曾以行政力量,強迫農民植蔗,若不種,就要如何如何,說中了我叔叔的痛處。其實這也是強權體制,計劃經濟下,為取得原料,不得已又無奈的事。 製糖會社,不但獨占製糖、獨占原料,而且蔗農對原料甘蔗價格,毫無參與之權,大家只有無奈的自我消遣,因而有「第一戇,種甘蔗與會社磅」,流傳於西路里之間。村民希望透過俗諺,能夠暗諷總督府。 台灣光復後,田中鎮蔗農,並沒有減少的趨勢,反而日益擴大。台糖曾有過一段風光的歲月,當年的外匯,幾乎因台糖支撐,當時政府,為了保護製糖業,特別頒布台灣省處罰,損害原料甘蔗辦法,凡損害原料甘蔗者,移送法辦。據說:當年老總統要去菲律賓,都得問問台糖總經理,有無外匯? 有鑑於日據時代,搾取蔗農制度必須廢除;為了扶植蔗農,繁榮農村經濟;將甘蔗收購辦法,改為分糖制度,將蔗農之分糖比率,予以提高至五五歸諸農民,四五歸諸糖廠,蔗農之利益愈見愈優厚。廠農雙方平等互惠,無任何強制行為,增加蔗農利益,以穩定契約原料供應。 台糖在運作上有幾種作法:推行耕種改善,指導農民栽培甘蔗,藉此提高生產量和品質,並設置種種獎勵補助,誘引農民種甘蔗。採收改善:以獎金獎勵的方式,讓原料委員即採收包作人,督導工人,將原料蔗的蔗葉、蔗根、泥土清除乾淨後,再送到糖廠。 本草綱目記載:「甘蔗莖消痰止渴,利大小腸,和中下氣,甘蔗根,能治糖尿病。」白甘蔗莖細皮硬,水分少糖度高,但因糖廠關廠,西路里蔗農紛紛改種紅甘蔗。紅甘蔗,莖粗皮脆,水分多,糖度低。食用甘蔗,有潤喉解熱,及生津利尿效果。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