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農會、四健會發展史
2006/03/01 09:16:11瀏覽494|回應2|推薦8
農會、四健會發展史 陳瑞旭
田中鎮農會,為前街長蕭敦仁所創設
回顧過去,田中鎮農會,為前田中街長,蕭敦仁所創設,(街長相當今日田中鎮長),如今農會門口,還立著蕭敦仁銅像,其女婿建元醫院陳伯聰院長談到,日治時期,蕭敦仁當過街長、議員、省農會理事(當時為青果合作社),蕭敦仁一生充滿著傳奇,他愛讀書,愛自然,常穿著卡其布裝,隨時準備工作。伯聰院長回憶從前,田中地區水田多,主要的農產品是米、甘諸、蔬菜為主。田中紅心甘薯,相當出名,與竹山小甘薯齊名,濁水溪流域沿岸的土質,適合栽種蔬菜,日治時期,蕭敦仁鼓勵種植蔬菜,免費分發優良種子,舉辦蔬菜品評會,引起西路里農民,對栽培蔬菜的重視,敦仁當過街長,認為水稻收割後,期間栽培蔬菜,有利的土地改良,於是逐漸興起栽培高麗菜、蔥等優良蔬菜。
當年蕭敦仁充滿理想,立志要改變社會的人;陳伯聰院長有感而發:我們的上一代,受貧窮之苦,受戰亂之苦,西路里里民,期望我們下一代溫飽安定,但在威權統治之下,期望下一代在沒有恐懼、沒有控制的自由環境中成長。當年的大學生,在威權政體長期的控制下,遇事情往往「沒有意見」,「不知道」;但敦仁街長能思考、能判斷、有勇氣、有良知,長期的耕耘田中鎮農會,默默的投資,不同於其他政治人物,愛作秀,例如在窪地裡,蓋違章建築,急就章,且品質拙劣。
田中農會,取之於農民,用之於農民,落實盈餘回饋鄉里,走過蓽路藍縷的草創初期,在面對多次國際能源危機,及經濟不景氣,在多屆農會總幹事帶領下,總幹事許重光認為;能夠創造了舉世讚譽的「經濟奇蹟」;證明了田中農民,憑藉著不屈不撓,奮鬥不懈的堅毅精神,配合政府政策,積極努力的結果。
農會推廣課長指出:不論環境,政治如何改變,有關土地農田水利改良,農會推廣課,從來沒有停止過,堅持為農民打拚 ;水土之保持上,個人以為不要過度開發;優良種子及肥料之推廣,是讓台灣跨步世界,水果、農產品跟全球較量,此外農業推廣訓練,培養農民的勤奮堅持,累積起實力;還有辦理農業保險,這些都是主要業務。田中農會推理事長長勉勵:「台灣要有競爭力,應增加農業生產獎助,農業機械化,增進勞動效率」;其次農畜產品經營輔導,包括運銷、倉儲、加工、製造,方可向世界挑戰。另有推行共同經營、委託經營辦業務。這些才剛起步。
田中農會推廣課,是第一線與農民接觸,協助政府與農民溝通的橋樑,將農業政策落實,農業新知透過講習,除不定期辦理各種農業,相關活動教導農民,農產運銷協助,農民福利及其他農業新聞告知等,並提供最新農業研究成果簡介,及農業期刊。此外,也接受政府或團體之委託,提供田中鎮農作物種植面積,及產量報告,供關心農業議題的朋友查詢。
田中農會,兼營農會會員金融事業,存放款業務,也因此難免有呆帳,總幹事許重光,日前推動「嚴控授信品質,減少呆帳發生」,同時加強吸收存款,厚植營運資金,加強會員服務,注重內部管理,培育團隊精神,強化在職訓練。以期『精益求精』,事事不自滿,永遠向前進,不怕進步緩慢.只怕不前不進。
組青年四健會,生產技術,互相研討
早期田中鎮農會,組青年四健會,生產技術,互相研討,也主動提供在地的農業消息,與大家分享。
四健會簡史:四健會是一九0二年,發韌於美國,我國則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二年)秋季創立,而田中農會,至民國四十三年底開始籌組,四健會標誌:四健會的標誌,係由四片苜蓿葉所組成,代表英文之Head、Heart、Hands、Health四個字,也就是,四健會四個方法:是雙手並用,腦力激盪,身體力行,用心感受。四健會精神,為民主思想、科學方法。四健會工作目標,增產、自助、服務、節約。
田中四健會會員自勉,訂有公約:
我願以至誠,為我個人,為我家庭,為我之四健會,為我之鄉村,為我之國家,和其他自由國家,訓練我具有:健全之心胸,以發展品性;健全之雙手,以改善生活;健全之身體,以服務社會。
雜草長得比秧苗快
三百多年來,稻米一直是,田中鎮農作物種植面積最大,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如果把農田比喻為畫布,那農夫就是畫家,經過整地、播種、插秧、除草、施肥、收割,傑作就告完成。農友不會去廣告,也沒有促銷,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品質,幾十年來,以農養工,收入 一年不如一年,汗水身上流,眼淚肚子吞。但就耕作方法,目前育苗、插秧,也是經過改良升級,以前我們家,也試過撒播,雖然
成本下降,但是雜草長得比秧苗快,除草及農藥成本反而高。撒播造成疏密不一,抽穗參差不齊;而且麻雀侵食,但是「好年冬」的農藥下太重,麻雀不到五分鐘就死亡。推廣課認為:農友們沒有建立「防治不全等於噴藥」的觀。只依賴噴藥,徒然增加成本,嚴重影響生態。
有一陣子立枯病傳染,染上了,葉子就像被熱水燙到,捲曲;小秧苗也怕福壽螺,然而使用過多的農藥,嚴重影響生態。有些學者有鑑於此,發展出台梗9號,比較抗病蟲害,再搭配天然有機肥料,天然除蟲方法,田中鎮農,整理成作業標準,為了讓會員瞭解,除了文字外,加上口頭解說,期盼根據該作業標準,能達成目標。
要種出無毒的良質米,農會推廣課長指出:詳實的作業紀錄,能累會員的經驗,當作檢討得失之依據,提供作業改進的之參考,作業紀錄的格式或方式,可由指導員,協助會員自訂,或由作業組共成決定,紀錄的方式可包括文字、圖表、相片、圖畫等。
為著顧三餐,不怕田水冷酸酸
要收成好,游院長提倡勤勞,改造社會的動力。過去的環境,缺資訊,現在年輕人,缺少刻苦耐勞的精神。過去有情思的歌表達:(台語)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餐,不怕田水冷酸酸。
除了勤勞,種田也有技術,施肥也要剛好,太多、太少都不好,時間及成份也要了解;因為有時需等莖粗,再結穗;地質、品種、水份都是變數。爸爸常說:「八分稻,十分割」,如果等到十分熟,稻穗會下垂,碰到梅雨、颱風,泡水就發芽;發過芽的稻米,沒人買。也有人把將熟的稻梗撥開,搶先種青菜,時機對時,颱風後,青菜貴,偶而可撈一筆。
光靠技術仍不夠,耕種機具也需有一些升級,例如整地,以前用牛,目前發展到耕耘機(鐵牛),大面積可用曳引機,插秧也從人工到每次十行。噴藥也發展到壓縮空氣,利用延長軟管,速度很快。收割從人力脫穀,到動力脫穀,到大型收穫機,從二行演化到十行。曬穀也從曬穀場,到循環式乾燥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cc5c&aid=191786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嗯嗯嗯嗯
2006/03/02 00:05
很豐富的記述...一個農業結構的很多點滴....

謎 漾心情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這是
2006/03/01 10:01

台灣農業發展史 ^^

一路走來的艱辛改革

可以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