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2/27 09:08:33瀏覽289|回應3|推薦14 | |
春風少年兄的夢 陳瑞旭 小詹,出生於日據時代,家住員林郡永靖街(今彰化縣永靖鄉),生長在自耕農家庭,全家依靠種田維持生活,父母親辛勤於田野,犧牲他們寶貴的青春,換取下一代發展的機會。 身為長子的小詹稟性聰明,他始終懷抱著一個夢想,但受限於農家背景及經費,只能唸完「公學校」(相當於國民小學),便到雜貨店當學徒,當學徒耳濡目染下,小詹,對做生易,頗感興趣,於是興起了創辦米店的動機。 當年傳統碾米廠,稻穀運來這兒,先經由糙米機脫殼後,才處理成白米。白米碾製的速度稍慢,碾米的附加產品,稻殼和米糠,稻殼的「用途」,賣給製瓦廠當燃料,米糠的「用途」,拿來當飼料,當飼養豬、雞、鴨的添加飼料。米店在靠近牆角處,放置用木板釘製的長方形大桶,裡頭分隔三部份,堆放在來米、蓬萊米、糯米,當時賣米論斗計費。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年,四萬元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又因國共內戰,島內通膨嚴重,米糧徵收戰備用,米店受到波及。小詹,有鑑於此,順應時代潮流,把心思轉到雜糧(花生、芝麻、黃豆、綠豆、紅豆)的生意。當時養豬業,日益發展,很多豬農,都以豆餅為養豬飼料。因此,民國三十八年小詹,從(北斗郡)北斗鎮,遷移到盛產花生、芝麻的員林郡,即員林鎮西門(浮圳路)後,四兄弟和夥,一起開設雜糧行(花生、芝麻、黃豆、綠豆、紅豆)零售,及豆餅批發的生意。 往日那段艱辛的創業過程,家庭和工廠,是沒有區分的,晚上加班後,常常就以兩個油桶,上面擺個木板,充當床睡。因為當時社會,製油業叫油車行,包裝還是用玻璃瓶,一罐一罐裝的,消費者可自備罐子、桶子來裝油,當時交通工具,不如今日發達,載貨工具從雙台腳踏車,到鐵皮的兩輪機車都有 早期以擠壓式提油,必須用牛車搬運回家,相當辛苦。收購的花生,通常用大的麻布袋,裝袋存放。當時的行情是3斤花生仁換1斤油,製作花生油,另有一種副產品,就是豆餅,豆餅是榨完油的豆渣,所壓製而成圓餅,通常都是作為養豬的飼料。 花生仁則掉落在桶子,花生仁經過高溫炒過,披曬涼卻後,磨成粉狀,加進水蒸氣製成餅狀,將五個鐵圈疊放一起,內襯一層乾稻草,再將煮熟的花生粉倒入,並用雙腳將花生粉踏實,上面再以乾草包住,就成一餅狀物,待做完16個後,排放整齊,將其中的3個鐵圈拿掉,即可放入榨油機內榨油。利用榨油機,螺桿向內擠壓的力量,將花生油榨出,並自動滴入油槽內。 從創業開始,小詹就以廠為家,同吃大鍋飯,很溫暖,滋味甘或鹹,都不重要。度過創業時期,美麗的故事,流傳至今。 (本文為文學創作,若有類似,純屬巧合)。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