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2/21 19:59:35瀏覽165|回應0|推薦2 | |
扁擔,是最好的運輸工具 陳瑞旭 小時候,傳統農村生活耕田,插秧沒機器,拉一條繩子當基準,彎腰插秧,希望他成長順利,收割時,直接用人力,拍打到大木桶,稻子割下來,在地上曬,曬乾後,儲在鼓亭畚(米倉)。唐朝李紳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三、四十年代,台灣人民的生活是普遍貧窮,家人呼喚我們回家吃飯時,肚子餓的時候,當年西路里的民生主食不是「米」,而是以「蕃薯」為主,一般家庭三餐主食,幾乎是硬梆梆的「蕃薯籤」,「蕃薯籤」摻些「臭香」的「倉庫籤仔」,那是稀鬆平常的事,如想吃到一鍋「蕃薯摻米」的飯,可比山珍海味。 爸爸憶當年,蕃薯簽飯,配菜脯,花生油拌飯,就能吃得津津有味。由於物資缺乏,鞋子很貴,好幾斗米,才能換一雙鞋子,鞋子對一般家庭來說是奢侈品。所以打赤腳上學,鞋子捨不得穿,提在手上,應付檢查。老一輩的就是這樣挨過來。下課後,放牛去,熱的陽光讓牛熱得發昏,水牛慵懶的在小水窪,的泥巴中翻滾,爸爸一面為水牛潑水,解解暑氣,所謂:「人瘦,牛要健」;隨著農業式微。新舊交替的結果,水牛犁田,現在被鐵牛取代。北斗牛墟式微了,牛墟舊地,也作為牛墟、牛軛等農具,展出場所。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