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竹倒笱,方籠笱,土工今昔
2006/02/21 19:47:41瀏覽222|回應0|推薦1

竹倒笱,方籠笱,土工今昔                  陳瑞旭         

      七月是考季,也是烤季,瘟熱的太陽,把八堡圳圳旁,龜裂的泥塊烤到灼熱,
還在燃燒著西路里,不同於二水鄉,引水使用竹編三角倒笱,田中鎮西路里,因為圳溝寬度沒那麼大,早期擋水使用竹編方籠笱,現在紛紛改以磚塊水泥,作一小水閘,生活文明提升,土工法使用,有了更新的結果。

站在西路里八堡圳支流旁,田中烤甘藷的味道,又飄起,甘藷孩子,體會懷抱夢想的先民,運用自己雙手,所建構出的古埤。引發了我的想像力;懷著感恩的心情,清朝康熙五十八年,談吐風雅,衣冠古樸的林先生,來來回回,多次在施厝圳河旁,思索這一片厲樟之地,沙地,丘陵,樹木雜草橫生,面對一片蠻荒,要如何成為桑田?

季風,在天空中迴旋歌唱,一股旺盛的生命力,在田中地區展開,林先生心裡想:我要引導每一次的雨水,讓河水歸隊,滋潤乾旱的農田,沿著時光的轉動,成就彰化平原,金黃色的穀倉:只要水閘門一開,奔放的水流飽滿了西路里水果,甘甜的汁液,綻放了玫瑰朵朵的笑靨,在清朝「台灣嶼圖考」,己循著水域,規劃八堡的航線。
   
濁水溪三源流:丹大溪、陳有蘭溪、清水溪,匯集玉山、阿里山雨水,水源廣,雨期相同,極大的降雨強度,超大的洪比流量,濁水溪上游山洪爆發,埋下了不安的炸彈;回顧歷史,三百多年前,清朝統治台灣初期,彰化田中鎮一帶(當時叫半線,屬諸羅縣),這地方雖是一片平疇,附近卻沒有河川可以灌溉。所以仍是荒涼的地區,為使荒地逐漸變成良田。種植水稻是首選,可是水稻必須豐富的水源灌溉,所以水利興修,成為當時一件迫切的大工程。
  
大墾戶施世榜,為了順利拓墾經營,取得比較固定的水源 ,必須修築規模比較大的水圳,導引充沛的河水或溪水來灌溉平原。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一0年)起,十年時間興築「八堡圳」,引濁水溪水入圳,灌溉彰化八堡(彰化有十五堡,八堡佔彰化一半以上土地),促使彰化全面開發。八堡彰化面積達一萬二千甲;即今二水、田中、社頭、大村、花壇、秀水、福興、鹿港,等鄉鎮。

八堡圳完工後,因為水平並無明顯落差,一直無法引水入圳,於是請隱居的林先生指導,土工法,利用竹編石笱,倒笱來引導水流方向,石笱在二水編成三角錐形,田中一帶,編成長方錐形,這種方法,現在看來,是一種移動式築堤。如果用怪手挖,我認為效果還是一樣。

水,是科學也是藝術。灌溉著一株株翠麗的秧苗,滾滾向西流的水,反覆在沙質的土地上,帶來濁泥,帶來肥沃,西路里長,許文炳常勉勵我們:「要不忘本,要向林先生學習謙卑,要向水學習奮發的精神,打拚從西路里社區開始,一直延伸到西瓜田,就像去年西瓜東,所種的西瓜,清涼甘甜,沁透人心」。

倒笱引水:林先生,只有姓,無名的『林』先生,到底是誰?一生充滿傳奇;彰化縣誌:「林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衣冠古樸,談吐風雅」。民間傳說:當圳渠築成,擇吉日通水,依古禮舉行通水祭(祭河伯)之前,請林先生來觀禮。村人遍尋不著。在「二水采風」,一書中,賴宗寶校長寫到:後來在八堡圳分水門附近,發現老先生平時所穿的布鞋,放在兩棵樹木的上面,一顆一只,農人們簡單的天性認為:二只布鞋,二木為林,後人乃據此猜他姓「林」。

一場皆大歡喜的通水儀式,追念起先民,雙手所建的古埤圳,由引水者身著蓑衣,擇良辰吉日通水,手俸牲禮,置於頭上,在圳道前跑,之後將水由閘門,引進新圳道,稱為「跑引水」。在翻滾而來的大水中,他虎虎生風的狅奔,團結了鄉親的情感:引水人非常危險;用生命輸贏押注輸贏,跑不過,輸了會被淹沒。跑過了,挾著贏的餘威,會發大財。

    在樸拙厚道的農業天空,林先生傳奇;「先生不求名利,稚以詩酒自娛,日遊谿壑間,有融即吟哦,詩多口占,有飄飄欲仙之致」。描述林先生作詩飲酒,遊山玩水,不求名利。

    林先生,面見兵馬指揮施世榜曰:『聞子欲興彰水利,功德固大,但未得法耳,吾當為公,成之』,施詢以名字,笑而不答,敬請乃曰:但呼林先生可矣!」,這段談到,無法引水入圳的難題;越日果至,授以圖法。世榜悉如其言,即深入番界,開源於濁水庄,導濁水溪水,遂得疏通引入八堡農田,蒙受其利,莫不感德焉!八堡圳的開墾,是本縣最大的水利工程,領略到了「人定勝天」的成就。

林先生,在當時缺少營造科技下,向施世榜獻水利圖說,事成施世榜酬謝千金,被林先生拒絕,林先生,道風仙骨:詩讚:第一山頭第一家,衣服縫補如花。八堡圳的開墾,縝密灌溉網路,溫濕氣候,奠定農作穩定成長的基礎,同時也讓人文藝術獲得滋養茁壯。

林先生廟,花木扶疏,每天晨昏總是有人,在此運動。八堡圳分水閘旁,守護八堡,踩在林先生走過的土地上,從遠處眺望,千變的雲彩,青翠山巒,長期來即被堪輿師讚嘆為龍地,林先生用原始方法,以最經濟、最佳防洪方法,治理濁水溪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cc5c&aid=184567